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變的,你哪裏求?怎麼樣去體會呢,所以這裏藉相而知,這幾句話非常的重要啊!這個就是大乘最重要的地方,也在這裏的彰顯。
凡有爲法,有生住滅的叁種相,此叁相是遍通一切有爲法的,衆生見此生滅的現象,即知一切是有爲(行)性的,即依現見的生滅相而知無常性。
這裏點點滴滴都是心要!大家要多體會多用心,這個都很重要!只要是有爲法一定具備生、住、滅的叁種相。因爲這叁種相遍通一切有爲法,也就是只要是法,只要現出的相一定有這叁種相,因爲他是無常的他是刹那在生滅的,所以一切法從緣起,從緣起就具備這叁種相。這是一定的。
好,我們就是看到這個叁相,住不要講,講生滅就好,我們就是看到這種生滅的現象,才知道一切有爲性的,一切有爲性的即依現見生滅相而知無常性,如果今天不是在現象中看到他的生滅相,你怎麼能夠現見,現見一定是當下能夠看到的,當下能體會的才叫現見。就是依這個生滅的當下的現見才知道什麼叫無常性,你如果不是看到現象當下在生滅你憑什麼說他是無常?因爲一一法都在生住異滅,不停不停的刹那變化,只有在一一法的當下能夠現見能如實知。這個叫做體悟的當下看到無常性。
再進一步依不生不滅相而知寂滅性,如依緣起法的相依相待而知無自性,從別別的表面的事相,悟解到遍通的、法爾的、深刻的理性,這是以相知性的又一義。
好,從生滅的現象知無常性,那麼依不生不滅相而知寂滅性,什麼叫不生不滅相?從哪裏去看他的不生不滅相,如何依不生不滅相才能體會到他的寂滅性,下面就是講依緣起法的相依相待而知無自性,這句話要用心那!我們很多人那,怎麼看都在生滅中,爲什麼怎麼看不能看到寂滅性呢?這個是我一直提示的一直是我在點大家的,這個是關鍵點那!導師這裏就點出來了,依緣起法的相依相待而知無自性。一切法是不是緣起,是不是相依相待,只要是相依相待的有自性嗎?好,一切法是相依相待的緣起,那麼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什麼,非實麼,那有沒有真正的生?有沒有真正的滅?
從這個角度就知道,無自性當下即是不生不滅,注意聽!生非實滅非實,所以說不生不滅,不是有一個東西不生不滅,注意聽!這個叫寂滅性,從別別的表面的亊相,悟到這遍通的、法爾的、深刻的理性,爲什麼要在別別的表面亊相,因爲別別的表面亊相是當下是怎麼樣——緣起、刹那如幻的非生非滅,這樣知道意思吧,而且這個是什麼——法爾的,是本來就這樣子的,深刻的理性,這個也是同樣從相而知性的,另外的一個角度的意義,那麼大家就要注意了,這裏有兩個重點哦!從生滅的現象一個重點,另一個是從依緣起的現象,相依相待的現象是一個重點,一個可以看出無常性,一個可以看出寂滅性。
這樣知道意思吧,啊!太重要了!我們今天想見法,想了解真正的法義,這兩個重點一定要把握! 而且在我們的生命,活著的身心活動的當下,時時刻刻都可以觀察得到,從內而身心,外而一切相都可以看得到,都可以驗證的,這裏如果能把握,那是不是時時刻刻都有見法的機會,只要你活著,活著才有機會看得到哦!他是現見,當下的體證,注意聽啊!這句話很重要哦!活著,活著必是身心刹那刹那在生滅運作麼,活著才看得到,注意聽!死了看不到,死了體會不到,這個要注意!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今天學法的人,趁著我們頭腦還清醒,還沒有老年癡呆,身心還沒有障礙得很嚴重的時候,還能分別的時候,就要把握了,死了用什麼去體會這個。
此如『智論』卷叁十一說∶「有爲性叁相∶生、住、滅。無爲性亦叁相∶不生、不住、不滅」。
我們剛剛這兩個重點我們能把握得住的話就了解了,《大智度論》裏面講的有爲相的生住滅叁相我們可以體會,那麼無爲性的叁相是不生不住不滅,我們也可以體會啊!一個是無常性,一個是寂滅性,就可以體會出來。
關于無爲法性,從本性寂滅說,相與性即現相與空性。今天如果站在無爲的法性,從本性的寂滅這個立場來說,相跟性就是現象與空性,現象是一切的萬法當下麼,空性是講他的內容。
如『智論』卷五十一說∶「諸佛觀色相畢竟清淨空┅┅,自性爾故」。佛觀一切法畢竟空,即是于緣起的現相上而通達之。
佛陀一切佛了,他觀察一切的相都是畢竟空的,是清淨的,是法爾如是的。所以導師就告訴我們,諸佛觀一切法的畢竟空其實就在緣起的現象上去通達的。
那麼所悟入的空性,非由觀之使空,是從本以來法爾如此的。所以說「性自爾故」。
這句話就是最重點那!我們今天講空、會有爭論、會有差別、會有矛盾其實這裏就是重點。諸佛所體達的空性,不是把它觀成空使它空的。比如說我們對一切現象把它分析分析到空,另外一種是觀空,從有的現象使它怎麼樣——消失了,用什麼,用意識去觀空,有把它變成沒有了,這個是屬于觀空的部分,所以不是由觀才使它空的,是從本以來法爾如此的。
