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P12

  ..续本文上一页者与业是不一不异的。

  其实象这些文字如果我们这样读一读过去了,没有什么思维的深度的话,好象就过去了,其实这个很有意思。因为我们常常会发生一个疑问的问题就在这里,我们无始以来的业那么重,每个人都会讲,都教导我们这个观念到底存在哪里?这个以前我们常常问的,你说要消业,每天都要修行,要去掉业障才能解脱么,业不清净也不能解脱么,那问你说业多少?住在哪里?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存在哪里,不知道,那我请问你你每天在打仗不是在打糊涂仗么,怎么个消业。

  但是如果我们看导师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我们有一点明白,不离作者有作业,那业是存在哪里,如果说我们过去无数劫不管时空是多久了,好了即使造了无限的业了,那现在应该在哪里?不就在作者的身上么,那么他的业的功能展现在哪里?不就在你的生命行为么,注意听啊!这个观念一定要搞清楚,不然修行到底怎么修?每天在那里拜呀忏悔呀求呀,消了多少业不知道,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业在哪里不知道,那怎么个消,那我们有没有办法发现我们的业,如何观察如何了解才能发现到,就在你生命的展现。

  所以我常常讲,不管我们过去无始以来业多深的业、多重的业、多大的业不就在你现在集于一生在展现吗?如果我们能向内内观,时时刻刻去发现自己的起心动念,还有很多惯性,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业,所以我们要断,让那个业不相续,如果不能在这里让他不相续,你什么时候让他不相续。

  十二缘起他不是环环相扣么,那我们现在活着的生活的每一个刹那他不就是在相续吗,那你能不能看见相续的内涵?就在生命的活动中,看清了那个相续的内涵,那如何让他不相续,这个不就是最重要的地方吗?那这样能不能看到我们的业?那能不能让他断,如果不能的话,央羯磨罗就不能成为阿罗汉,央羯磨罗照理讲杀了99个人应该业很重吧,那为什么他活着的时候能证阿罗汉,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深思,对于业的问题在这里我们要深思!

  作、力虽可以总名为用,然作与力别说,到底有什么意义?约法的现在作用说,二者是无差别的。如果当下的作用来讲是一样的,因为法必有用,用即是力,也即是活动,活动即是业。但作用,专在当前的动作说;业却动词而名词化的,即通于过去未来。

  所以展现的力用来讲好象是当下的,但是这里要让我们明白的用跟力哪里不同?作用,当前的作用来讲,好,那个展现的力用是这样子,但是业不一样,业他存在于过去跟未来,通三世,力的话是当前的作用了,业的话关系的过去跟未来,这个有一点不同。

  如眼见的见,是一种动作,然见也可能作为一件事情。如说人作善业、恶业,此即依人的身心活动而显业相,业即动作之义。然依动作名业,业作了,刹那灭后即应没有,然法法不失,势用仍在。

  对业的功能性这里就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只要有动作有活动都是业,他会产生什么,作用影响力就对了,我们行为造作了,这个造作刹那就灭了,应该就没有了么,但是为什么法法不失势用仍在呢?这个就在讲业的功能性。

  刹那灭入过去,不像现在那样有明显的活动,即动作的潜在──过去化。

  变成一种什么,影响的功能作用么,这个叫做潜能么或者是潜在的势用。

  在名言上,即动词的名词化。所以依作用和业的字义去解说,事业的业与作用的用可以作如是观∶对现在当前的法体,名为用或作用,亦可名业;对刹那灭后的法──作者,即特名之为业了。

  当前的作用我们都叫用么,作用以后刹那的法灭了以后这个作者就名为业。

  『顺正理论』作用与功能的分别,意义也大概相同。体、用、业,无不如幻,约世俗名言说,可有如是的相对差别。

  世俗谛从现象来讲功能性来讲有他的差别性,但是注意了,他这里一定有一句话就是一定会提醒我们——体、用、业无不如幻。但是虽然如幻还是什么——宛然有,宛然有就是什么,我们当前可以显现可以看到,但是确实是什么,确实是如幻,为什么?缘起故,无常故,刹那刹那不住的所以他是如幻的缘起,这里谈到业的问题,我觉得蛮重要的!

  我们一直强调一件事情,如果我们今天把业力不知道如幻性,把它实有话、固定化、那这个业力的问题有很多是解不开的,为什么一定要谈到缘起的如幻如化,如果不是如幻如化今天哪一个人能解脱,注意听!一切法是实有的是不变的,造了业你要怎么解决,我常常讲业如果是实体性的是不变的是永远存在的,你能去得掉吗?所以这里有一个重点我们刚刚在提醒的,业的功能性不离什么——法体,离法体有没有个业单独存在?没有的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哟!如果这一点不能明白,我们修行还能解脱吗?

