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上,说明了物体是因缘生的,只有假相,没有实体。就是分析到了一微尘、一电子,也还是因缘的假相,没有什么独存的个体。
印度传统的、新起的宗教,每以为生死五蕴身中,或离五蕴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为有情是缘起的有情,依缘起说,不能不是无常、无我的。无常即是变化不居,换言之,即是生而必灭的。
佛说有情,只是蕴界处的假合现象。所谓自我,是有情迷妄的错觉,并不存在。神学家所计执的「我」,是「主宰」义,能自主、能支配、控制一切的。换言之,「我」是不受身心(或其它因缘)所规定,却能决定身心的。人以为万物中有不变的我体,或精神作用中有灵魂等,这些都来自于「永久自我存在」的要求,在客观上,万象是依因缘结合而成的一有规律的发展,并不是由于灵魂的托胎或一个不变的实体在作祟。如冰融化变水,水蒸发变水蒸气,水蒸气又形成雨水,水遇冷又结成冰的过程。当然,因缘中有主因和次因(助缘),而我们把主要的因素,当作是不变的东西,这是来自于我们主观上的固定观念,并无客观的实在性可得。
我们精神界的心,也是因缘和合的一群作用、状态;我们的意志或记忆力,也是会变的,这些都没有固定的我可求。所谓不变的意志,不过是指主要倾向而说,意志本身,也无本体或不变的自性可得,甚至执着力最强的异熟识,到了菩萨第八地以后,还是会消失的。因此,心识的本质,是无实体的、无我的,而心「相」只是一种「执念」或「愿力」的因缘相或妙有现象而已。一切法,只是因缘和合的连续状态,没有实体、没有固定的我、没有形而上的主宰,故说「诸法无我」。
有关「无我」的经文:「杂含」:「唯有空阴聚,无是众生者」。佛分析有情为五蕴,而后一合相的我执则不生。但有者不能彻底领会,以为色等各蕴还是实有,这样我执仍有安立的据点,我执仍旧破不了。故佛又说:「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说色蕴,若执我的量大,则色在我中;如执我的量小,则我在色中(如我与蕴同量,则是即蕴我了)。对这不即蕴又不离蕴的我执,佛陀破之,蕴不在我中,我也不在蕴中,故说「不相在」。这在各蕴的当体上说无我,比一般分析为五蕴而后我不可得的无我观,要深刻得多了!
无常、苦、无我的反面,就是常、乐、我。根本佛教时期,正是婆罗门教发展到梵书、奥义书的阶段,是梵我思想发挥成熟的时代。梵我是宇宙的大元,也是人生的本体;奥义书学者的解释,虽极其精微玄妙,但扼要点不外说这梵我是常在的,妙乐的,自在主动的。他们依这梵我来说明宇宙与生命的现象。同时,经过某种宗教行为,把这常乐自在的梵我体现出来,就是痛苦的解脱,依之建立常乐的涅槃。释尊平日不和他们争谈这些玄虚的理论,针对着他们想象中的常、乐、我,拿出现实事相的无常、苦、无我,迫他们承认。释尊的立场,是绝对反婆罗门的。对这,我们应该切实认识!
三、〔涅槃寂静〕
涅槃,是诸法的寂灭性。涅槃寂静,是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而体验到的。这说明一切事物的动乱差别,都是归于寂静平等的。这如在波浪的相互推动激荡中,了知水性的平静一样。波浪是因风而起的,风若停息下来,水自归于平静。但这平静不必要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在波涛汹涌动荡不停的时候,水的本性还是平静的。有情如能在人我、是非、好坏、苦乐等动乱万千的流转当中,亲证涅槃的平等寂静,则得生死苦迫的解脱。
所以涅槃之灭,要在现实的事事物物上,一切可生可灭、可有可无的因果法上,观察它都是由因缘决定,自身无所主宰,深入体认其当体空寂;空寂,就是涅槃。
但有情依蕴、界、处诸法而立,是变化无常的,无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还能说是我吗?佛法说:正因为有情倒执有我,所以起惑造业,流转不息,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如悟解无我,没有了这动乱的因,即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涅槃。
﹝三法印的纵横无碍﹞
一、三法印的次第
佛但为听闻某义而不悟的众生,于是更为解说,因而有次第的三法印。在佛教发展的历史中,也是初期重无常行,中期重空无我行,后期重无生行。如佛说「诸行无常」,而拘泥于事相的人,不能深解,只能因生灭相续的无常相而起厌离心,不能因常性不可得而悟入法性寂灭,那末,佛就再说「诸法无我」印。
经说:「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说明了世间的快乐,随时变化,不可能永远保有,故本质上是苦。如人先富贵而后突然贫穷,所感受的痛苦更大,故乐受是不彻底的。至于常人的无记舍受,乃至禅定境界的轻安、喜悦、不苦不乐的舍受等,都不能保持长久。如说无常变化则对苦的认识不够深刻,因乐可变苦,苦也可变乐。
