..續本文上一頁爲真實,並喜與人爭辯。
叁、戒禁取:依戒律、禁製而起的謬見,以非因爲因,非道爲道。視不正確的戒禁爲可達涅槃之戒行。如:見牛死後生天,乃學牛食草;或妄計自餓等法爲生天之道(苦行)。
四、我語取:執取自我,緣一切內身所起的我執。同時,也是執取色界、無色界的貪、慢、無明、疑等四煩惱。
* 在現實世界中,爲了生活,爲了事業,爭名爭利爭權,追求外在的一切,占有它,支配它,也名爲「取」。
〔第十項 有 〕
有,指欲有、色有、無色有等叁有,即叁界的生命自體。
一、欲有:欲界天、人、修羅、畜牲、餓鬼、地獄,各隨其業因而受果報。
二、色有:色界四禅諸天,雖離欲界粗染之身,而仍有清淨之色,稱爲色有。
叁、無色有:無色界四空諸天,雖無色質爲礙,亦隨所作之因,受其果報,稱無色有。
在愛取的活動中,造成善惡的種種業,隨其業因,而感受叁界的果報。這裏所說的,不是現實生命的存在(有),而是能起後世生命的業力,即未來新生命的潛力。既然「有」業感存在體,就不能不「生」起,如種子得到水、土等緣力,即不能不萌芽一樣。
〔第十一項 生 〕
生,指有情(肉體)的誕生,出生。依現生的煩惱發業,因業力又有未來新生命的開始。指未來世托胎結生之一剎那。
廣義的「生」是:變化的開始,自我意識的發生,一念起動的開始。又作「生相」:有爲法從未來位至現在位(生);從現在位,瞬間即滅,而成爲過去位,則稱爲「滅相」。
在意志流動的過程中,任何的一點(一個存在),叫「生」,而其連續的破壞,叫「滅」。
〔第十二項 老死 〕
死,即壽命終盡,指喪失壽(命)、暖 (體溫)、識(心)叁者,以致身體變壞之相;醫學上指呼吸、心跳、循環、乃至腦細胞完全停止作用時。老死,包括老死憂悲苦惱等人生所不能避免的事實。生起了就不能不死,所以生不足喜,死也不足憂;可見想長生不死、永生不滅,是永遠不可能的。
〔總 結 十 二 支〕
有情的生死流轉,即在這樣──十二支的發展過程中推移。這十二支,可以約爲叁節:
一、愛、取、有、生、老死五支:因愛染一切,故執取趨求,所以引起業果,不得不生,不能不死了。側重于「逐物流轉」的緣起。可見想長生不死或永生不滅,是永遠不可能的。
二、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說明現實身心的活動過程。有情的染愛,不是無因的,由于苦、樂、憂、喜等情緒的領「受」,所以引發染愛。染愛不但是愛著喜樂的,凡是感情掀動而不得不愛,不得不瞋,戀著而難以放下的一切都是。爲「觸境系心」的緣起。
叁、無明緣行、行緣識:說明生死流轉的根源。由無明的蒙昧,愛的染著,生識身即不斷的相續,不斷的流轉于生死苦海,苦因苦果,一切在無可奈何苦迫中,成爲「純大苦聚」,這即是有情的一切。
﹝流轉門與還滅門﹞
一、依緣起的流轉門說有二個重點:
無明緣行到生緣老死,好像有時間前後的,但這不是直線的前後,或螺旋式的前後,而是如環無端的前後。經中說此十二支,主要即說明惑(煩惱)、業(身口意)、苦。由惑業引生苦果,依苦果又起煩惱,又造業,又要招感苦果,惑、業、苦叁者是這樣的流轉無端,故說生死是無始的。有情一直在這惑、業、苦的軌道相續流轉,有前後的因果相生,卻又找不到始終。像時鍾,一點、二點,明明有前後性,而從一到十二,十二又到一,也不知從何處開始。佛在這環形的因果相續中,悟到了因果間的回環性,所以說生死無始。故,因與果,是前後必然而又無始終的。如十二支作直線式的理解,那因更有因,果還有果,非尋出始終不可。佛說「生死無始」掃盡了上帝(主宰)創造的神話。
佛法是在彼此關涉的和合中,前後相續的演變中去體會的。這流動的和合相續的因果必然程序,與一般所說的──從豆生豆、從瓜生瓜的因果不同。佛沒有說無明緣生無明,而是說無明緣行。古人說緣起因果,是「約位」說的,也就是在和合相續的一一階段上說的。這等于現代社會學者,把幾千年曆史的演變,劃成若幹時代。然工業時代,也還是有種莊稼的;農業社會,也不能說沒有漁獵生活。所以,名色階段也有識,六處中也有名色,每一階段都可以有(不一定有)其它的。只不過,從一一階段的重心、特色不同,分作多少階段。佛法本是依人而立,十二支只是去說明不同的階段罷了。知此,佛法的因果觀,才會契合組織的、流動的(即無常、無我的);否則容易流爲庸俗的自性因果。
二、緣起的還滅門:
探究諸法的原因,發見緣起的彼此依待特性,前後程序的必然性。從推因知果,達到因有果有,因生果生的必然關系。但佛法求知人世間的苦痛原因,是爲了設法消除它。所以,流轉門說,乙的存在,是由于甲的存在;現在還滅門中反轉來說,沒有甲也就沒有乙。如經上說:「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無明滅即行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皆滅,純大苦聚滅」。
所以,緣起論的相生邊,說明生死流轉的現象;還滅邊,開示涅槃的真相。涅槃成立于生死苦迫的取消,是從因果現實而顯示出來,這與一般宗教的理想界,光靠信仰與想象,不能給以事理的說明,實大有天淵之別!
