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因緣生義,爲通達無自性的唯一因。這個就是結論,佛陀爲什麼要說緣起法,說因緣所生一切法因緣所生,其實就是要讓你明白,通達就是徹底的明白,無自性就是唯一的因,唯一的,注意聽哦!所以我有時候常常講,要解脫只有這一條路,也許人家認爲,你是老大呀你有什麼了不起什麼叫唯一的,方便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什麼只有唯一的。我告訴你八萬四千法門如果要究竟的那一刻還是什麼只有這個,不管外面有八萬四千法門,最後只有一條路走到涅槃門,那就是這個唯一的,我們現在只看到八萬四千懂嗎,沒有看到那八萬四千合起來只有一條路,這一條路一般人沒有看到,所以在八萬四千法門那拚命的搞,但是沒有找到唯一的最後歸宿的這一條,問題就出在這裏。我們現在修行困難不在這裏麼,每一宗,每一派,每一位法師都講的是究竟的,我也是講我是究竟的,問題是八萬四千哪一個對,其實八萬四千最後歸宿的那一點如果對,那這個是唯一的,所以不要只有看樹葉喲,尋根那,最後的樹根只有一條。
此宗叁義,宗喀巴何以判之爲不及?依我看,若說不及,自續派倒可以充數。
就中觀裏面的自續派,清辨論師這一派的,那他最後怎麼樣,他也認爲唯識裏面的某一部分的自相有,他認爲是的,所以他也提倡因明,但是在我們佛教來講因明學不是必然的,那是方便法還不究竟。
如清辨論師以勝義谛中一切法空,而世俗谛中許有自相,即略近中土的不空假名宗。
勝義是空,世俗谛是不空的,爲什麼,一切有他的自相,自相就是自性,所以導師就點出重點!同樣研究中觀,如果你拿月稱法師的論義就會有這個問題,如果你研究的是月稱的不是清辨的,月稱的是對的,正確的,清辨的是還有不了義的。
承認因緣所生法有自相,即于空無自性義不甚圓滿,需要更進一步去了解。
只要你認爲因緣所生法都有自相有自性,那麼你對空義你就不了解,進一步的要去更深入的體會你才能了解。前面已經講很多了,因緣組合的條件本身是不空的,就是有自性的意思,其實我們講空義因緣所生法的條件本身還是因緣所生,那這樣就空了,這樣知道意思吧,如果因緣所生法的條件本身是自性的,是不空的,那這個叫自性見這個重點就在這裏。
『廣論』中于破太過與不及後,提出自宗的正見,即是月稱論師的思想,稱爲應成派。
《菩提道次第廣論》破了這個太過的部分不及的部分以後,他提出認爲正確的自宗,其實就是月稱論師的思想,中觀派的月稱論師的思想,叫做應承派。
應成派以爲∶緣起法即是空的,空是不破壞緣起的。
這個就保持了龍樹菩薩的空義的精神了,緣起的萬法當下因爲無自性所以就是空,這些空展現的緣起的萬法,不要把它破壞掉,他是怎麼樣可以如幻的緣起的有是可以成立的。所以注意喲!我們今天在一切世俗裏面,看到這裏不順眼那裏不順眼,這個應該把它鏟除那個應該不行,這個觀念其實還是自性有一樣的。我們真正了解緣起性空的人,允許千差萬別的存在,因爲千差萬別爲什麼能存在,緣起故,性空故,所以緣起才能千差萬別。所以注意喲!了解緣起必然允許千差萬別的存在,你今天看這裏不順眼,那裏不對,這個不符合我,那裏不喜歡,那是什麼觀念?主宰,你想主宰,你想怎麼樣,一個肯定的不變的,這樣才對,那樣才對的是不是,所以注意喲!當我們了解緣起的時候,萬法對你就沒有障礙了,是非善惡雖然明白,但是他會産生是緣起的觀系,你不能說這樣不行不能産生,産生是一回事,你執不執著是一回事,是不是這樣子。
承認一切法空,即假有法也不承認有自相,與自續派的不及不同;
知道一切法空是對的,一切都是緣起所以都是空,但是假名緣起的這些法不會認爲他有自相,因爲他是條件的組合,條件組合的條件的本身還是條件的組合,那這樣子就不會落在法有。比如說,我們這個身體是五蘊組合,那五蘊的功能還是組合的。比如說色、受想行識的色,那他還是地水火風空組合,所以你不能說色這個條件的本身就是第一因不是,有自性的不是,還是組合的。我們說地水火風空性,地水火風空難道是第一因嗎不是,他還是條件組合的,那麼我們就知道了假有還是無自性的,緣起的一切法假有還是無自性的,所以還是空,所以不會認爲他有自性,這一點跟自序派就不一樣。自續派認爲一切法還是怎麼樣是有自性的,跟唯識一樣,假必依實麼。
雖承認一切法空而不許破緣起,故又與太過派不同。
同樣認同一切法空,但是緣起法不能破壞。所以這個跟太過派不同,太過派是緣起一切法還要空掉,假有還要空,這個不能存在的,所以他不會不及也不會太過,這個才是正確的中道,導師這裏是在評論西藏的,西藏的這個藏傳叁家,
中觀的叁家。
第一節 印傳之大乘叁家
叁、印傳之大乘叁家∶遮太過與不及而顯中道,可作多種說明,現在再略說印度的大乘叁家。
