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道 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P8

  ..续本文上一页为真实,并喜与人争辩。

  三、戒禁取:依戒律、禁制而起的谬见,以非因为因,非道为道。视不正确的戒禁为可达涅槃之戒行。如:见牛死后生天,乃学牛食草;或妄计自饿等法为生天之道(苦行)。

  四、我语取:执取自我,缘一切内身所起的我执。同时,也是执取色界、无色界的贪、慢、无明、疑等四烦恼。

  * 在现实世界中,为了生活,为了事业,争名争利争权,追求外在的一切,占有它,支配它,也名为「取」。

  〔第十项 有 〕

  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等三有,即三界的生命自体。

  一、欲有:欲界天、人、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

  二、色有: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仍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三、无色有: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无色有。

  在爱取的活动中,造成善恶的种种业,随其业因,而感受三界的果报。这里所说的,不是现实生命的存在(有),而是能起后世生命的业力,即未来新生命的潜力。既然「有」业感存在体,就不能不「生」起,如种子得到水、土等缘力,即不能不萌芽一样。

  〔第十一项 生 〕

  生,指有情(肉体)的诞生,出生。依现生的烦恼发业,因业力又有未来新生命的开始。指未来世托胎结生之一剎那。

  广义的「生」是:变化的开始,自我意识的发生,一念起动的开始。又作「生相」:有为法从未来位至现在位(生);从现在位,瞬间即灭,而成为过去位,则称为「灭相」。

  在意志流动的过程中,任何的一点(一个存在),叫「生」,而其连续的破坏,叫「灭」。

  〔第十二项 老死 〕

  死,即寿命终尽,指丧失寿(命)、暖 (体温)、识(心)三者,以致身体变坏之相;医学上指呼吸、心跳、循环、乃至脑细胞完全停止作用时。老死,包括老死忧悲苦恼等人生所不能避免的事实。生起了就不能不死,所以生不足喜,死也不足忧;可见想长生不死、永生不灭,是永远不可能的。

  〔总 结 十 二 支〕

  有情的生死流转,即在这样──十二支的发展过程中推移。这十二支,可以约为三节:

  一、爱、取、有、生、老死五支:因爱染一切,故执取趋求,所以引起业果,不得不生,不能不死了。侧重于「逐物流转」的缘起。可见想长生不死或永生不灭,是永远不可能的。

  二、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说明现实身心的活动过程。有情的染爱,不是无因的,由于苦、乐、忧、喜等情绪的领「受」,所以引发染爱。染爱不但是爱着喜乐的,凡是感情掀动而不得不爱,不得不瞋,恋着而难以放下的一切都是。为「触境系心」的缘起。

  三、无明缘行、行缘识:说明生死流转的根源。由无明的蒙昧,爱的染着,生识身即不断的相续,不断的流转于生死苦海,苦因苦果,一切在无可奈何苦迫中,成为「纯大苦聚」,这即是有情的一切。

  ﹝流转门与还灭门﹞

  一、依缘起的流转门说有二个重点:

  无明缘行到生缘老死,好像有时间前后的,但这不是直线的前后,或螺旋式的前后,而是如环无端的前后。经中说此十二支,主要即说明惑(烦恼)、业(身口意)、苦。由惑业引生苦果,依苦果又起烦恼,又造业,又要招感苦果,惑、业、苦三者是这样的流转无端,故说生死是无始的。有情一直在这惑、业、苦的轨道相续流转,有前后的因果相生,却又找不到始终。像时钟,一点、二点,明明有前后性,而从一到十二,十二又到一,也不知从何处开始。佛在这环形的因果相续中,悟到了因果间的回环性,所以说生死无始。故,因与果,是前后必然而又无始终的。如十二支作直线式的理解,那因更有因,果还有果,非寻出始终不可。佛说「生死无始」扫尽了上帝(主宰)创造的神话。

  佛法是在彼此关涉的和合中,前后相续的演变中去体会的。这流动的和合相续的因果必然程序,与一般所说的──从豆生豆、从瓜生瓜的因果不同。佛没有说无明缘生无明,而是说无明缘行。古人说缘起因果,是「约位」说的,也就是在和合相续的一一阶段上说的。这等于现代社会学者,把几千年历史的演变,划成若干时代。然工业时代,也还是有种庄稼的;农业社会,也不能说没有渔猎生活。所以,名色阶段也有识,六处中也有名色,每一阶段都可以有(不一定有)其它的。只不过,从一一阶段的重心、特色不同,分作多少阶段。佛法本是依人而立,十二支只是去说明不同的阶段罢了。知此,佛法的因果观,才会契合组织的、流动的(即无常、无我的);否则容易流为庸俗的自性因果。

  二、缘起的还灭门:

  探究诸法的原因,发见缘起的彼此依待特性,前后程序的必然性。从推因知果,达到因有果有,因生果生的必然关系。但佛法求知人世间的苦痛原因,是为了设法消除它。所以,流转门说,乙的存在,是由于甲的存在;现在还灭门中反转来说,没有甲也就没有乙。如经上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即行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纯大苦聚灭」。

  所以,缘起论的相生边,说明生死流转的现象;还灭边,开示涅槃的真相。涅槃成立于生死苦迫的取消,是从因果现实而显示出来,这与一般宗教的理想界,光靠信仰与想象,不能给以事理的说明,实大有天渊之别!

