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P15

  ..續本文上一頁真的我們學佛,我常常講從外層空間回到人間來,從人間回到身心來,回到這裏來,從身心的回到當下來,那這樣子我們觀察條件,觀察因緣就怎麼樣很切實呀,可以找到真正的因緣在哪裏,真正的原因在哪裏就可以找得到。所以我們要找到主要的,所以導師在講很切實,把握亊相的原因所在,當下的身心,當下的事情,他原因是什麼把它找出來,如何改善他。

  否則,一切是無量無邊,以一切一切爲因緣,這使人從何下手而實踐呢?故因緣論,可不必講到那樣玄妙寬泛。除了某些主要的因緣外,其馀的一切,雖間接有關,但在此法存在于此特定時空中,這一切的一切,並不是都與此法存在有必然關系,有些簡直有等于無。

  所以就要找關系找因緣,應該找什麼切近的,當下能看清楚能明白,能産生作用的,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講過去講我們生活中就好,我們每天從眼睛睜開來到睡覺直接跟我們發生關系的是不是主要因緣,你說月亮跟我們有關系,有,絕對有,那宇宙飛船到月亮去跟我們有關系嗎絕對有,但是那個跟我們是很切近的很切要的,這樣知道意思吧。我們要找切要的,每天眼睛睜開來要面對的身心的苦破性,總總外在跟我們直接接觸之中産生的問題,這個是切要的,這裏不去探討,你去探討那個扒拉幹子打不到的因緣那有什麼關系。

  所以有些學者,贊美圓融,于是主從不分,親疏不別,弄到一切染淨、迷悟、邪正,都無法說明。

  導師在批判非常的體切,我們現在很多佛法講得很虛玄講得很玄妙,但是你一生可能碰不到也永遠不可能了解的,那這樣跟我們的生命改善有什麼關系,講一句不客氣的話,我們現在痛苦煩惱我們如果不找出我們當下身心的原因,想辦法改善他,我們有一個理想的佛國,坦白講跟你現在生命改善有什麼關系?而且那個理想的佛國,你看得到嗎?你摸的到嗎?你肯定他嗎?

  我們不能以現實生命的主要條件來作爲把握,活在一個想象的理想化的空間跟你生命的改善有關系嗎?我們可以把它理想化,講得很圓滿,這裏導師就批評了,主從不分,親疏不別,什麼是染淨,什麼是迷悟,什麼是邪正,都沒有辦法了解了。

  故因緣論,必須從何者爲生法的主因,何者爲生法的疏緣,以明因緣生法。什麼法?比如講我們講痛苦好了,痛苦也是一法,痛苦煩惱主要現在生起的條件是什麼,你不去了解他,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你也分不清楚,那你要怎麼樣去明白因緣所生的法呢?根本沒有辦法。

  所以中觀者既不同法法各有自性的各從自種,其小無內的緣起;也不同一切法皆入一法,一法待一切法,其大無外的緣起。

  導師今天就顯出中觀見的重要,他不同不同在哪裏,他不會以爲一一法各有自性,從那個自種的地方,以爲有一個其小無內的,從那個微細的條件來産生緣起的,他不會落到那個其小無內的小一,不會去搞這個,也不會大到極外找不到外邊的那個什麼,其大無外的去找那個緣起,不會的。

  唯有能知因果緣起的本義,才能于因緣生法中,得有進而改善因果系的下手處。其小無內的,我們怎麼去探討,其大無外的我們怎麼去了達,法法不離身心,法法不離當下根塵觸的萬法接觸的感受作用麼,我們今天不在這裏去了解因緣主要條件是什麼,而去找那個其小無內的,其大無外的,講得再圓融跟你生命都不相幹,導師講這些我認爲非常重要!

  我們今天學佛,從宗教的立場來看,産生信仰産生危懼,自我約束,每一個人不敢造惡,這樣子有沒有找到真正的根源,沒有,講的圓融理想化,虛無飄渺你永遠看不到、體會不到、做不到、又能夠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所以緣起講條件是很現實的,我們活著就有活著的條件,苦有苦的條件,如何去了解切要當前的條件如何把它找出來,這個都能解決的。

  我們一直強調,生命你一定要先了解自己,比如說五蘊的功能,六處的功能,産生的功能作用你都要明白,如果對這些功能作用你都不清楚,産生的痛苦煩惱還不知道在哪裏,其實都沒有離開我們的五蘊、六處、十八界的功能。

  我今天看到一件事情,我會貪愛;我今天看到一件事情我會生氣,貪愛、生氣就是造業,是什麼原因,你不去探討,如果你明白了這個原因,哦!原來根、塵、觸産生意識分別,喜歡的合我觀念的,我就喜歡,不合我觀念的我就生氣,貪嗔癡不停的在造作,再追溯他的原因是什麼,你把它當作實在的,實有麼,如果今天外在的現象你知道他是虛幻的是緣起非實的,刹那生滅不住的,如幻如化的你還會産生執著嗎?你會産生愛染跟生氣嗎?這個就是要探討真正的原因在哪裏?

  那麼再進一步,爲什麼會把它當作實有的?因爲無明無知,不了解真相,佛法告訴我們真相我們沒有把握到麼,所以爲什麼要親近善士多聞熏習,如理思維還要法隨發行。佛陀他創建了明白了真理實相,原來一切法只是緣起而無自性,如幻的非實的刹那生滅而不住的,這個就是真相!

