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P16

  ..续本文上一页们都在讲理论噢,但是我们如果能真正的体证到法性空寂的所谓寂灭性,你才知道叫心心无碍无有差别,这个是在第一义法性的立场来讲的。

  法性空寂中怎么样成立一切法可以差别,千差万别,而千差万别都不离法性空寂,那么这样子能不能成立一切法,绝对可以成立一切法,因果才能成立,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就是因为法法空寂,法法毕竟空才能成立什么——因果的现象哦!今天如果不体会的是这个法法空寂的空寂性,在有自性里面怎么能成为因果呢?前不是后,后不是前么各有自性么,怎么能成立因果?

  就是在法性空寂中能成立一切法,因果才能成立。所以我们讲性空缘起么,缘起性空,性空才能缘起么,性空能缘起就能产生什么——法法不失的因果现象,这个要成立在哪里?第一义的法性空寂才能成立,这个是龙树菩萨约第一义的解释。

  二、约世俗谛说∶如『智论』卷七十五说∶「初心不至后心,后心不至初心,云何增益善根成无上道」?现实的世界现象来讲就是世俗谛,前心不是后心,前念不是后念,后念也不是前念么,怎么能增上呢?怎么能会增上上根呢成为无上道?

  「佛以现事譬喻答∶(佛陀就用现实的世界的亊相来作比喻来回答),如灯炷,非独初焰燋 ,亦不离初焰;非独后焰燋 ,亦不离后焰,而灯炷燋 」。

  这个是比喻了,这个佛陀用亊相来比喻让我们明白,比如说我们有一个灯柱,点上火让它在燃烧,那么燃烧的过程是不是有前后,就有时间相,前火不是后火,后火也不是前火,后面的火焰不离开前面而有,但是前面的火焰是前面的火焰,后面的火焰还是后面的火焰对不对,但是什么——不一而不异,是不即不离的么。

  那么此中佛答修行为因,得成佛果,引灯炷作喻∶(后面就是解释了)灯炷之燋,非第一念发光时燋,亦非第二、第三┅┅念发光时燋 ,而结果灯炷确是燋了。不是第一念才燃烧的也不是第二念也不是第三念,但结果呢,灯是一直燃烧下来了,由此,炷之燋,不即是第一、第二、第三┅┅念时燋,亦不离第一、第二、第三等念时燋。修行证果亦然,依前后因缘展转增长,自可渐成佛果。一切前后间的关系,皆是不即此也不离此的;念念心刹那灭,而念念的功用力势不失。

  那么这个就解释了,前因后果是可以怎么样,相续的,虽然前面的因跟后面的果看起来是不同的,但是他是不即也不离的,当然还有很多比喻么,比如说一个豆子,种子,我们讲它是种子是因那,种到土里面,好,它慢慢的很多条件,阳光,水,营养,它发芽,发芽的时候那个豆子就不见了是不是,就变成芽了,但是芽不是豆子,豆子是豆子芽是芽,所以芽不是豆子,但是不离豆子今天有芽,芽又长大了,变成树了,或者是什么不同的形态,那么芽就不是树,树就不是芽,但是不离芽今天有树对不对。

  树长大了,条件有了,生果了,开花结果了,那个果不是树,也不是种子,早前的那个种子就不见了,变成芽又变成树树又变成开花结果。所以前面的跟后面的关系是不即不离,果不是树,树也不是芽,芽也不是种子,但是不离种子有芽,不离芽有树,不离树有开花结果,那这个关系是什么?就是我们讲不即不离,那为什么能这样子?注意听哦!

  如果豆子的种子是有自性是不变的,他会不会生芽,不会,如果生芽芽是不变是有自性的它不会变成树,一一法如果有自性固定不变他就不会怎么样前后相续的变化,因性空故,无自性故,缘起故,所以怎么样,豆子能生芽,芽能变成树,树能生果,为什么?性空故,一切法从第一义来看,一切法无自性空,所以才能缘起,缘起变成相依相缘,虽无自性却是怎么样,前后能相续。

  意思就是在这个跟灯那前面的火跟后面的火不一样,前面火是前面火,后面火是后面火但是没有前面的火,后面的火不能产生,但是后面的火就不是前面的火,前面的火已经燃烧过去,他为什么能相续呢?因为什么空寂中才能产生这样的因缘相续,那我们的念头也是一样,念念心刹那灭而念念的功用力势不失,我们心灵的造作,行为的造作产生的影响功能他是存在的,会产生后面的作用。

  今天上的一段,因为这个地方也很生涩也很不好讲,大家体会也很难,但是这个是重点!!!大家回去用心一点,再把它拿出来复习一下,思维,要慢慢用心去思维,实在有什么不懂可以讨论,那我们要把不懂的地方要把它搞清楚,因为这个关系很大,如果我们不把这些内容搞清楚,我们心不能安,理论不能透彻不安那,我们修行也很难,要安心也不容易,大家回去多看一看,多研究一下。

  我们上次谈到这个因果的关系,谈这个前后的因果,因此用这个火的比喻,灯柱的比喻,那么修行证果亦然,依前后因缘展转增长,自可渐成佛果。这个前后的关系呀才产生因果,那么我们成就成佛也是一样,也是随着我们的因缘变化,前因后果么才慢慢的成佛么,这还是有前后的关系,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一切前后间的关系,皆是不即此也不离此的;

