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部的思想。
經部師及唯識者,不同意這種叁世實有論;但將法法的自性,修改爲法法各有自種子──潛能,存儲于心識或賴耶識中,法的生起,即從潛在的自種子而現行。
這個是重點!大家要注意!一切有部是把自性分析認爲是一切極微的物質這樣知道意思吧,到不能在分的物質,他認爲這個是一一法的自性,一切法是從這個自性來因緣和合而有的,所以他這個自性的功能,他本來就這樣子的,所以有他個別的特質。
那麼經部跟唯識差別不同在哪裏?他不認爲是一切物質分析到最小的那個元素就是自性,他不承認這一點。他承認的是什麼,將法法的特性的自性認爲是什麼,是種子。是在各法裏面潛在的那個潛能,儲存于心識賴耶識中的,那麼這個潛能存在哪裏,就在我們的這裏講賴耶識,講第八識的阿賴耶識裏面,或者是沒有講啊賴耶,就是講意識的心識裏面。
這個差別在哪裏?前面的這個叁世實有的觀念,一切有部是在什麼,唯物,這樣知道意思吧,是從物質産生的自性不變的自性,這個是從心靈的意識中産生的自性,因爲這些自性的種子是在意識裏面或者阿賴耶識裏面才産生現形的,那麼大家注意哦,這裏很重要啊!!!一個是在唯物的立場,因爲這個自性是存在最極微極微的物質,叫零虛或者叫什麼都好,但是經部的思想跟唯識的思想他認爲不是這樣子的,不是物質的,他是一種潛能,象種子一樣的存在于我們的心識裏面,或者是阿賴耶識裏面,一切法生起來是什麼,從潛在的自種子而現形,從種子而生現形而已,那麼這個是屬于什麼,唯心的部分,唯識的部分就在講這個。
依經部師,種子即名爲界;那麼前面一切有部的界是什麼,是極微的物質,各各有自性,那麼在經部師認爲這個種子就是所謂的界。
世親解釋爲種類與種族──能生。『惡叉聚經』有「衆生從無始來有種種界」句,種子論者就解說爲衆生無始來有種種的種子。
在這個【惡叉聚經】有講麼,衆生從無始來有種種界,無始以來有種種界,他把這個種種界把它解釋爲種子,故說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從無始以來的界這個界就是種子的意思,把它解釋成種子,說一切法等依,所有一切法能生成就是因爲有這個種子生現形麼,這個是唯識學的講法。
界字,本義爲種類,同類與別類,由于想象「自性不失」爲實有的本來存在,從此本來存在而現行,即引申爲因義,所以說界爲種族義,即成爲眼從眼生,耳從耳生的自性緣起。
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個觀念一定要厘清噢!界字本來只是什麼,種類,同類或者是別類,好,現在把它想象自性不失爲實有的本來存在,這個實有的本來存在就是自性的意思了,實有自性,一個是存在哪裏,物質的極微;一個是存在心識的種子潛能。同樣是都執著有實在的自性,而且是本有的,本來就存在的,從本來存在而展現爲現在的一切叫做現形。
把這個本來存在的這個種子就引申他叫做因,因果的因,這個就音譯,所以說界就是種族義,那這樣變成什麼,種子生現形的話就變成眼從眼生,耳從耳生的自性緣起了。今天會有眼識從哪裏來的,因爲有眼的種子成眼識;有耳朵的種子所以成耳識,這樣的種族義把界解釋成爲這樣子了。那這樣的因果是瓜生瓜是不是,跟我們一般講的中觀的緣起一樣不一樣,就不一樣哦!大家注意後面就有解釋。
依中觀者說∶不失自性,是相對的,法法皆是因緣的存在,離卻種種因緣不可得,決非具體而微的潛因的待緣顯現而已。
中觀義哪裏不同?大家就要注意!他認爲一切法是相對的,相依相緣的存在,法法只是因緣的存在,離開種種的因緣沒有一個實在的可得的,我們以前在講緣起就講到一個重點。凡爲一法的因或緣本身還是因緣所成,這一點很重要哦!那麼如果從前面的這兩個觀念來看,一法的因緣是從什麼自性而生的,那個自性就是第一因那,但是中觀的意思是,一切法的形成有他的因緣條件,那個因緣條件本身還是緣起的,那這樣那個條件本身就不是第一因,是第一因不可得。
所以法法緣起,凡爲一法的條件的本身還是緣起,那這樣還爲一法的條件的本身就不是第一因就不是自性,但是從唯識的種子義來講,那個種子本身就是自性,他是第一因,如果從極微物質的來産生第一因他是永遠不變的,那也是自性,那麼從中觀是無自性,那這樣一樣不一樣,爲什麼整個理論不同,這個就是根本的地方。
所以這裏就講離卻種種因緣不可得,決非具體而微的潛因的待緣顯現而已。絕對不是這樣子。也就是否定自性了,又、若看成各自有各自的種子,于是說有無量無邊的種子,生無量無邊現行,這與因緣說的精神,也不大恰當。
比如說我們講緣起十二因緣來講,那無明要生什麼?無明麼,識要生什麼?生識麼,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注意哦!不是無明緣無明哦!也不是識緣識,行緣行不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他有沒有說六入緣六入,沒有,這個不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是這個理論,因緣不是這樣自生的。種種條件的組合表示本身就沒有固定的因緣,沒有單一性,那麼這裏講的自性是什麼,自性是本身本來就這樣子的是本有的是不變的是永恒的才叫自性。從緣起的來講沒有單一性,沒有不變性,沒有永恒性,也沒有主宰性,那就完全不一樣,所以這裏就講,如果是無量無邊的種子來生無量無邊的現形,那這樣跟因緣說的精神就怎麼樣,不太一樣,不太恰當。
佛爲什麼要說因緣生諸法?因爲法既從因緣生,則在因緣生法的關系中,什麼不是固定的,可以改善其中的關系,使化惡爲善,日進于善而離于惡。
如果說我們今天,這個人生出來,好,種種條件因緣生出來,那麼因裏面的種子生現形,那我們裏面的種子有無量無邊惡的種子,那無量無邊惡種子生現形,現形又熏種子,種子又生現形,那你什麼時候能夠産生所謂變成純善,因爲種子會一直相生麼,那我們裏面如果很多惡的種子這一生一直生出來那我們這一生還能發菩提心解脫嗎?因爲種瓜得瓜麼,種豆得豆麼,好,過去的無量種子生出來的現形能不能成佛,因爲他是不失不變的麼,不失不變,那個才叫自性哦,那還有機會嗎?
