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P16

  ..續本文上一頁們都在講理論噢,但是我們如果能真正的體證到法性空寂的所謂寂滅性,你才知道叫心心無礙無有差別,這個是在第一義法性的立場來講的。

  法性空寂中怎麼樣成立一切法可以差別,千差萬別,而千差萬別都不離法性空寂,那麼這樣子能不能成立一切法,絕對可以成立一切法,因果才能成立,所以我們一直強調就是因爲法法空寂,法法畢竟空才能成立什麼——因果的現象哦!今天如果不體會的是這個法法空寂的空寂性,在有自性裏面怎麼能成爲因果呢?前不是後,後不是前麼各有自性麼,怎麼能成立因果?

  就是在法性空寂中能成立一切法,因果才能成立。所以我們講性空緣起麼,緣起性空,性空才能緣起麼,性空能緣起就能産生什麼——法法不失的因果現象,這個要成立在哪裏?第一義的法性空寂才能成立,這個是龍樹菩薩約第一義的解釋。

  二、約世俗谛說∶如『智論』卷七十五說∶「初心不至後心,後心不至初心,雲何增益善根成無上道」?現實的世界現象來講就是世俗谛,前心不是後心,前念不是後念,後念也不是前念麼,怎麼能增上呢?怎麼能會增上上根呢成爲無上道?

  「佛以現事譬喻答∶(佛陀就用現實的世界的亊相來作比喻來回答),如燈炷,非獨初焰燋 ,亦不離初焰;非獨後焰燋 ,亦不離後焰,而燈炷燋 」。

  這個是比喻了,這個佛陀用亊相來比喻讓我們明白,比如說我們有一個燈柱,點上火讓它在燃燒,那麼燃燒的過程是不是有前後,就有時間相,前火不是後火,後火也不是前火,後面的火焰不離開前面而有,但是前面的火焰是前面的火焰,後面的火焰還是後面的火焰對不對,但是什麼——不一而不異,是不即不離的麼。

  那麼此中佛答修行爲因,得成佛果,引燈炷作喻∶(後面就是解釋了)燈炷之燋,非第一念發光時燋,亦非第二、第叁┅┅念發光時燋 ,而結果燈炷確是燋了。不是第一念才燃燒的也不是第二念也不是第叁念,但結果呢,燈是一直燃燒下來了,由此,炷之燋,不即是第一、第二、第叁┅┅念時燋,亦不離第一、第二、第叁等念時燋。修行證果亦然,依前後因緣展轉增長,自可漸成佛果。一切前後間的關系,皆是不即此也不離此的;念念心刹那滅,而念念的功用力勢不失。

  那麼這個就解釋了,前因後果是可以怎麼樣,相續的,雖然前面的因跟後面的果看起來是不同的,但是他是不即也不離的,當然還有很多比喻麼,比如說一個豆子,種子,我們講它是種子是因那,種到土裏面,好,它慢慢的很多條件,陽光,水,營養,它發芽,發芽的時候那個豆子就不見了是不是,就變成芽了,但是芽不是豆子,豆子是豆子芽是芽,所以芽不是豆子,但是不離豆子今天有芽,芽又長大了,變成樹了,或者是什麼不同的形態,那麼芽就不是樹,樹就不是芽,但是不離芽今天有樹對不對。

  樹長大了,條件有了,生果了,開花結果了,那個果不是樹,也不是種子,早前的那個種子就不見了,變成芽又變成樹樹又變成開花結果。所以前面的跟後面的關系是不即不離,果不是樹,樹也不是芽,芽也不是種子,但是不離種子有芽,不離芽有樹,不離樹有開花結果,那這個關系是什麼?就是我們講不即不離,那爲什麼能這樣子?注意聽哦!

  如果豆子的種子是有自性是不變的,他會不會生芽,不會,如果生芽芽是不變是有自性的它不會變成樹,一一法如果有自性固定不變他就不會怎麼樣前後相續的變化,因性空故,無自性故,緣起故,所以怎麼樣,豆子能生芽,芽能變成樹,樹能生果,爲什麼?性空故,一切法從第一義來看,一切法無自性空,所以才能緣起,緣起變成相依相緣,雖無自性卻是怎麼樣,前後能相續。

  意思就是在這個跟燈那前面的火跟後面的火不一樣,前面火是前面火,後面火是後面火但是沒有前面的火,後面的火不能産生,但是後面的火就不是前面的火,前面的火已經燃燒過去,他爲什麼能相續呢?因爲什麼空寂中才能産生這樣的因緣相續,那我們的念頭也是一樣,念念心刹那滅而念念的功用力勢不失,我們心靈的造作,行爲的造作産生的影響功能他是存在的,會産生後面的作用。

  今天上的一段,因爲這個地方也很生澀也很不好講,大家體會也很難,但是這個是重點!!!大家回去用心一點,再把它拿出來複習一下,思維,要慢慢用心去思維,實在有什麼不懂可以討論,那我們要把不懂的地方要把它搞清楚,因爲這個關系很大,如果我們不把這些內容搞清楚,我們心不能安,理論不能透徹不安那,我們修行也很難,要安心也不容易,大家回去多看一看,多研究一下。

  我們上次談到這個因果的關系,談這個前後的因果,因此用這個火的比喻,燈柱的比喻,那麼修行證果亦然,依前後因緣展轉增長,自可漸成佛果。這個前後的關系呀才産生因果,那麼我們成就成佛也是一樣,也是隨著我們的因緣變化,前因後果麼才慢慢的成佛麼,這還是有前後的關系,所以這裏就告訴我們一切前後間的關系,皆是不即此也不離此的;