  我们如果实有自性的观念,前后就不能相续,前是前后是后,由于缘起无自性所以才能显出不即不离的这个关系,前面跟后面虽然不是一,不即;但是也不是异也不是离,前面跟后面的关系是这样子,那么后面所产生的所谓果虽然不是跟因一样,但是不离因而有,这个叫不即不离。

  那么念念心刹那灭,而念念的功用力势不失。就象前火到后火是一样的,后火非前火,但是没有前火后火就不能燃烧,意思是一样的,我们的心念也是一样,刹那刹那生灭,但是念念之间是不一不异的,不即不离的,但是它产生的功能产生的力用却不会消失,这样的因果关系呀我们如果明白了,就不会执着在实有自性的因果,其实实有自性他是不能变化的,也不能相续的,也不能产生时间的前后相续的关系的,但是导师又点出一个重点!

  此虽有类似唯识的熏习,然不许如唯识所说的种子各自存立,而是展转增长前后相待的业用不失。

  这几句话就很重要了!我们大乘三系在讲这些理论的时候,他的业用能不能产生,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导师点出的重点有多重要!虽然念念是前后相续,作用没有失去,但是这个跟唯识学的熏习看起来很象,唯识学讲熏习。但是跟唯识学里面讲的那个种子是个个独立的这一点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种子个个独立而是实有自性的话,跟这个前后的增长不一样,前后的相待也不一样,个个有独立的自性,那么就是种子生现形熏习的意思,但是这个不是,这个是业用不失,但是前后能增长,完全不一样的。

  这样,依佛法讲因果,是前后势用展转增盛的,不可以现在的一点小善小恶而忽之,因为它积渐以久,势用会强大起来而自得其果的。

  所以这里增长两个字它是变化的,小的微细的恶你一点一点的去累积呀将来会变成习惯的,力量会变成很大的,所以它有这样一种增广的功能,如果是种子生现形,种子就是这样生出来就是这样,它不是可以累积可以增长,所以缘起讲到因果的这个部分,如果没有把中观的这个理念跟唯识跟真常的理念分清楚的话,我们自己要安心受用其实都不容易,这个是属于前后的因果,从前后产生的这个内容我们来了解它。

  二、和合的因果∶这是各学派所周知的。如房屋是以砖、瓦、木、石、人工等和合而成功,房屋是果,砖瓦等即是因。在众多的有关屋事的材料中,任何一物都不会现有房屋的形状与作用,合堆在一起也不会有屋的形状与作用;但经过各种材料的适当配合,即可有房屋的形状、作用了。(所以这里就有一个比喻)故砖、瓦等对于房屋的因果关系,也是不即不离的。

  房子有很多材料来建筑的,那么,这个里面的条件就很多了,如果只有砖跟瓦个个独立的条件那没有办法看出房子的形状跟作用就不能产生,你把所有材料把它堆在一起,它也不能产生,它必须还要怎么样适当的调配,适当的设计跟施工才有办法组成房子。所以你说因把它聚合在一起它就变成成果吗?不是,还有其它很多的条件,所以我们如果认为某一个物质它就会产生某一个现象;某一个自性的种子它就可以生为某一个现象,这个可能吗?不对的,就是同样很多的条件聚在一起也不可能产生那个现象,我觉得这个观念很重要!

  所以说房子是果的话那些所有的材料是它的因,但是不即不离,这里很重要!材料并不就是果!因并不是果!它累积在一起,把它堆在一起所有的材料也不能变成果!它还要设计、人工、适当的调配,那么我们就知道了,如果从唯识的种子生现形的这个观念来看,种子就能够生出一切法,什么样的种子就生出什么样的法,那这样的因果同中观角度来看的因果一样不一样?你们就会体会出来,所以这个不即不离一定要明白它的奥妙。

  『智论』卷七十四说∶「如以泥为瓶,泥非即是瓶,不离泥有瓶,亦不得言无瓶」,即是此义。

  《大智度论》用泥土跟瓶来比喻意思也是一样的,泥土它并不是瓶,但是不能离开泥土有瓶,你也不能说没有瓶,都不能这样去否定,所以这个“不即不离”就是这个意思。

  又『中论』「观邪见品」说∶「今我不离受(取阴),亦不但是受,非无受,非无,此是决定义」。

  跟前面那个瓶,跟土意思一样的,我们今天讲这个我,跟我们讲的受,受取蕴也是一样,这里讲的一个字“非无”这个是决定的,你也不能说它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

  所以这里就讲处处经中都说无我,众生所执之我,不过是五蕴和合的假相而已。于是有人误以我为色等五蕴实法所合成,我是无,而色等法可有。

  如果到一切有部的思想,一切法各有自性,一一法都有自性,每一法把它分析到极微,极微还是有么,所以它认为我们五蕴和合的这个身体里面确实没有一个实在的我,但是能和合成为五蕴的这些色法等,都是各有自性的是实在的,所以才有这种所谓的我无法有。

  中观者说∶五蕴和…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