  学缘起就要知道如幻两个字的奥妙,我们才有办法怎么样——超越他。因为我们把一切法执为实有,包括业也把它当为实有,我们才很难超越。我们再作一个比喻了,我们这个身这个心是缘起的和合假有对不对。我们说他是什么,因缘所生法无常,无常因无常缘,好,无常因无常缘所造成的这个身心,五蕴的身体他是永恒的吗?当然不是永恒的,他是如幻的。

  好,那再进一步,如幻的因如幻的缘所造的业是实体的永恒不变的吗?这个也可以应用在这个地方,心灵的执着性那种自性见不破,那个执取永远存在,那个执取呀最难破的就是这个执取的作用,那个叫最难化的业,如果造的因他的执取消失了,明白了那个执取力消失了的时候,业还有没有攀缘的地方,业还有没有存在活动的功能性,这样知道意思吧。我们过去不管造了多少业,今天业会产生作用的原因是什么?你在无明中、你在爱染贪欲中、你在烦恼中,所以我们不是讲么,业要什么来滋润他才会作用?烦恼啊,注意啊!

  如果我们今天还在无明、爱染、烦恼中是不是业的作用他会滋润而产生作用。如果你现在无明破了,爱染断了,执着消失了,那这样还会不会滋润所谓业成为果报会不会?重点就在这里哟!

  今天不了解如幻的缘起一切实有感自性见的实有感,就是让你产生执着、爱染是不是,不但业断不了,他还更增加更执取,所以需不需要当心我们过去多少业,应该要关怀的是我们现在有没有办法断烦恼,破无明,去爱染,再多的业也不能相续,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我觉得前面讲这个重点很重要!!!刚刚我们讲这个很重要!

  , 由作者而作业,故应作者不离作业。这个不离两个字奥妙就在这里。我们今天如果能明白,那么修行就能解脱,原因就在把握重点。所以今天这个自性见不破,执取力永远存在,业就有滋润、就会造作。

  如果无明破了,爱染断了执取力没有了,那业还会有作用吗?所以离作者没有作业,作者已经不造作了,业就会产生相续的作用。所以如果你们要明白过去有多少业,向内观就知道了,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作用性,我们的行为从哪里来,都从我们的观念来的,观念里面有执取,观念里面有自性见实有感,他造作出来的起心动念行为就变成那个样子。自性见破了,我执破了,知道一切法缘起相依相缘,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性跟我,彻底明白的人一切的执着爱染贪取自然就止息了。我认为这个很重要!

  我们现在对这个业的观念,一般没有办法很深的去了解,所以我们身不由己,但是这些观念如果明白,你真的要下功夫啊!观照的要下功夫啊!把自己内在起心动念的那个惯性要看清楚,业在哪里?都在哪里造作?我们现在看别人很清楚,看自己不容易,所以最好同参那互相你看我我看你,你看不到的我告诉你,你现在有一个问题,我看不到的你告诉我业在哪里哟,互相提醒一下也可以,自己观察自己不容易是不是,看别人很容易对不对,互相帮忙!

  第四节 因、缘、果、报

  

  先说因与缘,梵语虽是两个字,但在阿含经里,常常联用,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如说「二因二缘,能生正见」,二因二缘,即是多闻熏习与如理思惟二者。由此观之,因与缘不能说定有差别。但从文字使用的习惯去考察,也可以说有一些差别。如处处说为因果,而不说为缘果。又只见名为缘起法、缘生法,不曾见名为因起法、因生法。由此名字的应用不同,可以看作∶缘约法的力用说──古人解说为「有力能生」,凡此法于彼法可有作用,即名之为缘。

  把因缘解释清楚一点,缘在作用上来讲有力能生,就是有强大的力量产生功能,能对于这一法产生强大的助缘。

  凡此法于彼法可有作用,即名之为缘。我们讲此有故彼有么,那么这个的此有会产生彼有的这个必然会产生的帮助的功能性,这个都叫缘。

  因则约法的性质说,如世间有种种差别,各有相生相依的关系不同,即成各各的因果系。

  “因”应该是指比较重要的那种特质,“缘”是成为这些法产生的助缘主要条件或者是次要条件应该也可以这样讲。那么,这里的比喻是说,我们世间的万法会产生不同的种种差别,其实就是因为相依相缘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关系产生的,因为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因缘关系产生不同的现象,会产生种种的差别,那么这样就成为什么,个个的因果系。

  所以因有显示法体的性质,缘从力用而得名。因是主要条件,我们一个现象要产生,他的性质比较明显的,那个都是主要的条件,缘是产生的作用,助力助缘来讲。

  还有,依梵文的『中论』考察,罗什所译的因缘,原文略有三种不同∶一、是缘起,二、是四缘中的因缘,三、是因与缘。意思是说从鸠摩罗什的翻译中,他认为有三个不一样的地方,第一是讲缘起,缘起是理则么,那么四缘中,四缘是什么缘,因缘还有什么增上缘是不是,所缘缘是不是,还有什么缘那,这个中间这个因缘的部分,那么第三种是讲因跟缘分成两个内涵。

  因与缘的结合词,妙在梵文中少有不同。梵文有一言、二言、多言。「因」字多用一言,即表示是单数的;「缘」字用多言,即表示是复…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