印度發展到大乘到滅爲止一共有叁個主要的體系,叁個體系就叫大乘叁家。太虛大師分大乘學爲叁∶(太虛大師他也判攝大乘的叁系他的判攝是什麼,)一、法相唯識學,二、法性空慧學,叁、法界圓覺學。我在『印度之佛教』裏,稱之爲虛妄唯識系,性空唯名系,真常唯心系。此大乘叁系,可從有空的關系上去分別。
那麼這幾句話,我們就是要把握這個核心思想,叁系的理論哪裏不同,就是對空有的關系跟認識跟理念不一樣,叁系會分出不同,就是對空的認識、對有的認識跟解釋跟理論不同,那麼我們就知道,佛陀時代他在說法很單純,經過了幾百年以後分成部派就各各解釋就不同,當然也談空也談有,但是問題是對空有的解釋不同,再變成二十個部派。
龍樹雖然破了兩邊的觀念而建立中觀的中道的思想,但是再過後面的一千多年下來,也一樣,思想他很多不同的理念,其實都在對空有的觀念不同關系上不同去分別,導師就點出這個重點!注意喲!你們將來不管研究哪一本經哪一本論,你就知道他是屬于哪一個體系的經論,爲什麼?他們的經典經論裏面他談的不外是對性空,對一切現象的法相了,法性的差別的解釋不同而已,你們將來研究佛法只要了解這個重點,你們將來要分析哪一本經哪一本論講的重點,哦,他是屬于哪一宗哪一派的,哪一個體系的你馬上可以分別出來,只要你對空有的解釋,叁系哪裏不同你把他先把握住,將來研究經論就很容易了。
「性空者」所主張的∶一切法畢竟空,于畢竟空中能成立緣起有,這是中觀宗的特色。
導師先點出中觀,就是性空的,就是這裏講的,性空爲名系,那麼太虛大師判攝的就是法性空慧學,中觀的性空,他認爲一切法畢竟空爲什麼?一切法從緣起沒有一法不從緣起,你今天看,看得到的現象,包括我們的心靈看不到的心靈的心相,都從緣起,沒有一法不從緣起,物質的心靈的都是從緣起都是緣起法,只要是緣起的就是空,因爲空無自性所以一切法才能緣起。才能展現一切法所以他會有因果,會有生死輪回,會有好壞善惡,功德問題,就是因爲空才能産生這樣的現象的變化,所以畢竟空中成立緣起有,所以緣起的千差萬別才能成立。
那麼就注意喲!講空不是在否定一切現象喔,不是在否定一切萬有,而是在了解萬有爲什麼能成立?因爲空故,如果有自性自性是不變的,自性是自己可以生自己的,是永恒不變的是單一的條件就有的,那這樣子跟緣起法完全不相應,所以中觀的特色很快就把握住了,空才能展現緣起的有,從緣起的有去分析他去了解他,他是條件的組合,所以他沒有自性所以說他空,所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個就是中觀空宗的特色。空有不二,空有無礙,這就是中觀的特色。
這即是「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那麼空義是在成立一切法還是在破一切法就明白了,是在成立一切法。很多人不了解,空在破一切法,空哪裏在破一切法,空在破對一切法執有自性的觀念,不是在破一切法,反而是在成立一切法,千差萬別因果才能成立。
其它各派,以爲若一切皆空了,豈不破壞緣起?注意喲!觀念就在這裏分歧的。中觀宗認爲空才成立緣起,其它的宗派會跟他相對的原因是什麼?他認爲空了一切緣起不就破了麼,因爲剛剛前面點出的重點,他不知道空的真義,不知道中論佛陀在談緣起空的真義,沒有深刻的了解,所以他認爲空了就是在破壞萬法,一切法都被破壞掉了。
所以故另立不空之有。他就是擔心那你一切法皆空因果不能成立,生死不能相續,一定要有一個不空的才能成立一切法,才能因果相續才能生死相續,他是擔心空了一切法都不能成立。這裏就是重點!誤解了空義,不了解空的真義,你起了這個擔心有沒有需要,這個擔心如果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個叫遍計所執,這個擔心本身就是誤解,這個擔心本來就是幻相。
而不知諸法之所以是畢竟空,就因爲他是緣起有;因爲諸法是緣起有,所以諸法是畢竟空。若真的了達緣起有,必能通達畢竟空;通達畢竟空,也必能知緣起有。所以空與緣起是什麼相依相待相成而不相礙,這個才是真的了解緣起性空的內容。
太過派執空,對緣起的應有者不能善巧的知其有;不及派執有,對于應空者又不能如實的知其空。
也就是說太過派把一切緣起有的現象都把它否定掉了,那麼不及派呢?因爲執著在實有裏,他不敢把一切法都空,他保留一些,一部分空一部分不空,那個不空的就是他要保留的,那這樣大家就知道什麼叫太過什麼叫不及了。中觀是恰到好處的,空有是沒有障礙的,因爲空所以知道緣起,因爲知道緣起所以空,他是相依相緣的,同一件事不同的角度的分別。
但是不及派就不一樣,空的就不能有,有的就不能空,太過不及就是把空有完全相對了隔閡了,隔成兩邊了,這個就是最重要的分別的地方。如果認爲不能…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