所以導師就講,我們佛陀今天爲什麼要講因緣生諸法,爲什麼講緣起法,因爲讓我們明白,一切法既然是從因緣所生,那麼因緣生法的種種關系中就不是什麼都是固定的,所以才可以改善,這個中間的關系才可以改善。使化惡爲善,日進于善而離于惡,這樣我們修行才有機會,如果內在的因緣種子生現形都是固定的那你還有辦法麼。
若看成自性存在的,已有的,那不是化惡爲善,不過消滅一些惡的,另外保存一些善的。唯識學的因果說,是很精細的,但沒有脫盡多元實在論的積習。
唯識學因果講得很精細,但是怎麼樣,根本的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實在論,多元實在論,即使講到空性那空性還是實有的,這個導師一直強調一直在批判的就是這一點。我們今天研究導師的論著,最要緊的就是要把大乘叁系的差別一定要分清楚,大乘叁系的內容建立的一些理論的架構,一定要清楚,不然我們現在會有很多矛盾。好,有的人就用圓融,把叁個不同體系的道理把它講成一樣,那就變成圓融了,問題是這樣真的能解決問題麼?只要你有一點點的自性見,實有感,那個我執就有安立的地方,你怎麼解脫怎麼破我見我執,這個是最重要的!不是我們把它講成圓融就沒事,只要你有自性見有實有感,我執破不了,我見不能真正的根除,如何解脫?
再來就看那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說──是增上緣的極端論,這裏講的法界緣起其實在識緣中主要是講增上緣,增上緣把它擴大到無限,所以叫增上緣的極端論。
達到了一法之生起,其它一切的一切都爲此法作緣;我們剛剛就講過,我們今天從我們自己身心當下來講我們生起來了這個五蘊,如果你要去找他的因那有無限的增上緣那,最後你會發現宇宙中所有一切因緣都是增上緣,就是在講這個,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是華嚴經中講什麼無盡,因緣是層層無盡的。
所以一法以一切法爲緣,一切法亦以此一法爲緣。唯識者所明的界,重在最極根本而又極小的;華嚴者講界,是極寬泛而又廣大的。
如果從一切有部來講他把一切法分析到極微,所以他那個自性跟因是非常小的,非常極微的條件來累積的。但是從華嚴的角度來看,他寬廣非常的寬廣,一切因緣是所有萬法都是,一邊是從極小去找他的實在,一邊是廣泛到極大所有無所不包。
所以華嚴宗高談圓融,以一法可爲一切法的緣,此一法即圓具一切法,一切法都無不遍在一切法中。
那這樣子我們有沒有辦法找到真正的主要因緣,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我們要修行解脫要從哪裏下手。
但佛說因緣,那能這樣的寬泛,不著邊際!導師在判教,他就是抓住每一個體系理論他們的主要精神跟理論的重點,談佛法的根本緣起論,跟這些思想體系講圓融的差別在哪裏,他一下子就可以把它點出來。
因緣說的主要意義,在指出較主要的切近的因緣來,以便于把握事象的原因所在而予以改善。
我們今天說因緣說法目的是什麼,比如說我們身心痛苦、煩惱、造業,那我們應該要找出他主要的因緣在哪裏,爲什麼今天會産生這個主要現象,你如果不把握這個而泛指一切都是因緣,那你要從哪裏下手,其實我常常講我們修行要很現實也是在這裏。
我們說我們怕生死輪回,其實要講得比較切實一點,活著就很苦,不要講面對死亡的亊,活著本身就很苦,痛苦、煩惱、我們如何改善這個身心的痛苦煩惱,這個其實是最主要的,這個不是更現實麼。
我們今天不把握這個根本的問題,泛指一切法都是我們的因緣,那好一切法,你如何在一切法中去改善你自己,你要了解一切法,也許用一生的生命你都不夠,你怎麼去了解,連了解都不夠了還能使用他麼?
所以…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