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数的。
那么简单的讲因应该是比较主要的条件,缘就是比较多么,条件比较多,很复杂的,可见缘是种种和一般的,因是主要的。那么这个就可以看出主要因缘跟其它次要的因缘。
一法的成立,必依种种缘而成;在此种种缘中,最主要者名为因,一般者名为缘。
其实这个因缘如果我们从比较广的一个立场来看,真的你要去一一的去了解不容易,我们比如说华严经讲的是法界,整个所有的因缘其实涵盖整个法界,所有的条件合起来是跟一一样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你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广泛的去论,全世界所有的因缘合起来都跟你有关系,如果我们从现在往前追溯的话,今天有你,你从哪里来的,你从任何一个条件去追溯他,再往前一直追溯,全世界所有的因缘其实都是同样的,没有一个能够不一样的,但是这样太广泛了,我们没有办法了解主要跟次要的条件的话,太广泛了比如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我们现在要改善我们的问题我们怎么改善?那么广泛要怎么去抓住重点?所以我们要讲因缘就用讲主要的,抓住主要的因缘你才能解决你现在的问题,如果今天不抓住主要的,泛泛的谈因缘,那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怎么样去改善你的问题。所以这里就讲,因是主要的,主要的名为因,一切一般的那就是缘。
所以这样,因与缘可作这样的分别∶一、因显体性而缘明作用;二、因为主要的而缘为一般的。
产生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讲五蕴就是主要条件,那么如果向空气了、外在的生活环境了、阳光了种种其它条件也是缘。但是主要造成我们身心的就是五蕴。我们要知道主要的是什么,次要的是什么,其实一切法都相关的,今天不止是我们五蕴,如果没有外在一切条件我们今天不能活着,但是主要条件是什么,就是五蕴,其它所有的是助缘。因缘有一点差别。
论到果与报,对因而说果,有某种因即得某种果。报也是果,不过是果中的特别果。因为这一节是讲因缘果报,刚才大概了解因缘。那么再来就讲果报。
梵语vipa^ka,奘师译为异熟,报即异熟的古译。异熟,即异类而熟,因是善恶,果为无记。这里讲的异类而熟就是说我们这一生生人么,那么将来的果报啊不一定是作人那,到天报或者是地狱或恶鬼或畜生不一定,异类不同的种类来成熟的这个异熟。其实应该还有什么,异地而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应该分三个部分来讲,比如说我们现在造的因在未来的某一个时空才成熟的,不一定是这一生就有果报,也不一定是来生,也许更多生,这个就是不同的时间来成熟的,那成熟到哪一个类趣不一定,六道中哪一道不知道,这个叫异类,异时,那异地就是说现在在台湾不一定以后是在台湾,也许在西方去不一定,异时、异类、异地都可以熟这个叫异熟。
但这如大众部说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即没有异类的意义。
说因缘果报其实我们在不同的部派观念的里面的解释确实有很多差别。如果是在大众部的话,他说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那就没有什么,异类的意思,好象人类你将来感果大概也是人类,果报好一点,果报差一点都还是人类。
所以,异熟的本意,应为异时而熟,即过去的业因,感今后善恶的结果。
异时而熟就是不同一个时间那这一生也许我们现在造的过几天就报应了,过几年报应了,还没有死以前就报应了。那有的呢,是死了以后下一辈子报应的,有的是过很多生很多劫才报应的,这个叫看时间,所以这里的意思,应该异熟的本义应该是异时而熟,在不同的时间里成熟的意思。
报指果中有善恶性,与一般的因果不同。报成熟果报,是在果中有善恶性,一般的因果不同。
佛法讲因果,通明一切;约道德与不道德的果说,即名为报。因与缘、果与报,虽不无差别,如通泛的说,可总名因果。
这个一般的不是很重要的我们就不要说的太多,不过最主要的导师后面会跟我们分析从现在起要分析的就是不同的体系或者宗派对这一方面的解说哪里不同?那我们了解了才能分别,也才能判摄。比如说从这里开始他就讲,唯识宗的唯识的理论,那么后面呢,还有华严的,他把不同的宗派观念理论把它提出来谈,让我们明白。
唯识宗的因果说,着重在诸法的「自性缘起」。依唯识义说,眼识的生起,由于眼识的种子,眼识种子对眼识名因,其馀明、空等为缘。
