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缘起法,所以我们宗派那么多都在谈缘起,但是对缘起还是有所误解的,所以要抉择缘起,真正的缘起怎么样去体会他,导师一生的辛苦,我告诉你就是为了建立两个字“缘起”,建立两个字“正见”,因为大家都在谈缘起,大家都在谈般若,为什么解释不同?
导师为了要厘清什么是真正的缘起,什么是真正的般若,才发心把我们佛教几千年来源流开始最根本的点在哪里,部派佛教的流传——大乘佛法的流传,那么多几千年来的分别,他一一把它厘清,把它抉择,他只有一个目的,让我们看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缘起,什么是真正的正见而已,因为你如果真的明白了缘起,真正的体证到真正的缘起正见,般若空慧的引发是必然的。
所以这里就讲必由引发无漏般若,证诸法的如实性,才能与诸佛一鼻孔出气,平等平等,无二无别,究竟究竟。
我们就知道导师的用心何其良苦,我们用很多小小的不同的知见来反对,甚至批判甚至诽谤有意义吗?导师的用意在哪里一般人很难了解的,因为他批判到我们佛教的很多宗派跟一些体系理论,只要是跟他不一样的他当然要比较,你才知道什么是般若正见?什么是缘起正见?不然你厘不清,好跟他不同理论的人,不同体系的人,心里就不以为然,那么他的困难就在这里。他的用心反而怎么样,一般人不了解了,批判诽谤的人很多。
其实导师真的用心良苦,因为我们每一宗每一派都在谈缘起呀,都在讲般若都在讲空性,而其实真正的本质上确实是有差别的,不一样的。那我们芸芸众生哪里能了解这个重要的关键在哪里呢?今天不是透过导师的研究这么辛苦,我们要抉择这个法难那!所以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佛教会衰弱?为什么佛教会灭亡?修行信仰的人这么多,真正解脱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少?我们就要明白了,导师的用心在哪里?知道了我们会感动感恩不已,没有透过导师这样辛苦的抉择,我们今天能找到一条真正的正确的路吗?真的我们非常的幸运,所以我们要无限的感恩。
从修学的过程,可以说:藉缘起幻相以悟入法性。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是可以这样讲的,我们就是藉什么,藉缘起的幻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事事物物,这些现象这些亊相,就是缘起法,他虽然是如幻的缘起,我们还是要借助这个如幻缘起来悟入法性。但是注意,这个下面就有解释了。
但这还是加行观中的二谛观察,由世俗入胜义,真能通达诸法实性,那时无能无所,不因不果,即一切因果能所而离一切因果能所相,不可安立。
注意听哦!这个很重要!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不靠世俗就不能了解第一义谛,所以世俗虽如幻缘起,我们藉他来体会法性空寂,但是导师提醒我们这个只是加行观中的二谛观察。为什么?还是有为法了,还在有为的观照里面,好,真正的体会了;真正的悟入空性了;其实那个时候真正的有没有世俗跟空性的相对呢?没有,悟入空性,真正的悟入空性的时候是什么样?
无能无所,不因不果,即一切因果能所而离一切因果能所相,一切法不生,契入的是什么——寂灭法性。注意哦!我们是在藉相悟性,真正悟入性的时候不是在一切相中,注意听!是离一切相的!一切法不生的,这个叫什么,一般来讲叫由假入空,真正体会空性的时候是怎么样——一切法相是不能安立的。
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时候你还有一点相的存在那都是虚幻不实的,若见诸相非相,什么叫诸相非相?空相,不是法相,注意听!不是一切法的现象,体会到诸相非相,就是体会到离一切相的空性,才是真正的什么——即见如来」所以见法就是见空性,见空性就是见法就是见如来,见佛了,一样的,即诸法如义。 这个时候才叫如。
坦白讲我们要体会这个已经不容易了,要到一切相不生般若生更不容易,所以我们不能浅浅的只是停留在这样一个状态,但是大家也不要以为难,我们有心在有为法的用功,你真正进入虽然还在有为法,要真正的体证空性是不容易的,有为造作都不容易的,问题是你心的纯熟度够的时候,你反而在无心中,无所求、无所得、无所执着的状态中,嗄!就会体会到。
但是那个也是在我们纯熟度够的时候,无心反而能得,这样知道意思吧。但是要如何无心呢?我们专精纯熟的时候变成无心的,所以注意哦!不用功不纯熟是不可能体证的。不要以为我们今天是知识分子,我们学识理解都很够,我们可以象研究所一样的收集很多资料写出很好的论文,但是身心有没有如实的体验进入到那种纯熟度真正的体证到空性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今天藉这个因缘告诉大家要用功,今天你不亲身体证空性,我告诉你你要放下怎么放?世界是这么真实说他缘起如幻大家都会讲,几个人放得下,几个人知道非实而不执着而不染,不容易啊!是要下功夫啊!尤其是发大心猛勇精进心是绝对要的了,所以你们听我前面在讲,你们会有信心不仅没有什么困难么对不对,啊!借假相体悟真理,借法相体悟法性么,借世俗体会第一义谛么,不离当下的体验很简单对不对,其实这个是建立是信心而已,生命非投入不可!千万不要因为我们觉得简单就以为就是了,我常常点,点就是在这里。
我觉得每个人的需求为什么那样不一样?我总是觉得我年前的时候我心中有疑问我不能体会的,我有盲点的我真的是食不知味,睡不安稳,为了法可以牺牲一切不顾一切的非把它搞清楚不可,那样的用心投入你自有因缘去体证到。但是我们常常要问,我们今天虽然学佛很用功很发心,你真的投入了吗?你真的是排在第一位吗?你如果这样反问自己,你就知道为什么我们今天学那么久只是停顿在理论上而不能契入,你们就明白了,大家要用功要发心那!真的这个很重要!这个关系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你今天没有办法契入没有办法体证你如何安心?所以我们原因就在这里了,为什么我懂我还会犯错,为什么我懂我不能舍,为什么我懂他还是惯性会来,那我们就要注意了,如实知实实在在体证到的人就不一样了,生命就不一样,一定要明白!
