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的我们学佛,我常常讲从外层空间回到人间来,从人间回到身心来,回到这里来,从身心的回到当下来,那这样子我们观察条件,观察因缘就怎么样很切实呀,可以找到真正的因缘在哪里,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就可以找得到。所以我们要找到主要的,所以导师在讲很切实,把握亊相的原因所在,当下的身心,当下的事情,他原因是什么把它找出来,如何改善他。
否则,一切是无量无边,以一切一切为因缘,这使人从何下手而实践呢?故因缘论,可不必讲到那样玄妙宽泛。除了某些主要的因缘外,其馀的一切,虽间接有关,但在此法存在于此特定时空中,这一切的一切,并不是都与此法存在有必然关系,有些简直有等于无。
所以就要找关系找因缘,应该找什么切近的,当下能看清楚能明白,能产生作用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讲过去讲我们生活中就好,我们每天从眼睛睁开来到睡觉直接跟我们发生关系的是不是主要因缘,你说月亮跟我们有关系,有,绝对有,那宇宙飞船到月亮去跟我们有关系吗绝对有,但是那个跟我们是很切近的很切要的,这样知道意思吧。我们要找切要的,每天眼睛睁开来要面对的身心的苦破性,总总外在跟我们直接接触之中产生的问题,这个是切要的,这里不去探讨,你去探讨那个扒拉干子打不到的因缘那有什么关系。
所以有些学者,赞美圆融,于是主从不分,亲疏不别,弄到一切染净、迷悟、邪正,都无法说明。
导师在批判非常的体切,我们现在很多佛法讲得很虚玄讲得很玄妙,但是你一生可能碰不到也永远不可能了解的,那这样跟我们的生命改善有什么关系,讲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们现在痛苦烦恼我们如果不找出我们当下身心的原因,想办法改善他,我们有一个理想的佛国,坦白讲跟你现在生命改善有什么关系?而且那个理想的佛国,你看得到吗?你摸的到吗?你肯定他吗?
我们不能以现实生命的主要条件来作为把握,活在一个想象的理想化的空间跟你生命的改善有关系吗?我们可以把它理想化,讲得很圆满,这里导师就批评了,主从不分,亲疏不别,什么是染净,什么是迷悟,什么是邪正,都没有办法了解了。
故因缘论,必须从何者为生法的主因,何者为生法的疏缘,以明因缘生法。什么法?比如讲我们讲痛苦好了,痛苦也是一法,痛苦烦恼主要现在生起的条件是什么,你不去了解他,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你也分不清楚,那你要怎么样去明白因缘所生的法呢?根本没有办法。
所以中观者既不同法法各有自性的各从自种,其小无内的缘起;也不同一切法皆入一法,一法待一切法,其大无外的缘起。
导师今天就显出中观见的重要,他不同不同在哪里,他不会以为一一法各有自性,从那个自种的地方,以为有一个其小无内的,从那个微细的条件来产生缘起的,他不会落到那个其小无内的小一,不会去搞这个,也不会大到极外找不到外边的那个什么,其大无外的去找那个缘起,不会的。
唯有能知因果缘起的本义,才能于因缘生法中,得有进而改善因果系的下手处。其小无内的,我们怎么去探讨,其大无外的我们怎么去了达,法法不离身心,法法不离当下根尘触的万法接触的感受作用么,我们今天不在这里去了解因缘主要条件是什么,而去找那个其小无内的,其大无外的,讲得再圆融跟你生命都不相干,导师讲这些我认为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学佛,从宗教的立场来看,产生信仰产生危惧,自我约束,每一个人不敢造恶,这样子有没有找到真正的根源,没有,讲的圆融理想化,虚无飘渺你永远看不到、体会不到、做不到、又能够如何影响我们的生命。所以缘起讲条件是很现实的,我们活着就有活着的条件,苦有苦的条件,如何去了解切要当前的条件如何把它找出来,这个都能解决的。
我们一直强调,生命你一定要先了解自己,比如说五蕴的功能,六处的功能,产生的功能作用你都要明白,如果对这些功能作用你都不清楚,产生的痛苦烦恼还不知道在哪里,其实都没有离开我们的五蕴、六处、十八界的功能。
我今天看到一件事情,我会贪爱;我今天看到一件事情我会生气,贪爱、生气就是造业,是什么原因,你不去探讨,如果你明白了这个原因,哦!原来根、尘、触产生意识分别,喜欢的合我观念的,我就喜欢,不合我观念的我就生气,贪嗔痴不停的在造作,再追溯他的原因是什么,你把它当作实在的,实有么,如果今天外在的现象你知道他是虚幻的是缘起非实的,刹那生灭不住的,如幻如化的你还会产生执着吗?你会产生爱染跟生气吗?这个就是要探讨真正的原因在哪里?
那么再进一步,为什么会把它当作实有的?因为无明无知,不了解真相,佛法告诉我们真相我们没有把握到么,所以为什么要亲近善士多闻熏习,如理思维还要法随发行。佛陀他创建了明白了真理实相,原来一切法只是缘起而无自性,如幻的非实的刹那生灭而不住的,这个就是真相!
