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合實(自性)我雖無,如幻的假我可有。所以這裏講的有是假有,因緣和合的有,如幻的有,不是實有自性的有,反而是在否定實有的自性,而沒有反對假有的現象,五蘊和合的我反而是沒有否定的,所以我們要注意一點,中觀否定的是實有自性的不變永恒的我是在否定這個實有性,不是在反對假相的和合,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一般人都以爲我們在否定一切萬法,其實不是在否定萬法,因爲緣起故,性空故,一切萬法才能和合而緣起,所以是在成立一切法的緣起,不是在否定一切法的緣起,是在否定一切緣起法的現象沒有實性而已。沒有永恒不變的實性的自性而已,但是,相對的從一切有部來看,它反而成立什麼這些元素都是實在的,法是有的,我是無的,所以這裏導師就再進一步要跟我們解釋這個假的問題。
假,不是什麼都沒有,可有假我的作用起滅等。
起滅就是生滅,緣生緣滅,五蘊的和合這叫假我,這個假我它産生的一些功能、作用、聚散、起滅反而怎麼樣都可以有。但依五蘊而成立,五蘊變化,我亦隨之變化;所以這個假我就是五蘊的和合,五蘊變了這個假我也變了,假我不即五蘊亦不離五蘊。所以我們稱的我我我,其實是五蘊和合的假我,但是這個假我是五蘊嗎?不是,離開五蘊有假我嗎?也不是,所以是不即不離的。頌文說∶「非無,此是決定義」。那這樣子它能起滅、能作用、能功用,是不是說它完全什麼都沒有,當然不是。
在佛法的緣起因果法裏,我與法,雖中無實性可得,然非不可安立因果相,因果是決定如此的。
我跟法都非實無實性,但是並不是不能安立因果,反而是因爲這樣子才能安立因果相,那麼如果這樣來談,這個因果的現象才能産生,那麼這個因果的現象,我們還會執著在它有一個實在的實性因果嗎?是宛然有是、宛然而緣起,就不是一個實在性的因果,注意聽哦!因也是無實性,果也是無實性,這樣知道它産生的一切叫假有,那麼這個因果可以顯現這個因果關系,其實還是緣起如幻的,如果不是這樣子,那衆生永遠是衆生,執著永遠是執著,怎麼能解脫,就是因爲因果也是如幻,了達如幻才不執著,才會超越一切的愛取貪染,不會在一切現象上因果一切法上去執著,如果是因果是實在性的因果,那就象有自性一樣,因果反而就不能成立。
因緣和合生果,與算學的二數相加不同∶一加一等于二,二與一和一的量相同,但在具體的因果事實上,就不是這樣了。
數學上,一加一等于二,也就是說這個二跟兩個一量是相同的,但是在具體的因果現象上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房子看起來那個相跟那些材料沒有建起來以前相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塊磚疊在一起的相跟一塊磚一塊磚兩塊轉放平衡在旁邊的相也不一樣是不是這樣。
五蘊和合爲假我,假我不能視爲五蘊的總和而已。五蘊一一蘊如果把它分開,就算組成假我的五個主要條件麼,但是如果把它分開,我們說它某某蘊某某蘊,把它五個合在一起,那麼就變成我們講的五蘊的總合,其實我們講的假我只是五蘊的總合而已麼,它産生的功能很多,作用也很多,變化也很多,所以功能性作用上是不一樣的。
此種假我,雖無實體可得,但此用確有與五蘊不同處。所以我們這個假我合起來的功能性是比五蘊的每一個功能合起來還怎麼樣更有不同的地方。
這如幾條直線,別別的散立,那不過是直線;如合成叁角形或方形,即各有特性與作用,不能說叁角形或方形即是幾條直線,這種比喻非常好!幾條直線把它排成叁角形,那我們不能說它就是幾條直線,其實叁角形有叁角形的意義跟作用,它的功能性是不一樣的,它又確實是幾條線組合的,所以這裏就形容,不能說叁角形或方形即是幾條直線,但並不離直線而有。叁角形確實是幾條直線可以把它排列出來,但是功能確實是不一樣的。
佛法的因緣生果也如此,果不即是因緣,亦不離因緣,這是中觀宗的因果特義。
我們前次形容過麼,一個豆子當它發芽的時候呀長出芽來,那個豆子本身就不見,變成芽了,那麼芽就不是豆,豆也不是芽,但是芽不離豆而有,好,這個芽長大了變成樹苗,再長大了還會開花還會結果,它每一個過程前後的關系都一樣不即不離。樹長成樹不是前面的苗,但是不離苗而有樹,它開花了結果了不離這個樹而有,但是那個花跟果不是樹,就是這樣子的不一不異,不即不離就是在講這個道理。
所以這樣的因緣,你不能說用什麼生什麼,這樣知道意思吧。種豆生豆,我們十二緣起就不是這樣的,無明緣無明,不是,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跟豆來生豆一樣不一樣,不一樣,從這個地方再比喻,如果說我們裏面有種子生現形,因爲那個種子生出來就是那個東西,比如說眼有眼的種子生出來是眼睛,每一法都有它的種子生出那一法來,那這個是什麼豆生豆這樣知道意思吧,自性生自性,自性然後生出一些東西來,不一樣,這個不一樣,這個是不即不離,因果的關系是這樣子,這裏就是中觀的特色,我們要注意了!