  因为缘起的有为生灭法,本是从众多的关系而生起的。既从因缘关系的和合而生起,他决不会永久如此的。如除息众多的因缘,如无明、爱等,不就能显出一切寂灭性吗!所以涅槃的安立,即依于缘起。这在大乘经中,称为诸法毕竟空。诸法终归于空,《阿含经》说为终归于灭。归空与归灭,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如波浪的相续不灭,并非浪性的不灭,一一浪是本来会灭的。如动乱的因缘离去,波浪即平静而恢复了水的本性。浪的趋于平静,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所以佛依缘起说涅槃,也是理所当然的。

  佛法的涅槃,不是什么形而上的、神秘的,是依于经验的;从经验出发,经理性的思辨而可以直觉体验的。这立论于缘起的涅槃观,必须深刻而彻底的体会,切不可离开现实,专从想象中去摹拟他!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顺观(流转门) ─

  无明缘行,行缘识

  缘起观─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逆观(还灭门) ─

  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

  

  

  

  

  

  

  

  ※ 三大理性的统一※

  ﹝三法印﹞

  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若与此三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说的,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

  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究竟正确的;依此三者来印证是佛法,所以称为法印。三法印的名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有于诸行无常下,加「诸受皆苦」一句,这就成为四法印了。苦,是觉者对于有情世间的价值判断,仅是诸行无常印中的含义之一,从事理的真相说,三法印就足够了。三法印,是于同一缘起法中体悟有此三性,无论学者的渐入、顿入,三法印有着深切的关联,不能机械的分割。

  佛说真理的轨律,有三:

  一、〔诸行无常〕

  「行」是运行或存在。从前后延续的时间上,说明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物,时时刻刻都在不断的迁流变化。在这千变万化、动转不停的现象,其中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没有任何固定不变的存在,就是「无常」。虽然似乎世间有暂住或安定的状态,但从深智慧去观察时,即使是一剎那,也还是在变异中。万象只是流动的过程而已,无始也无终。所以,「无常」是一个事实:个人的生老病死,社会国家的兴亡乃至日月星宿的成、住、坏、灭,都是无常。

  〔无常的理由〕:本来,一切法都在变动,一般人多少也可以知道。但是,人们总不能彻底,总想要有个常性才好,或以为生灭无常现象的背后有个常住的实体,或以为某分是无常,某分是常(如唯心论者之心)。以佛法看,不管内心外物,一切都是无常的。

  1.以时间显示无常:「杂含」说:「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佛法上过、现、未之分别是:已生已灭的叫过去,未生未灭的叫未来;现在只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过程;离过、未,现在不能成立。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息息流变,根本没有一个单独性的现在,表示常性的不可得。

  2.以因缘显示无常:「杂含」说:「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诸行是依无常因生的,所以无常,一般人虽谈因果,但总以为推之最后,应该成立一个常在的本因。佛则说:凡是因缘法,必定都是无常的。因果的关系是不即而不离的,所以,因无常,果也必然的无常。一般人对于色法,还能知道它的变动不居,偏偏对于心法,反而不能了达其无常,这是为什么呢?佛法说:这是我见在作祟。一切无常,连心也无常,岂不是没有我了吗?它怕断灭,满心不愿意。所以,在众生看来,法法可以无常,推到最后自己内在的这个心,不应再无常了,它是唯一常住的。循着这思想推演,终可与唯神论或唯我论、唯心论相合。佛法则认为,心与色同样的无常,故经说:「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色法尚有暂时的安住,心法则犹如猕猴,是即生即灭的,连「住」相都没有,可说是最无常的了。对这色心同样无常的道理,假使不能圆满的理解接受,必然要走上非无常非无我的反佛教的立场。

  二、〔诸法无我〕

  一般人总以为事物上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依佛法说,存在的事物都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其中没有什么可以独立自存的。如一幢房子,看来好像整然一体,但仔细分析,房子是由众多砖瓦木石所合成的。五指伸开来,拳还能存在吗?这从彼此依存的空…

《解脱之道 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实观照法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