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a6 蘊觀▪P2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一個實在的永恒不變的實體可得。譬如我們的色身,從小慢慢長大,然後變老,必然會壞(病、死)滅去,總有一天要分解、分散的,它有什麼實在永恒性嗎?接受了肉體會壞滅的事實,我們又不得不偏向于心靈,認爲心靈是永恒不滅的,肉體壞了,心靈又去找另一個肉體,像換衣服換房子一樣,把這個心靈當爲實在的永恒不變的靈魂或叫“我”。佛陀認爲這是神教者的神秘化,並沒有這種實質的東西,佛法揭示一切現象都在遷流變化中――無常。所以一定要從動態的生命之流中去觀察,不能用靜止的解剖分析。動態的生命之流展現的就是生滅相,沒有一剎那可以停止,更沒有什麼是永恒不變的,一切都在不停的遷流變化著,所以展現的就是生滅相。既是不停的遷流變化,在這個生滅相中,哪裏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在的東西?!

  佛陀讓我們觀察五蘊,就是以生命現狀和山河大地的事實真相,來破除外道想象、推理的一個外在實有的主宰或內在永恒不變的主體。佛陀以現實的身心現象來進行觀察分析透視,不管是物質的色,還是精神的心都找不到一個永恒不變的東西。後面會談及印度時代的宗教界根據什麼理論來建立這些宗教思想,而佛陀是用什麼方法覺悟的,然後從現實的身心及萬法中去觀察體證,來破除外道擬想的産物,使外道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現實。如果我們能把握這一點,就不會跟一般神教者一樣想象推理,認爲外面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主宰,或裏面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或靈魂,就可以破除這樣的邪見。注意聽!在佛法來說,這樣的觀念就是邪見。聽到這裏,也許有人心裏就會嘀咕了。其實,我們在傳統中學到的是宗教信仰的觀念,對佛法沒有深入了解,不知道真正佛法的正見是什麼,不明白什麼是佛法與世與外道不共的特質。我們活在傳統民俗信仰裏面,以爲那就是真相,其實是大錯特錯!正因爲我們沒有正確去了解佛法的特質,所以只能在世俗的信仰、迷信中接受這些傳統的神教觀念。這也就是很多人虔誠行善布施,卻仍然痛苦煩惱,不能解決對生死疑惑的原因所在。光靠信仰能解決問題嗎?最後臨終時,只有在依靠外力的寄托中,沒有一個能真正安心的!

  常人跟神教者所神秘化的有情,從佛陀的慧眼來觀察是沒有實性的,他只是能知所知、物質與精神的總合而已。聽到這裏你們也許會驚疑:佛法不是說有輪回嗎?如果沒有一個真正的自我,那誰在輪回生死?不要驚疑,待繼續研究下去,大家就會明白:佛法的輪回觀、業力觀不是建立在我上。正因爲無我才能輪回,如果有我是不應該輪回的。“我”是什麼意思?就是真實常恒不變義。如果不依靠外面的條件,自己可以單獨存在而永恒不變,那還會輪回嗎?輪回就是不停在六道中生死變化,如果有獨存而永恒不變的自體,那怎麼輪回?正因爲沒有這種不變性、永恒性,所以才能産生緣起的輪回作用,這一點要注意,我們很少會這樣去思惟。還有一些理論說:我們本來是佛,或者我們是從上帝那邊來的,本來就是大梵天來的,都是清淨喜樂妙樂的。如果是這樣,還會輪回嗎?能相信這種所謂的清淨妙樂、喜樂嗎?

  我們來人間,哪一個是真正幸福快樂、永遠都很滿足的?哪一個人面對死亡能不恐懼?哪一個不活在鬥爭裏?其實我們真的從來沒有解脫過,才不得不這樣相續的輪回不停。真正解脫者是斷了生死輪回的因,所以不會再生死相續了。我們爲什麼還來這個人間受苦?因爲從來沒有解脫過!說“我們本來是佛,本來清淨,由于一念無明而輪回”,請問:我們修啊修,又修到清淨的地方了,然後忽然哪天一念又無明了,不是又要來輪回了嗎?這樣的“本來是佛,本來清淨”的理論能成立嗎?成佛了,清淨了還會顛倒嗎?還會顛倒的,那叫解脫嗎?所以注意啊,很多理論是講不通的,只是我們從來沒有很深的去分析過。