不離因緣,所以即因緣求不可得,離因緣求不可得,果的自性是決不可得的。
既然不離因緣,好我們從因緣中去求它有沒有又求不到果,那麼離開因緣可以求嗎?離開因緣也不可求,因緣中其實還是不可求,所以你能找到一個果的自性嗎?其實還是不可得,所以這裏就講不即因緣,所以如幻的果事,用相宛然。我們成爲每一法的這個果來講是不離開因緣但又不是因緣的本身,雖然這樣子,産生的作用,這個用一切顯現出來卻是這樣子的,緣起就是這樣子的顯現出來的。
甚至可約用相的特色,相對的假名爲自性。什麼叫用相的特色?每一個法現象産生出來他的特質不同的特質,我們還可以給它安立一個假名,相對的安立,說它是什麼自性,一個自性是特色的意思,因爲這個現象只有它有其它的現象沒有的,所以它只有它特殊有。所以我們說它的特質,我們也可以安立一個假名叫自性,個個法的自性,那我們就要注意了,當我們講自性的時候,只是假名安立某法的特色特質而已,不是有一個不變永恒的東西,那麼這個就是在講和合的因果,前面是講前後因果,這裏是講和合的因果。
前後性的因果,是約異時因果說的;因爲有前後,前面跟後面就有時間的關系,這個叫異時因果。因的時候是前面,果的時候是在後面,所以不同時,這個因果不同時叫異時因果。
那麼和合性的因果,是約同時因果而說的。它不是在顯什麼時間的前後,和合的當下和合果産生的時候,薩婆多部講同時因果、異時因果,經部但說以前引後,不說因果同時。
部派佛教的薩婆多部一切有部,它有講同時因果也有講異時因果,但是到後面的經部就不一樣了,他講從前面引申後面,他不講同時因果,那麼這個經部跟薩婆多部觀念就不太一樣了。
那麼中觀者依世俗谛說∶(站在世俗谛的立場)凡是存在而可稱爲因果的,必有能生所生,能起所起義,心有前後性;如同時,即如牛兩角,不能成立因果義。
中觀家的立場從世俗谛來看,只要你稱爲因果,那麼一定是有相對的能生跟所生,能起跟所起,能所是相對有一定分能所的,那麼一定會展現出前後性,如果你一定要講是同時的因果,他說那是跟牛有兩只角一樣,它不能成立因果義,所以中觀家也否定有同時因果,講因果一定現出的是時間相,一定有前後,一定有能有所,一定有相對義。
反之,凡可稱爲因果的,因果必有相依關系;從中觀的立場來講,這個才是最正確的,只要你一但稱爲它是因果,是因果法,其實它就有相依的關系,所以緣起本來就講相依相緣,沒有某一法生某一法的了,一切法它不停的變動組合,一定是相依相緣的。
待果名因,待因名果,所以又必有和合的同時性。它雖然不成立有同時因果,但是因爲相對義,離開果的現象沒有因可得,離開因果不能成立,所以它必定是因果是和合的,感覺上又有同時性。
否則,有前因時無後果,有後果時無前因,彼此不相及,也不能成立因果義。
如果因是因是在前面,果是果果在後面,那麼前因就不是後果,後果就不是前因,那這樣彼此不相及因果怎麼能成立,所以這個地方中觀義就是特別的要去體會,執著在同時因果對不對,不對;執著在異時因果對不對,不對;它即是異時前後相又是同時的相依相緣相。
所以從如幻因果說,因果本是不能這樣異時、同時的割裂開來的;他用如幻兩個字,因果是如幻的,所以你因果不能把它解釋一定是異時還是一定是同時,把它分開來了,時間也是一樣。
時間必是向前後兩端申展而又前後不相離的。看起來都有矛盾性、和合性,講時間一定是前後,沒有前後怎麼顯出時間,好,你說前後麼是分開的麼,不是,前後還是什麼不相離的,因爲離開前沒有後,離開後沒有前,前後其實是不相離的,所以這個很難體會對不對,所以爲什麼用個如幻兩個字,如幻因果啊,如果是有自性的實有因果,你怎麼去分析它,不是同時就是異時的,但是如果你去這樣同時異時去分解他都不能成立。
所以這個如幻緣起,如幻因果是一樣的,非常的奧妙要好好去體會,不然我們都會執著在自性的實有因果裏面,因果也不能成立。
此處分別說此同時因果、異時因果,也不過從其相對的顯著的形態而加以分別吧了。
主要的明顯的,看得出來的形態去分別所謂的同時和異時,不是很確確的。
考佛所說的十二緣起,即統此異時、同時因果而有之。佛說的十二緣起,他統合了同時跟異時都有,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無論說他是叁世因果,或二世因果,總是有它的前後性。
我們說無明緣行,行緣識,他是相依相緣這樣延續下來的話就有前後,無明緣行一個在前面一個在後面,不管叁世或二世,都感覺到有他的前後性,尤其是如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即是展轉爲緣,「猶如束蘆,相依而住」,即和合性的同時因果。看起…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