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合实(自性)我虽无,如幻的假我可有。所以这里讲的有是假有,因缘和合的有,如幻的有,不是实有自性的有,反而是在否定实有的自性,而没有反对假有的现象,五蕴和合的我反而是没有否定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一点,中观否定的是实有自性的不变永恒的我是在否定这个实有性,不是在反对假相的和合,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一般人都以为我们在否定一切万法,其实不是在否定万法,因为缘起故,性空故,一切万法才能和合而缘起,所以是在成立一切法的缘起,不是在否定一切法的缘起,是在否定一切缘起法的现象没有实性而已。没有永恒不变的实性的自性而已,但是,相对的从一切有部来看,它反而成立什么这些元素都是实在的,法是有的,我是无的,所以这里导师就再进一步要跟我们解释这个假的问题。
假,不是什么都没有,可有假我的作用起灭等。
起灭就是生灭,缘生缘灭,五蕴的和合这叫假我,这个假我它产生的一些功能、作用、聚散、起灭反而怎么样都可以有。但依五蕴而成立,五蕴变化,我亦随之变化;所以这个假我就是五蕴的和合,五蕴变了这个假我也变了,假我不即五蕴亦不离五蕴。所以我们称的我我我,其实是五蕴和合的假我,但是这个假我是五蕴吗?不是,离开五蕴有假我吗?也不是,所以是不即不离的。颂文说∶「非无,此是决定义」。那这样子它能起灭、能作用、能功用,是不是说它完全什么都没有,当然不是。
在佛法的缘起因果法里,我与法,虽中无实性可得,然非不可安立因果相,因果是决定如此的。
我跟法都非实无实性,但是并不是不能安立因果,反而是因为这样子才能安立因果相,那么如果这样来谈,这个因果的现象才能产生,那么这个因果的现象,我们还会执着在它有一个实在的实性因果吗?是宛然有是、宛然而缘起,就不是一个实在性的因果,注意听哦!因也是无实性,果也是无实性,这样知道它产生的一切叫假有,那么这个因果可以显现这个因果关系,其实还是缘起如幻的,如果不是这样子,那众生永远是众生,执着永远是执着,怎么能解脱,就是因为因果也是如幻,了达如幻才不执着,才会超越一切的爱取贪染,不会在一切现象上因果一切法上去执着,如果是因果是实在性的因果,那就象有自性一样,因果反而就不能成立。
因缘和合生果,与算学的二数相加不同∶一加一等于二,二与一和一的量相同,但在具体的因果事实上,就不是这样了。
数学上,一加一等于二,也就是说这个二跟两个一量是相同的,但是在具体的因果现象上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房子看起来那个相跟那些材料没有建起来以前相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两块砖叠在一起的相跟一块砖一块砖两块转放平衡在旁边的相也不一样是不是这样。
五蕴和合为假我,假我不能视为五蕴的总和而已。五蕴一一蕴如果把它分开,就算组成假我的五个主要条件么,但是如果把它分开,我们说它某某蕴某某蕴,把它五个合在一起,那么就变成我们讲的五蕴的总合,其实我们讲的假我只是五蕴的总合而已么,它产生的功能很多,作用也很多,变化也很多,所以功能性作用上是不一样的。
此种假我,虽无实体可得,但此用确有与五蕴不同处。所以我们这个假我合起来的功能性是比五蕴的每一个功能合起来还怎么样更有不同的地方。
这如几条直线,别别的散立,那不过是直线;如合成三角形或方形,即各有特性与作用,不能说三角形或方形即是几条直线,这种比喻非常好!几条直线把它排成三角形,那我们不能说它就是几条直线,其实三角形有三角形的意义跟作用,它的功能性是不一样的,它又确实是几条线组合的,所以这里就形容,不能说三角形或方形即是几条直线,但并不离直线而有。三角形确实是几条直线可以把它排列出来,但是功能确实是不一样的。
佛法的因缘生果也如此,果不即是因缘,亦不离因缘,这是中观宗的因果特义。
我们前次形容过么,一个豆子当它发芽的时候呀长出芽来,那个豆子本身就不见,变成芽了,那么芽就不是豆,豆也不是芽,但是芽不离豆而有,好,这个芽长大了变成树苗,再长大了还会开花还会结果,它每一个过程前后的关系都一样不即不离。树长成树不是前面的苗,但是不离苗而有树,它开花了结果了不离这个树而有,但是那个花跟果不是树,就是这样子的不一不异,不即不离就是在讲这个道理。
所以这样的因缘,你不能说用什么生什么,这样知道意思吧。种豆生豆,我们十二缘起就不是这样的,无明缘无明,不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跟豆来生豆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从这个地方再比喻,如果说我们里面有种子生现形,因为那个种子生出来就是那个东西,比如说眼有眼的种子生出来是眼睛,每一法都有它的种子生出那一法来,那这个是什么豆生豆这样知道意思吧,自性生自性,自性然后生出一些东西来,不一样,这个不一样,这个是不即不离,因果的关系是这样子,这里就是中观的特色,我们要注意了!