   我們從小生活在社會習俗的模式中,熏染了神教的觀念,活在這種神教的觀念中,沒有一天能解脫的!佛法就是要破除這些不正確的觀念,佛陀是一個創覺者,他體悟真理後就解脫了,並把他解脫的內容和體驗告訴我們,我們只要依著這個正確的理論和方法去學習並實踐,同樣可以解脫。佛示現在人間,與我們一樣有五蘊六處,他就是在觀察五蘊六處中去體會的,我們同樣可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去體會而解脫,一切就是這麼的如實!佛並沒有展現說他是佛、是主宰,讓大家要拜他依靠他。他叫我們依賴的是法,是真理,不叫你迷信崇拜依靠他力。依靠人,人會死;依靠真理,真理普遍存在,所以佛法講“依法不依人”,要依止法,不依止其它;還要依止自己,唯有自己的身心才能夠自我觀照,自我反省,自我超越。但神教者恰恰相反,他要你先相信他,依賴他,將來就能回到他的天國;不信他的,就下地獄!請問:這是什麼樣的慈悲?佛法講的是平等,佛陀活在人間,與我們五蘊條件都一樣,只是他放棄了人間的占有、愛染、貪欲,換來證得宇宙真理法則的正見。他是一個王子,生出來不要奮鬥努力就擁有了一切。我們大家再怎樣拼死拼活,拼它個七八十年都不一定能爭取到他所擁有的。佛陀擁有足夠的權利財富,天下都是他的,還有美女以及許多子女,然而他還是認爲人生是苦迫的,于是放棄了一切的占有,遠離了貪欲,才得到最後的正覺而解脫。悟道後的四十九年,每天依然日中一食去托缽。有好供養和精舍,即住在精舍吃好的;沒精舍沒供養時,與弟子們一樣樹下一宿餓肚子。佛陀爲什麼要過這樣的生活,他爲什麼能從所謂的享受中超越出來,並說法來幫助所有衆生同樣和他有解脫的機會?到底是做王子幸福,還是悟道後幸福?我們每天拼死拼活的,拼到你臨死的那一天,不管從名利還是個人的滿足,有誰能超越佛陀原先的條件?即使爭到了,還是佛陀要放棄的東西!即使成了億萬富翁或做了總統,要俊男美女都有,一百個孩子都當立法委員又如何?佛陀爲什麼放棄了這一切,悟道後四十九年直到入滅還是過那樣的日子?什麼叫真正的自在解脫、清淨妙樂?他只是了解悟入了宇宙的真理而已。但我們恰恰相反,偏偏執著這個五蘊身體,非常愛惜它,明明知道它一定要老病死的,每天還是很執著。有的人雖然看得比較開,明白這個身體一要壞要死的,不能在這個世間上永存。仍然希望還有一個世界是美好的,“我”到那裏去,那裏比這裏好。那個“我”是什麼東西?求那邊的享樂清淨自在,求得來嗎?真有這樣的因緣嗎?其實佛陀這裏已經說得很透徹:當你執著有一個“我”時,永遠不能解脫!那個“我執”就是生死的根本啊!衆生之所以會執著而造業,致使輪回生死,全由這個我執而來。

  “佛從慧眼觀察起來,我們的五蘊僅是情識的能知所知,僅是物質與精神的總合,離此經驗能所心物的相依共存的活動,沒有有情的實體可得。”這句話就是佛法最重要的一點:在破實有,破我見我執。佛法跟外道不同就在這裏,佛法不承認有一個實在的永恒不變的“我”。後面會繼續深入探討,正因爲空、無我,才能産生因果緣起一切萬法的變化。千萬不要以爲沒有“我”就沒有因果,這裏最容易錯會佛法的深意。我們學到後面會解釋得很清楚,知道因果的必然理則,明白是什麼東西在輪回相續。

  “五蘊說的安立,由「四識住」而來。佛常說有情由四識住,四識住即是有情的情識,在色上貪著──住,或于情緒上、認識上、意志上起貪著,執我執我所,所以系縛而流轉生死。”

  什麼叫四識住?即五蘊中的識蘊對于前四蘊(色受想行)産生了染著系縛――住著。身心僅是物質的色與精神(心)的和合,但是識卻對物質的色、情緒的受、認識的想、造作的思(行)産生了執著,産生執著後就被綁住了,所以叫系縛,由于系縛而起貪愛造業而生死流轉。這就講到了重點:我們的意識對于色受想行的功能産生了多麼大的執著!每一個人稍稍反省反觀,就會發現痛苦煩惱都從這裏來,貪瞋癡也從這裏來。所以《阿含經》說四識住是我們生死輪回的根本點。

  “如離此四而不再貪著,即「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雜含卷叁*六四經)。綜合此四識住的能住所住,即是五蘊,這即是有情的一切。”

  衆生在哪裏染著?識對于前四蘊的染著,由此系縛而造業,就是這樣的因緣。如果這個染著貪愛斷了,我們的意識就不會住在哪一個方向地方了,不住時就是除欲、見法、涅槃。我見破了,貪愛止息了,一切的貪欲都止息了(即除欲),就看到諸法實相(見法),而進入涅槃寂滅,不再受生死輪回的控製了。這裏點出了重點,後面還會一一分析具體的內容。衆生爲何生死輪回,如何才能解脫涅槃,當然有更深細的原因,後面會講到十二緣起:衆生之所以貪欲愛染,由于不了解五蘊的身心功能;再往前追溯,就是無明(即沒有了解諸法真實相的智能),因而被自己身心的幻相所迷惑,在這裏顛倒執著愛染,造了大我見,這就是生死根本。

  佛陀時代的印度外道都建立一個永恒不變的我(大我、梵我、清淨的我),內在是我,內心的反射投射到外面就變成主宰,希望外面有一個大力的主宰。佛陀追根究底,發現了一個最主要的因緣(即衆生貪愛、染著、造業的原因)是因爲起了我見我執的實有感――希望永恒存在的意欲。那時的印度,很多外道及宗教界的思想,在這一方面特別發達。佛陀最初也是照這個觀念去修行體會,結果發現即使禅定中最高的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定)都無法解脫。最後用緣起的觀照才發覺真相,因了悟緣起而證道超越,他脫落的就是所有外道宗教裏最執著的我見,這就是生死的根本,因爲證到無我而超越出來了。所有的神教都不離我見的觀念,佛陀悟道後開創了“無常、無我、涅槃”的叁法印,破除的就是外道的我(自性)見。所以這裏的我見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我見也是有原因的,往前追溯就是無明,即對真理…

《解脫之道講記 a6 蘊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