  我們今天偏偏不去跟佛相應,跟外道的觀念相應,都執著在實有自性裏面了,我執起來了,保護那個我,護持那個我,怕那個失掉,占有、執取、愛染那個心就不斷,執取的心識不斷,愛染的力量就不斷,生死就是這樣來的,執取力來的,這個五蘊壞了又去執取,一個新的五蘊,其實這麼的單純,我們今天不從根本下手,談那個虛而玄的,死後要到哪裏去?死後到哪裏去那個是什麼觀念?希望永生麼,希望怎麼樣,不滅麼,而這個永生跟不滅的觀念是什麼,就是自性見實有感,這個不斷這個不破你什麼時候能解脫,佛法就講過了,生死之流在無明的造作中永遠不停的,所以生命支流是很長遠的,佛法只是要讓你明白,這個生命長遠之流是苦破的,而如何滅而不生才叫涅槃,不是希望永恒的存在不停的在輪回生死,那這個觀念是不是剛好相反,跟我們的執著是不是剛好相反,主要還是在這個實有感、自性見、這個都是無明的産物。

  那麼大家就要明白了,如果今天執著在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實有感,希望永恒存在的這個自性見,你怎麼修都還在那個自性裏面,怎麼能解脫?!

   因、緣、果、報,『增壹阿含』裏講到四緣,迦旃延尼子創說六因。各家的說法多不同∶像薩婆多部說有六因,『舍利弗毗昙』說十種因,『瑜伽論』也說十因,『成實論』說叁種因,『楞伽經』說六種因等。關于緣∶如通常說的四緣,『舍利弗毗昙』說十緣,南傳的論中有明二十四緣的。這些,都是見到因果方式的不同,而安立種種名稱的。

  想想看佛陀講緣起本來是很單純的,經過部派的分化各各解釋就不同了,因就分好多種,緣也分爲好多種,所以導師就點出重點,因爲見到因果的方式不同安立的種種名就不同,那可見每人的見地、每人的觀念、每人的看法,隨著時空都不一樣就有這些問題。

  所以因果,本來極爲寬泛,凡有相互依存關系的,都可說是因果關系。例如母子,母是因,子爲果。子出胎後,可離開母體,甚至與之不再發生連系。又如紗爲因,布爲果,此即不同母子的因果關系,紗織成布,布即不能離紗而有,見布時亦可見紗。

  那麼這個因果關系跟母子關系就不一樣了,角度看法就不同,又如水是氫氧化合成的,但成了水以後,氫氧的性質形態,就不見了。因果是可以有各式各樣不同形態的。所以因果很寬廣很寬泛的。

  第四節 因果的形態

  

  因果的形態很複雜,現在略說二種∶一、前後的因果。如修學佛法,漸次增進到成佛,但現在造成佛的因,而佛果要到很長久的未來才能實現。等到果實現時,因又早已過去了。這前後遙隔,怎能構成因果關系呢?

  這個才是重點了,不是一般講的那個因果而已呀,這個就比較深細了,尤其是我們講要成佛要解脫,那你先造了成佛的因,發菩提心也好了、行六度也好了、修善法也好,但是成果都在未來,那麼、因到果有很長的時間那,哪一天你真的成佛了成果了那個因早就過去了,前後是這麼樣的時間遙隔,這個因果關系是怎麼造成的,這個才是重要。

  『智論』卷五十四說 ∶「初發意回向與佛心作因緣,而初發意回向時未有佛心,佛心中無初回向心,雖無而能作因緣」。

  《大智度論》就有這樣的講法,我們初發心的時候啊回向了,這個回向的佛心那作爲因緣麼,但是我們初發意的時候,根本就還沒有佛心那,那麼佛心成佛的以後的那個佛心那裏面也沒有初回向的心,也沒有。

  雖無而能作因緣或者以爲因果二者非同時現在不能成爲因果,有的認爲因果兩個如果不是同時,現在就不能成爲因果回向心與佛心,前後既遠遠的相隔,如何能成爲因果?

  我們也有人講初發菩提心即至佛地,也有人這樣講,但是有人認爲會怎麼樣因果二者如果不能同時現在就不可能成爲因果,那麼如果照這樣的說法回向心跟真正的佛心隔的很遠那時間隔的很長,怎麼能成爲因果?

  龍樹約二義來解答∶(龍樹他的解答有兩個,)一、約第一義谛說 ∶現在心,未來心,皆無自性,心雖有現在未來等的緣起相而性自本空,在畢竟空寂中,心心無礙,無有差別。以此,現象雖前後各別,而實無礙于因果的成立。

  這個很難理解,從第一義上,現在心未來心皆無自性,這個皆無自性就是中觀的主要觀念。爲什麼?現在心刹那刹那,未來心也是跟這個還是緣起無自性的。心雖然現出來有現在未來,因爲緣起而現的但是他的性是本空的,在畢竟空寂中,心無挂礙無有差別,什麼叫畢竟空寂中?這個其實我們最難體會就是這一點。

  我常常跟各位點那說:“生滅的滅跟法性寂滅的滅哪裏不同?”點了很多次了,這裏的講是畢竟空寂,是法性的本空,法性的空寂中那個空寂是法性本身的空寂,只有在法性的空寂的本自空寂中心心無礙,無有差別,這一點我們幾乎很難理解的,這個不是用討論的,這個真的要體會的,我們現在講緣起性空了,法法無自性了,講當體即空了,我…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