第三节 体、作、力
体,对用而说。体与性,中国学者向来看作同一的,但佛法中不尽如此。体与性也有不同,如《俱舍论》说:「许法体恒有,而说性非常」。
那如果照《俱舍论》来讲体跟性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俱舍论认为法体是恒常的,是有恒常的有,但说性呢,性是非常的不是常有的是刹那变化的。
性可以作性质等说,如说无常性、无我性等,即与法体不同。
所以这里要注意了,这里两个性跟性质,无常性无我性那是属于性质来讲,法体,这里讲法就不一样了,那么另外呢,体与性也有同一的,前面是讲不同的现在是讲同的,如萨婆多部说诸法各住自性,自体也即自性的异名。所以就看出他的差别,因为萨婆多部是在实有性么,实有性的一种说法。
然萨婆多部的自性,指一一法的终极质素说,与说宇宙大全的实体不同。
萨婆多部虽然说一一法都有自性,其实他只是讲一一法都有他最终的原素是在这个地方讲,更说宇宙里面有个更大的实体那个不一样。
总之,佛法说体,指一一法的自体说,不作真如法性等说,注意听!这里很重要!佛法讲的说体,一一法的自体,比如说我们这个身体,这是五蕴和合的,那这是我们的身体,体只是在讲这个,这个叫体,不能作什么真如法性等说,不能把它当作我们有一个真如法性是本体的意思,不一样哦,体只是一一法他的本身叫体,某一个现象,比如说这个杯子,这个杯子也叫体,而不是离这个现象以外有一个本体的东西,实在实体的东西,不是在讲这个。
真如十二名中,没有称为体的。所以我们在讲真如法性的时候虽然有十二个名字但是都没有称为叫体的东西没有。
现存的龙树论里,也没有以体为本体、本性的。龙树他讲的是中观么,怎么可能会有本体本性那不可能的,就是在破本体破本性的,所以此中体、作、力,我们现在讲体作力的体么三者合起来说,别处也不曾见到。如果把这个体作力合起来讲的其它也没有看到,别处也没有,然在《中论观作作者品》中有大同的词句。只有在中论里面的观作作者品那一个品论里面那有大概相同的语句而已。
有作如是说:「现有作,有作者,有所有作法」。此中所说的作,即佛典常用的「羯磨」karma,即是业。作者ka^raka,即能起作用的假我或法。
这里《观作作者品》里面有相同的地方就把它举例出来,现有作,有作者,现出什么有一个作的跟所作的,作跟作者了,还有什么,作法,作,作者,作法,这里讲的作是什么,羯磨就是业的意思了,作者这个能作的作者是什么,能起作用的假我或法,只是讲这个五蕴的和合来讲,那我们这个就叫作者,其实这个是什么,假我或者法,就是当体而已。
如外道以世间一切作业归于神,以神为作者,或以自我为作者等。
如果是外道跟一般的人呢,以为能作的是什么,就是神在造作么,神在控制么,还有一个什么,认为里面有一个作者叫我了,神我的意思。如果是外道就认为这个叫作者,但是佛法所讲的作,作者只是什么,只是假我和合的这个身体,所以叫做作者,不是有一个实在的神,或者实在的灵魂“我”为作者,不是这样子,不一样在这里。
所以佛法虽可说有作者,但这不过是顺俗假说,并无真实的作者。
我们佛法也有讲作者,但是这个作者是什么,随顺世俗这么讲,佛法也这么讲的,不是有一个真实实在的我叫作者是没有的,所以佛法讲的作者是假名说,随顺世俗说。
如说眼能见,见是眼之用,即假名眼为见者。
这是比喻了,我们眼睛能够看么,能够见么,好这个能见就是眼睛的功能性么,那么就假名眼为见者,这个眼睛就是能见的见者了,只是假名而已,从功能上来假名施设而已,不是真的有一个能见的灵魂或者是神,不是。
故此处所说作者,与体义相…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