  我們如果實有自性的觀念,前後就不能相續,前是前後是後,由于緣起無自性所以才能顯出不即不離的這個關系,前面跟後面雖然不是一,不即;但是也不是異也不是離,前面跟後面的關系是這樣子,那麼後面所産生的所謂果雖然不是跟因一樣,但是不離因而有,這個叫不即不離。

  那麼念念心刹那滅,而念念的功用力勢不失。就象前火到後火是一樣的,後火非前火,但是沒有前火後火就不能燃燒,意思是一樣的,我們的心念也是一樣,刹那刹那生滅,但是念念之間是不一不異的,不即不離的,但是它産生的功能産生的力用卻不會消失,這樣的因果關系呀我們如果明白了,就不會執著在實有自性的因果,其實實有自性他是不能變化的,也不能相續的,也不能産生時間的前後相續的關系的,但是導師又點出一個重點!

  此雖有類似唯識的熏習,然不許如唯識所說的種子各自存立,而是展轉增長前後相待的業用不失。

  這幾句話就很重要了!我們大乘叁系在講這些理論的時候,他的業用能不能産生,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導師點出的重點有多重要!雖然念念是前後相續,作用沒有失去,但是這個跟唯識學的熏習看起來很象,唯識學講熏習。但是跟唯識學裏面講的那個種子是個個獨立的這一點是不一樣的。爲什麼?因爲種子個個獨立而是實有自性的話,跟這個前後的增長不一樣,前後的相待也不一樣,個個有獨立的自性,那麼就是種子生現形熏習的意思,但是這個不是,這個是業用不失,但是前後能增長,完全不一樣的。

  這樣,依佛法講因果,是前後勢用展轉增盛的,不可以現在的一點小善小惡而忽之,因爲它積漸以久,勢用會強大起來而自得其果的。

  所以這裏增長兩個字它是變化的,小的微細的惡你一點一點的去累積呀將來會變成習慣的,力量會變成很大的,所以它有這樣一種增廣的功能,如果是種子生現形,種子就是這樣生出來就是這樣,它不是可以累積可以增長,所以緣起講到因果的這個部分,如果沒有把中觀的這個理念跟唯識跟真常的理念分清楚的話,我們自己要安心受用其實都不容易,這個是屬于前後的因果,從前後産生的這個內容我們來了解它。

  二、和合的因果∶這是各學派所周知的。如房屋是以磚、瓦、木、石、人工等和合而成功,房屋是果,磚瓦等即是因。在衆多的有關屋事的材料中,任何一物都不會現有房屋的形狀與作用,合堆在一起也不會有屋的形狀與作用;但經過各種材料的適當配合,即可有房屋的形狀、作用了。(所以這裏就有一個比喻)故磚、瓦等對于房屋的因果關系,也是不即不離的。

  房子有很多材料來建築的,那麼,這個裏面的條件就很多了,如果只有磚跟瓦個個獨立的條件那沒有辦法看出房子的形狀跟作用就不能産生,你把所有材料把它堆在一起,它也不能産生,它必須還要怎麼樣適當的調配,適當的設計跟施工才有辦法組成房子。所以你說因把它聚合在一起它就變成成果嗎?不是,還有其它很多的條件,所以我們如果認爲某一個物質它就會産生某一個現象;某一個自性的種子它就可以生爲某一個現象,這個可能嗎?不對的,就是同樣很多的條件聚在一起也不可能産生那個現象,我覺得這個觀念很重要!

  所以說房子是果的話那些所有的材料是它的因,但是不即不離,這裏很重要!材料並不就是果!因並不是果!它累積在一起,把它堆在一起所有的材料也不能變成果!它還要設計、人工、適當的調配,那麼我們就知道了,如果從唯識的種子生現形的這個觀念來看,種子就能夠生出一切法,什麼樣的種子就生出什麼樣的法,那這樣的因果同中觀角度來看的因果一樣不一樣?你們就會體會出來,所以這個不即不離一定要明白它的奧妙。

  『智論』卷七十四說∶「如以泥爲瓶,泥非即是瓶,不離泥有瓶,亦不得言無瓶」,即是此義。

  《大智度論》用泥土跟瓶來比喻意思也是一樣的,泥土它並不是瓶,但是不能離開泥土有瓶,你也不能說沒有瓶,都不能這樣去否定,所以這個“不即不離”就是這個意思。

  又『中論』「觀邪見品」說∶「今我不離受(取陰),亦不但是受,非無受,非無,此是決定義」。

  跟前面那個瓶,跟土意思一樣的,我們今天講這個我,跟我們講的受,受取蘊也是一樣,這裏講的一個字“非無”這個是決定的,你也不能說它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有。

  所以這裏就講處處經中都說無我,衆生所執之我,不過是五蘊和合的假相而已。于是有人誤以我爲色等五蘊實法所合成,我是無,而色等法可有。

  如果到一切有部的思想,一切法各有自性,一一法都有自性,每一法把它分析到極微,極微還是有麼,所以它認爲我們五蘊和合的這個身體裏面確實沒有一個實在的我,但是能和合成爲五蘊的這些色法等,都是各有自性的是實在的,所以才有這種所謂的我無法有。

  中觀者說∶五蘊和…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