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P10

  ..續本文上一頁解緣起法,所以我們宗派那麼多都在談緣起,但是對緣起還是有所誤解的,所以要抉擇緣起,真正的緣起怎麼樣去體會他,導師一生的辛苦,我告訴你就是爲了建立兩個字“緣起”,建立兩個字“正見”,因爲大家都在談緣起,大家都在談般若,爲什麼解釋不同?

  導師爲了要厘清什麼是真正的緣起,什麼是真正的般若,才發心把我們佛教幾千年來源流開始最根本的點在哪裏,部派佛教的流傳——大乘佛法的流傳,那麼多幾千年來的分別,他一一把它厘清,把它抉擇,他只有一個目的,讓我們看清楚什麼是真正的緣起,什麼是真正的正見而已,因爲你如果真的明白了緣起,真正的體證到真正的緣起正見,般若空慧的引發是必然的。

  所以這裏就講必由引發無漏般若,證諸法的如實性,才能與諸佛一鼻孔出氣,平等平等,無二無別,究竟究竟。

  我們就知道導師的用心何其良苦,我們用很多小小的不同的知見來反對,甚至批判甚至誹謗有意義嗎?導師的用意在哪裏一般人很難了解的,因爲他批判到我們佛教的很多宗派跟一些體系理論,只要是跟他不一樣的他當然要比較,你才知道什麼是般若正見?什麼是緣起正見?不然你厘不清,好跟他不同理論的人,不同體系的人,心裏就不以爲然,那麼他的困難就在這裏。他的用心反而怎麼樣,一般人不了解了,批判誹謗的人很多。

  其實導師真的用心良苦,因爲我們每一宗每一派都在談緣起呀,都在講般若都在講空性,而其實真正的本質上確實是有差別的,不一樣的。那我們芸芸衆生哪裏能了解這個重要的關鍵在哪裏呢?今天不是透過導師的研究這麼辛苦,我們要抉擇這個法難那!所以我們就明白了!爲什麼佛教會衰弱?爲什麼佛教會滅亡?修行信仰的人這麼多,真正解脫的人爲什麼越來越少?我們就要明白了,導師的用心在哪裏?知道了我們會感動感恩不已,沒有透過導師這樣辛苦的抉擇,我們今天能找到一條真正的正確的路嗎?真的我們非常的幸運,所以我們要無限的感恩。

  從修學的過程,可以說:藉緣起幻相以悟入法性。我們在修學的過程中是可以這樣講的,我們就是藉什麼,藉緣起的幻相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事事物物,這些現象這些亊相,就是緣起法,他雖然是如幻的緣起,我們還是要借助這個如幻緣起來悟入法性。但是注意,這個下面就有解釋了。

  但這還是加行觀中的二谛觀察,由世俗入勝義,真能通達諸法實性,那時無能無所,不因不果,即一切因果能所而離一切因果能所相,不可安立。

  注意聽哦!這個很重要!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不靠世俗就不能了解第一義谛,所以世俗雖如幻緣起,我們藉他來體會法性空寂,但是導師提醒我們這個只是加行觀中的二谛觀察。爲什麼?還是有爲法了,還在有爲的觀照裏面,好,真正的體會了;真正的悟入空性了;其實那個時候真正的有沒有世俗跟空性的相對呢?沒有,悟入空性,真正的悟入空性的時候是什麼樣?

  無能無所,不因不果,即一切因果能所而離一切因果能所相,一切法不生,契入的是什麼——寂滅法性。注意哦!我們是在藉相悟性,真正悟入性的時候不是在一切相中,注意聽!是離一切相的!一切法不生的,這個叫什麼,一般來講叫由假入空,真正體會空性的時候是怎麼樣——一切法相是不能安立的。

  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時候你還有一點相的存在那都是虛幻不實的,若見諸相非相,什麼叫諸相非相?空相,不是法相,注意聽!不是一切法的現象,體會到諸相非相,就是體會到離一切相的空性,才是真正的什麼——即見如來」所以見法就是見空性,見空性就是見法就是見如來,見佛了,一樣的,即諸法如義。 這個時候才叫如。

  坦白講我們要體會這個已經不容易了,要到一切相不生般若生更不容易,所以我們不能淺淺的只是停留在這樣一個狀態,但是大家也不要以爲難,我們有心在有爲法的用功,你真正進入雖然還在有爲法,要真正的體證空性是不容易的,有爲造作都不容易的,問題是你心的純熟度夠的時候,你反而在無心中,無所求、無所得、無所執著的狀態中,嗄!就會體會到。

  但是那個也是在我們純熟度夠的時候,無心反而能得,這樣知道意思吧。但是要如何無心呢?我們專精純熟的時候變成無心的,所以注意哦!不用功不純熟是不可能體證的。不要以爲我們今天是知識分子,我們學識理解都很夠,我們可以象研究所一樣的收集很多資料寫出很好的論文,但是身心有沒有如實的體驗進入到那種純熟度真正的體證到空性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今天藉這個因緣告訴大家要用功,今天你不親身體證空性,我告訴你你要放下怎麼放?世界是這麼真實說他緣起如幻大家都會講,幾個人放得下,幾個人知道非實而不執著而不染,不容易啊!是要下功夫啊!尤其是發大心猛勇精進心是絕對要的了,所以你們聽我前面在講,你們會有信心不僅沒有什麼困難麼對不對,啊!借假相體悟真理,借法相體悟法性麼,借世俗體會第一義谛麼,不離當下的體驗很簡單對不對,其實這個是建立是信心而已,生命非投入不可!千萬不要因爲我們覺得簡單就以爲就是了,我常常點,點就是在這裏。