我们今天偏偏不去跟佛相应,跟外道的观念相应,都执着在实有自性里面了,我执起来了,保护那个我,护持那个我,怕那个失掉,占有、执取、爱染那个心就不断,执取的心识不断,爱染的力量就不断,生死就是这样来的,执取力来的,这个五蕴坏了又去执取,一个新的五蕴,其实这么的单纯,我们今天不从根本下手,谈那个虚而玄的,死后要到哪里去?死后到哪里去那个是什么观念?希望永生么,希望怎么样,不灭么,而这个永生跟不灭的观念是什么,就是自性见实有感,这个不断这个不破你什么时候能解脱,佛法就讲过了,生死之流在无明的造作中永远不停的,所以生命支流是很长远的,佛法只是要让你明白,这个生命长远之流是苦破的,而如何灭而不生才叫涅槃,不是希望永恒的存在不停的在轮回生死,那这个观念是不是刚好相反,跟我们的执着是不是刚好相反,主要还是在这个实有感、自性见、这个都是无明的产物。
那么大家就要明白了,如果今天执着在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实有感,希望永恒存在的这个自性见,你怎么修都还在那个自性里面,怎么能解脱?!
因、缘、果、报,『增壹阿含』里讲到四缘,迦旃延尼子创说六因。各家的说法多不同∶像萨婆多部说有六因,『舍利弗毗昙』说十种因,『瑜伽论』也说十因,『成实论』说三种因,『楞伽经』说六种因等。关于缘∶如通常说的四缘,『舍利弗毗昙』说十缘,南传的论中有明二十四缘的。这些,都是见到因果方式的不同,而安立种种名称的。
想想看佛陀讲缘起本来是很单纯的,经过部派的分化各各解释就不同了,因就分好多种,缘也分为好多种,所以导师就点出重点,因为见到因果的方式不同安立的种种名就不同,那可见每人的见地、每人的观念、每人的看法,随着时空都不一样就有这些问题。
所以因果,本来极为宽泛,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都可说是因果关系。例如母子,母是因,子为果。子出胎后,可离开母体,甚至与之不再发生连系。又如纱为因,布为果,此即不同母子的因果关系,纱织成布,布即不能离纱而有,见布时亦可见纱。
那么这个因果关系跟母子关系就不一样了,角度看法就不同,又如水是氢氧化合成的,但成了水以后,氢氧的性质形态,就不见了。因果是可以有各式各样不同形态的。所以因果很宽广很宽泛的。
第四节 因果的形态
因果的形态很复杂,现在略说二种∶一、前后的因果。如修学佛法,渐次增进到成佛,但现在造成佛的因,而佛果要到很长久的未来才能实现。等到果实现时,因又早已过去了。这前后遥隔,怎能构成因果关系呢?
这个才是重点了,不是一般讲的那个因果而已呀,这个就比较深细了,尤其是我们讲要成佛要解脱,那你先造了成佛的因,发菩提心也好了、行六度也好了、修善法也好,但是成果都在未来,那么、因到果有很长的时间那,哪一天你真的成佛了成果了那个因早就过去了,前后是这么样的时间遥隔,这个因果关系是怎么造成的,这个才是重要。
『智论』卷五十四说 ∶「初发意回向与佛心作因缘,而初发意回向时未有佛心,佛心中无初回向心,虽无而能作因缘」。
《大智度论》就有这样的讲法,我们初发心的时候啊回向了,这个回向的佛心那作为因缘么,但是我们初发意的时候,根本就还没有佛心那,那么佛心成佛的以后的那个佛心那里面也没有初回向的心,也没有。
虽无而能作因缘或者以为因果二者非同时现在不能成为因果,有的认为因果两个如果不是同时,现在就不能成为因果回向心与佛心,前后既远远的相隔,如何能成为因果?
我们也有人讲初发菩提心即至佛地,也有人这样讲,但是有人认为会怎么样因果二者如果不能同时现在就不可能成为因果,那么如果照这样的说法回向心跟真正的佛心隔的很远那时间隔的很长,怎么能成为因果?
龙树约二义来解答∶(龙树他的解答有两个,)一、约第一义谛说 ∶现在心,未来心,皆无自性,心虽有现在未来等的缘起相而性自本空,在毕竟空寂中,心心无碍,无有差别。以此,现象虽前后各别,而实无碍于因果的成立。
这个很难理解,从第一义上,现在心未来心皆无自性,这个皆无自性就是中观的主要观念。为什么?现在心刹那刹那,未来心也是跟这个还是缘起无自性的。心虽然现出来有现在未来,因为缘起而现的但是他的性是本空的,在毕竟空寂中,心无挂碍无有差别,什么叫毕竟空寂中?这个其实我们最难体会就是这一点。
我常常跟各位点那说:“生灭的灭跟法性寂灭的灭哪里不同?”点了很多次了,这里的讲是毕竟空寂,是法性的本空,法性的空寂中那个空寂是法性本身的空寂,只有在法性的空寂的本自空寂中心心无碍,无有差别,这一点我们几乎很难理解的,这个不是用讨论的,这个真的要体会的,我们现在讲缘起性空了,法法无自性了,讲当体即空了,我…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