这里要解释唯识的因果观念那,我们稍微了解一下不然我们佛教中因为有时候在解释是某一个道理的时候,有的拿唯识来谈,另外的人他拿其它的宗派来谈,那结果我们就有一些观念那不太一样了,会有矛盾会有冲突,其实是每个体系的理论确实有他差别的地方,他建立的这个理念确实是不一样的,以导师对我们大乘来分判的主要有三个系统么,就是中观系,唯识系,还有真常系,其实这三系的理论的根据真的是不一样,我们谈佛法有时候有矛盾,有对立,其实就是基本的理论观念不一样。他产生的解释内容也不一样,这个就有差别。
那么这里讲唯识宗主要告诉我们,他重点是在自性缘起,什么是自性缘起?这里就解释了,比如说我们的眼识,我们眼根触到外面的色产生眼识么,这眼识生起来是什么,是眼识里面有种子,种子现形才产生的,所以他认为眼识里面的那个种子才是真正生起眼识的因,其它的了、光线了,空间那种种产生的是助缘而已。
这种自性缘起的因果论,主要的根据在一「界」字。界字是什么,条件的类别,种类,你们要注意一点。比如说我们中观来讲,我们的根,因为我们有神经系统么,透过眼睛的功能,外面有一切法的存在,加上光线助缘,我们产生根尘触,根尘触才产生眼,眼识才产生。我们意念,意识去统合才知道一切外面的条件,以中观来讲这个叫相依相缘缘起的,要有根要有外面的境界,还要产生触,产生意识的分别,这样的功能和合才能产生的。
但是如果今天从自性缘起来讲,唯识的自性缘起就不是这样子,是在我们的眼识里面就存有什么——种子,识的种子。这个种子外面的因缘,外面的缘触生的时候他总是生现形才知道外面,所以他说外面的一切境相是唯识所现,是那个种子现出来的不是外面本来就存在这些东西。佛法里面不同的体系的理论讲的缘起,同样讲缘起,讲因缘,不一样,他这里讲的因是识里面的种子是主要的因,其它的才是助缘。
那么从中观的话是这样讲么?不是,根就是主要条件,外面的境界是主要条件,触以后产生识,而不是从哪一个种子来生现形。那么如果从真常就不一样了,我们的自性本来就俱足,自性能生万法么,是不是这样子,那就更不一样了,所以你看,大乘的三个主要体系的系统的理念主要不同也就产生因缘因果不同。所以修行的方法也不同,也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这个地方其实蛮重要的,我们稍微用心一点来讨论,这个地方关系到不同体系的理念蛮重要的,我们就比较用心一点。
界与法的语根Dhr!相同,有持义,有任持自相,不失不变义,所以十八界古译有名为十八持的。持的意义,即保持特性,有决定如此的性质。
界跟持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他能保持各各不同的特性,而且能决定这样的特性。
所以一切法的差别,都是在这决定特性上去分别的。注意,这个意思啊就会产生我们一种意会的地方就是说,因为某一种特性是本来的就是这样子的,他能决定一切法的特性,因为先有这个特性,后面一切法就随这个特性而产生不同的类别。
在『阿含经』里,界是种类的意思,一类一类的法,即是一界一界的。种类,可从两方面说∶ 如眼界,凡具有眼之特性的,皆眼界摄,由此义可类括一切眼。又从眼界异于其它的耳界等,可显示眼界的特殊。
那么这里讲类,一类一类的但是还是讲他的特性不同,比如说眼睛跟耳朵他的界、他的种类不一样,各有各的特性。
所以界义,一在表明类性,一在显示别性。约此意义,『阿含经』中说有无量无边的界,如三界、四界、六界、十八界等。细究界字的意义,即是一类一类的,各自同其所同,异其所异的。从世间的现象说,世间实可以分成无量无边的界。
那么这个界就是各各有他的差别性,那么从现象来谈就有无限的差别。所以我们说一切法千差万别,因为有各各不同的特性来说。
西北印度的一切有部,偏重于此现在就要讲到重点了,在部派佛教里面的一切有部重点就是把握在这里,(阿毗达磨以界品为首),第一就是用界来阐扬么,即落入多元实在论。一一界、一一类各有他的特性,这个特性是本来就有是不变的,那就变成多元实在论,所以我们讲一切实有,一切有部是执着在一切实有,他的根据就是什么,一一界、一一类各有特性而且是本来就有的,变成自性。他有无限无边的自性,然后在那里聚合成无边无边的一切的现象,所以为什么会成为多元实在论,就是根据这个界字来解释的,下面就是解释。
他们以为事物析至不可再分的微质,即是法的自性,即界,那么这个大家就要注意了,一切万法你去把它分析,我们讲一除以二么,你除到最后不能除的那一点,分析分析分析到微微细细最后的那一点,他认为这个是什么,就是界,那么这个界是什么是实有的,这个叫做一切法的自性,一切法是从这个自性的结合而产生的,那这个自性是不变的。
各各事物都有此最极的质,故看一切法是各各安住自性的,不失自相的。
如果把东西物质把它分析到最微细的那个不能再分析的点,他认为这个就是一切法的自性,就是不能变的,好那么他们就是什么,就认为就是从这个自性来产生万法的。
他们虽也讲因缘生,但觉得法的自性早就存在,生起是使它呈现到现在。
也就是说那一法是实在的最微最微那个是实在的自性,那这个自性本来就存在,所以产生一切的万法还是没有离开这个自性的功能跟现象,所以这个还是在什么在各各一一法有自性,这个就是一切有…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