  我覺得每個人的需求爲什麼那樣不一樣?我總是覺得我年前的時候我心中有疑問我不能體會的,我有盲點的我真的是食不知味,睡不安穩,爲了法可以犧牲一切不顧一切的非把它搞清楚不可,那樣的用心投入你自有因緣去體證到。但是我們常常要問,我們今天雖然學佛很用功很發心,你真的投入了嗎?你真的是排在第一位嗎?你如果這樣反問自己,你就知道爲什麼我們今天學那麼久只是停頓在理論上而不能契入,你們就明白了,大家要用功要發心那!真的這個很重要!這個關系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你今天沒有辦法契入沒有辦法體證你如何安心?所以我們原因就在這裏了,爲什麼我懂我還會犯錯,爲什麼我懂我不能舍,爲什麼我懂他還是慣性會來,那我們就要注意了,如實知實實在在體證到的人就不一樣了,生命就不一樣,一定要明白!

  第叁節 體、作、力

  體,對用而說。體與性,中國學者向來看作同一的,但佛法中不盡如此。體與性也有不同,如《俱舍論》說:「許法體恒有,而說性非常」。

  那如果照《俱舍論》來講體跟性就不一樣了,爲什麼,俱舍論認爲法體是恒常的,是有恒常的有,但說性呢,性是非常的不是常有的是刹那變化的。

  性可以作性質等說,如說無常性、無我性等,即與法體不同。

  所以這裏要注意了,這裏兩個性跟性質,無常性無我性那是屬于性質來講,法體,這裏講法就不一樣了,那麼另外呢,體與性也有同一的,前面是講不同的現在是講同的,如薩婆多部說諸法各住自性,自體也即自性的異名。所以就看出他的差別,因爲薩婆多部是在實有性麼,實有性的一種說法。

  然薩婆多部的自性,指一一法的終極質素說,與說宇宙大全的實體不同。

  薩婆多部雖然說一一法都有自性,其實他只是講一一法都有他最終的原素是在這個地方講,更說宇宙裏面有個更大的實體那個不一樣。

  總之,佛法說體,指一一法的自體說,不作真如法性等說,注意聽!這裏很重要!佛法講的說體,一一法的自體,比如說我們這個身體,這是五蘊和合的,那這是我們的身體,體只是在講這個,這個叫體,不能作什麼真如法性等說,不能把它當作我們有一個真如法性是本體的意思,不一樣哦,體只是一一法他的本身叫體,某一個現象,比如說這個杯子,這個杯子也叫體,而不是離這個現象以外有一個本體的東西,實在實體的東西,不是在講這個。

  真如十二名中,沒有稱爲體的。所以我們在講真如法性的時候雖然有十二個名字但是都沒有稱爲叫體的東西沒有。

  現存的龍樹論裏,也沒有以體爲本體、本性的。龍樹他講的是中觀麼,怎麼可能會有本體本性那不可能的,就是在破本體破本性的,所以此中體、作、力,我們現在講體作力的體麼叁者合起來說,別處也不曾見到。如果把這個體作力合起來講的其它也沒有看到,別處也沒有,然在《中論觀作作者品》中有大同的詞句。只有在中論裏面的觀作作者品那一個品論裏面那有大概相同的語句而已。

  有作如是說:「現有作,有作者,有所有作法」。此中所說的作,即佛典常用的「羯磨」karma,即是業。作者ka^raka,即能起作用的假我或法。

  這裏《觀作作者品》裏面有相同的地方就把它舉例出來,現有作,有作者,現出什麼有一個作的跟所作的,作跟作者了,還有什麼,作法,作,作者,作法,這裏講的作是什麼,羯磨就是業的意思了,作者這個能作的作者是什麼,能起作用的假我或法,只是講這個五蘊的和合來講,那我們這個就叫作者,其實這個是什麼,假我或者法,就是當體而已。

  如外道以世間一切作業歸于神,以神爲作者,或以自我爲作者等。

  如果是外道跟一般的人呢,以爲能作的是什麼,就是神在造作麼,神在控製麼,還有一個什麼,認爲裏面有一個作者叫我了,神我的意思。如果是外道就認爲這個叫作者,但是佛法所講的作,作者只是什麼,只是假我和合的這個身體,所以叫做作者,不是有一個實在的神,或者實在的靈魂“我”爲作者,不是這樣子,不一樣在這裏。

  所以佛法雖可說有作者,但這不過是順俗假說,並無真實的作者。

  我們佛法也有講作者,但是這個作者是什麼,隨順世俗這麼講,佛法也這麼講的,不是有一個真實實在的我叫作者是沒有的,所以佛法講的作者是假名說,隨順世俗說。

  如說眼能見,見是眼之用,即假名眼爲見者。

  這是比喻了,我們眼睛能夠看麼,能夠見麼,好這個能見就是眼睛的功能性麼,那麼就假名眼爲見者,這個眼睛就是能見的見者了,只是假名而已,從功能上來假名施設而已,不是真的有一個能見的靈魂或者是神,不是。

  故此處所說作者,與體義相…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