因爲緣起的有爲生滅法,本是從衆多的關系而生起的。既從因緣關系的和合而生起,他決不會永久如此的。如除息衆多的因緣,如無明、愛等,不就能顯出一切寂滅性嗎!所以涅槃的安立,即依于緣起。這在大乘經中,稱爲諸法畢竟空。諸法終歸于空,《阿含經》說爲終歸于滅。歸空與歸滅,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如波浪的相續不滅,並非浪性的不滅,一一浪是本來會滅的。如動亂的因緣離去,波浪即平靜而恢複了水的本性。浪的趨于平靜,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所以佛依緣起說涅槃,也是理所當然的。
佛法的涅槃,不是什麼形而上的、神秘的,是依于經驗的;從經驗出發,經理性的思辨而可以直覺體驗的。這立論于緣起的涅槃觀,必須深刻而徹底的體會,切不可離開現實,專從想象中去摹擬他!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順觀(流轉門) ─
無明緣行,行緣識
緣起觀─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逆觀(還滅門) ─
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
※ 叁大理性的統一※
﹝叁法印﹞
叁法印,爲佛法的重要教義;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叁印來衡量。若與此叁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說的,也不是了義法。反之,若與叁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說,也可認爲是佛法。
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證實爲究竟正確的;依此叁者來印證是佛法,所以稱爲法印。叁法印的名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也有于諸行無常下,加「諸受皆苦」一句,這就成爲四法印了。苦,是覺者對于有情世間的價值判斷,僅是諸行無常印中的含義之一,從事理的真相說,叁法印就足夠了。叁法印,是于同一緣起法中體悟有此叁性,無論學者的漸入、頓入,叁法印有著深切的關聯,不能機械的分割。
佛說真理的軌律,有叁:
一、〔諸行無常〕
「行」是運行或存在。從前後延續的時間上,說明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時時刻刻都在不斷的遷流變化。在這千變萬化、動轉不停的現象,其中沒有什麼永恒不變的東西,沒有任何固定不變的存在,就是「無常」。雖然似乎世間有暫住或安定的狀態,但從深智慧去觀察時,即使是一剎那,也還是在變異中。萬象只是流動的過程而已,無始也無終。所以,「無常」是一個事實:個人的生老病死,社會國家的興亡乃至日月星宿的成、住、壞、滅,都是無常。
〔無常的理由〕:本來,一切法都在變動,一般人多少也可以知道。但是,人們總不能徹底,總想要有個常性才好,或以爲生滅無常現象的背後有個常住的實體,或以爲某分是無常,某分是常(如唯心論者之心)。以佛法看,不管內心外物,一切都是無常的。
1.以時間顯示無常:「雜含」說:「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佛法上過、現、未之分別是:已生已滅的叫過去,未生未滅的叫未來;現在只是過去與未來的連接過程;離過、未,現在不能成立。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息息流變,根本沒有一個單獨性的現在,表示常性的不可得。
2.以因緣顯示無常:「雜含」說:「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雲何有常!」諸行是依無常因生的,所以無常,一般人雖談因果,但總以爲推之最後,應該成立一個常在的本因。佛則說:凡是因緣法,必定都是無常的。因果的關系是不即而不離的,所以,因無常,果也必然的無常。一般人對于色法,還能知道它的變動不居,偏偏對于心法,反而不能了達其無常,這是爲什麼呢?佛法說:這是我見在作祟。一切無常,連心也無常,豈不是沒有我了嗎?它怕斷滅,滿心不願意。所以,在衆生看來,法法可以無常,推到最後自己內在的這個心,不應再無常了,它是唯一常住的。循著這思想推演,終可與唯神論或唯我論、唯心論相合。佛法則認爲,心與色同樣的無常,故經說:「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猕猴」。色法尚有暫時的安住,心法則猶如猕猴,是即生即滅的,連「住」相都沒有,可說是最無常的了。對這色心同樣無常的道理,假使不能圓滿的理解接受,必然要走上非無常非無我的反佛教的立場。
二、〔諸法無我〕
一般人總以爲事物上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依佛法說,存在的事物都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其中沒有什麼可以獨立自存的。如一幢房子,看來好像整然一體,但仔細分析,房子是由衆多磚瓦木石所合成的。五指伸開來,拳還能存在嗎?這從彼此依存的空…
《解脫之道 四聖谛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