不离因缘,所以即因缘求不可得,离因缘求不可得,果的自性是决不可得的。
既然不离因缘,好我们从因缘中去求它有没有又求不到果,那么离开因缘可以求吗?离开因缘也不可求,因缘中其实还是不可求,所以你能找到一个果的自性吗?其实还是不可得,所以这里就讲不即因缘,所以如幻的果事,用相宛然。我们成为每一法的这个果来讲是不离开因缘但又不是因缘的本身,虽然这样子,产生的作用,这个用一切显现出来却是这样子的,缘起就是这样子的显现出来的。
甚至可约用相的特色,相对的假名为自性。什么叫用相的特色?每一个法现象产生出来他的特质不同的特质,我们还可以给它安立一个假名,相对的安立,说它是什么自性,一个自性是特色的意思,因为这个现象只有它有其它的现象没有的,所以它只有它特殊有。所以我们说它的特质,我们也可以安立一个假名叫自性,个个法的自性,那我们就要注意了,当我们讲自性的时候,只是假名安立某法的特色特质而已,不是有一个不变永恒的东西,那么这个就是在讲和合的因果,前面是讲前后因果,这里是讲和合的因果。
前后性的因果,是约异时因果说的;因为有前后,前面跟后面就有时间的关系,这个叫异时因果。因的时候是前面,果的时候是在后面,所以不同时,这个因果不同时叫异时因果。
那么和合性的因果,是约同时因果而说的。它不是在显什么时间的前后,和合的当下和合果产生的时候,萨婆多部讲同时因果、异时因果,经部但说以前引后,不说因果同时。
部派佛教的萨婆多部一切有部,它有讲同时因果也有讲异时因果,但是到后面的经部就不一样了,他讲从前面引申后面,他不讲同时因果,那么这个经部跟萨婆多部观念就不太一样了。
那么中观者依世俗谛说∶(站在世俗谛的立场)凡是存在而可称为因果的,必有能生所生,能起所起义,心有前后性;如同时,即如牛两角,不能成立因果义。
中观家的立场从世俗谛来看,只要你称为因果,那么一定是有相对的能生跟所生,能起跟所起,能所是相对有一定分能所的,那么一定会展现出前后性,如果你一定要讲是同时的因果,他说那是跟牛有两只角一样,它不能成立因果义,所以中观家也否定有同时因果,讲因果一定现出的是时间相,一定有前后,一定有能有所,一定有相对义。
反之,凡可称为因果的,因果必有相依关系;从中观的立场来讲,这个才是最正确的,只要你一但称为它是因果,是因果法,其实它就有相依的关系,所以缘起本来就讲相依相缘,没有某一法生某一法的了,一切法它不停的变动组合,一定是相依相缘的。
待果名因,待因名果,所以又必有和合的同时性。它虽然不成立有同时因果,但是因为相对义,离开果的现象没有因可得,离开因果不能成立,所以它必定是因果是和合的,感觉上又有同时性。
否则,有前因时无后果,有后果时无前因,彼此不相及,也不能成立因果义。
如果因是因是在前面,果是果果在后面,那么前因就不是后果,后果就不是前因,那这样彼此不相及因果怎么能成立,所以这个地方中观义就是特别的要去体会,执着在同时因果对不对,不对;执着在异时因果对不对,不对;它即是异时前后相又是同时的相依相缘相。
所以从如幻因果说,因果本是不能这样异时、同时的割裂开来的;他用如幻两个字,因果是如幻的,所以你因果不能把它解释一定是异时还是一定是同时,把它分开来了,时间也是一样。
时间必是向前后两端申展而又前后不相离的。看起来都有矛盾性、和合性,讲时间一定是前后,没有前后怎么显出时间,好,你说前后么是分开的么,不是,前后还是什么不相离的,因为离开前没有后,离开后没有前,前后其实是不相离的,所以这个很难体会对不对,所以为什么用个如幻两个字,如幻因果啊,如果是有自性的实有因果,你怎么去分析它,不是同时就是异时的,但是如果你去这样同时异时去分解他都不能成立。
所以这个如幻缘起,如幻因果是一样的,非常的奥妙要好好去体会,不然我们都会执着在自性的实有因果里面,因果也不能成立。
此处分别说此同时因果、异时因果,也不过从其相对的显着的形态而加以分别吧了。
主要的明显的,看得出来的形态去分别所谓的同时和异时,不是很确确的。
考佛所说的十二缘起,即统此异时、同时因果而有之。佛说的十二缘起,他统合了同时跟异时都有,如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无论说他是三世因果,或二世因果,总是有它的前后性。
我们说无明缘行,行缘识,他是相依相缘这样延续下来的话就有前后,无明缘行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不管三世或二世,都感觉到有他的前后性,尤其是如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即是展转为缘,「犹如束芦,相依而住」,即和合性的同时因果。看起…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