在此说的「苦」,是指一切不可能永远保有,一切不彻底的,终究要毁灭的,故说:「无常故苦」。此说的「无我」,纯从无常的观点出发:有情对于无常变动故苦,苦就要求解决,对好的就追求,不好的就拒离,这离此求彼的意欲,即是痛苦。苦,等于不得自主、自在,不自主即无我。「我」,是主宰义,内有一自在者,能自主而控制裁决一切法的。事实上,正好相反。故从有情上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然后,离我,我所见而证涅槃。如「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三法印,不但是真理的三种定律,而且是修行的三种过程。
二、上面从无常、无我而悟入涅槃,也有直从无常说到涅槃。
如「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有情也好,器界也好,都在灭的过程中前进;一切是本性寂灭的,体证到本性灭,就是涅槃。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无常是生灭义,生者必灭,一切确都是灭尽之法。虽生者必然要灭,但一切痛苦依此生生不已而存在,确是事实。佛法就是要在这生灭不已(生死流转)之中,设法使它灭而不生,以之解决一切苦迫。「灭」,不是佛法的故意破坏,它是诸法本来如是的必然性(法性自尔)。因有了某些因缘连系缚着了,所以灭了之后又要生;现在把连系截断,就可以无生灭(消除生死苦迫),而解脱了。
依无常深义,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闪电,生而即灭,剎那生灭不住,而一切无不归于平等寂灭的。佛说:「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佛说无常灭,意在使人证知常性不可得,而悟入不生灭的寂静。
﹝三法印的统一﹞
一、〔从无我贯通(缘起的无实性)〕:
凡是无常的,即有为法,即生、住、异、灭的。涅槃是无为法,无为是不生、不灭的。生灭的与不生灭的,如何统一?
因此古来某些学派,为这二者的矛盾所困恼。看重无常,将涅槃看作无常以外的;重视涅槃常住的,又轻忽了无常。这样,佛法的完整性,统一性,被破坏了。其实三法印是综贯相通的;能统一三者的,即着重于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印。
诸法,通于有为与无为,从有为无为同是无我性去理解,即能将常与无常统一起来。诸法的无我性,可从缘起法去说明。缘起法本通两方面说:一、流转的因果相生,即是无常;二、还灭的因果寂灭,即是涅槃。所以缘起能贯彻这两端;缘起是无我性的,无我也即能贯通这两端了。
诸法的无我性,可从缘起法来理解:一切法因缘和合,所以能生;因缘离散,所以一切法归于灭。看起来,似乎有什么实体在那里生灭,其实并没有实自性的生灭。如真是实有的,就不能生,也不会灭了。故从一切法的相生还灭,了知它本来无我、无自性。一切法都是缘起的,无真实性,故生非实生,灭非实灭。缘起法的归于灭,不是因缘离散才是灭,当诸法生起存在时,由于了无自性可得,当下即是如幻如化、本性空寂。所以,生灭无常,即是空无我的,空无我即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即是生灭无常的。这样,无我,就贯彻三印了。
从缘起无我的深义去了解:法的生起是幻起,还灭是幻灭,生灭无常而本来空寂。所以佛弟子证得涅槃,不过是显出诸法实相,还他个本来如是。
三法印,那里是隔别对立而不可贯通呢?
二、〔一实相印贯穿三法印〕
因人的根性不同,故通达真理的过程也有点不同。声闻乘依无常、无我而体证涅槃。大乘菩萨,只一「空」字,就把三法印统摄起来。大乘学者,立足于空相应缘起,所以知:
(1)一切法是千变万化的幻有,没有不变性的东西,没有常性可得,则知「诸行无常」。从「否定不变性」说,即是空。
(2)一切法是相互依存、众缘假合的,故没有独存性的东西,则知「诸法无我」。从「否定独存性」说,即是空。
(3)涅槃,即生灭自性不可得,没有实生实灭的东西,从「否定实在性」说,即是空。
三法印从否定方面说,即是显示空义,所以,无常性、无我性、无生性,即同一空性。空,不离因果事物而显;空即是一切法的无常变化、无我不实,自性寂灭。「智论」说:「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一实相印贯穿三法印。只不过小乘多说三法印,大乘多说一实相印(空)而已,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因为真理不应该有两样,也不可能有两样。
﹝三解脱门﹞
佛法依「闻」、「思」、「修」,说明返迷启悟的实践过程。「法印经」所说的三解脱门,重在「修慧」。三解脱门,可说是三法印的实践方法。佛说三法印,每一法印都能开显正觉的内容,离执证真。依无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槃寂灭而悟入的,即无相解脱门;依无常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
一、〔空解脱门〕
修行的方便是:「如实观察:色是苦、空、无常,受、想、行、识是苦、空、无常,当生…
《解脱之道 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