也就是說一切法他只要是緣起的必無自性,無自性的當下就是空,不管你觀不觀他都是空,他本來就是空,不是因爲你觀察了才變成空,其實你觀察不觀察他都是空,所以叫法爾如是。本來就這樣子的,那麼這裏講的空性,不是你的造作他才叫空性,也就是他本來就這樣子,你造作不造作;你認識不認識,你知道不知道他都是空性。
所以佛所說法性空寂,並非玄學式的本體論,而是從現實事相中去深觀而契會的。
玄學式的本體論認爲是什麼,啊,有一個本體,有一個妙有,是真空的,他能生萬物,他能産生一切法,這樣的空性其實就變成本體論。那是想象的,玄學式的。但是佛法講的空性,法性空寂不是用玄想的另外一個本體的存在,而是在我們現實的亊相中去觀察深入的去觀察而體會的。
所以、我們講的空性是當體即空,緣起的當下就是空,不離亊相而講空,空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空。由現象的體證深入觀察而知的,不是用想象的離開萬相以外還有一個特殊玄想的一個空性存在。象本體一樣的觀念,這個就不是佛法的空性。我們從頭到尾所闡揚的這個重點都是一貫的。
性之所以是空的,即由相的緣起性,唯有緣起才能顯出空寂性,這從別別事相以見事理之法性,由一切現有以達畢竟空性,比之「相與可相」,是更深入了!
相與可相還是差別的、對論的、相待而有的。但是緣起法是當體名空的,根據的只有一個,就是緣起法,只有從緣起才能顯出他的空性,也就是從事物的別別亊相的差別去見他事理的內涵的法性,依據現有,當下直接就達畢竟空性。
其實我有時候覺得說,導師的論著幾乎每一個重點,幾乎都時時刻刻的重複在點醒我們。那我們爲什麼很難去體會呢?如果依據導師這樣的論著來看,我幾乎看他每一本著作都在闡揚這個重點,如果說今天要見法,見空性,照理講這些理論如果真的很明白,在生命的當下的體驗真的那麼難麼?爲什麼我們都沒有辦法把握,這個大家要深思,也就是說,這樣的理論基礎我們有沒有真的的很通達,真的體會很深,真的沒有疑惑,有沒有體會到這個地方,有沒有用心的去把它體會得非常非常的清楚。
我個人的感覺是知與行是相依而相緣的,知就是對這個法理論上的明白深度,如果是透徹的,我覺得行就很容易,如果是一知半解的不是很深入體會的,行的上面就有困難,體證的部分就有困難。而且如果在體證上稍有一些明白的比較深入的體驗,反過來也可以幫助我們在知的內容上的深度的肯定,更明白,所以知能夠導行,行可以讓我們更肯定的認知。
所以如果我們在體證上還不能達到那樣的肯定,那麼可能就是我們在知法的明白度可能還有不透的地方,那我們就要反省了,如果是這樣子,至少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應該要下個功夫,更用心的下個功夫,我覺得這個蠻重要的!
此有一大論題,即「此性深妙,以相可知」。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裏,我們講空性非常的深妙,但是以相可知,這個論題就有兩大派的不同,對這個觀念就有爭論了,有不同的看法。
于此有兩大派的不同∶一、實在論者──如薩婆多部等,以爲心識有顯了對象的作用。凡是可知者,即是存在者。
因爲一切有部是實有論,他們的觀念認爲我們心識可以顯出外在的對象有這個功能有這個作用麼,只要外面我們可以認知的,那麼就一定是存在的,如果外面不是實在的存在,他不可能看到也不可能認知麼,所以心識能顯出外面的相,只要是現象了,可以了解可以明白可以知道的,那一定是有麼。
在識的了境上,總名與總相,即概念的類名與意義,雖不是對象(性)自身,而由此能诠能顯以了得客觀的法性。
在認識的了境上總名跟總相,即概念的類名與意義,也就是說我們在認識對象上講,我們講別名別相,總名總相,這個是在整體的認知上來講,我們的概念就是這個有類名的意義,一類一類的,總相的部分,所以這種認識的了境的那種識的作用,雖不是對象自生,雖然不是我們看到對象的本身。但是由此能诠能顯就是能知的這一部分,意識本身能了境的這一部分來看,就可以了解客觀的法性。
名言──名句文、心識,有指向對象、顯了對象的作用。他們以爲∶凡是所知的,皆是有的,如不是有的,即不能成爲所知的。
所以他們認爲我們的意識,只要能分別了知的一定是有的麼,沒有我怎麼可以了知他呢,存在的,他不存在我不可能了解他,也不可能顯出他,他是從心識的功能上來這樣看的。
佛說六識必由根、境爲緣而生,無境即不能成爲認識。
佛法講的六處,根塵觸産生六識。那麼六識既然是由根跟外面的境界爲緣然後産生的,如果外面沒有境界,你根本不可能成爲認識,所以他認爲外在能成爲認識的一定是實在的。
如薩婆多部說∶過去未來皆是實有,若問何以知是有的,即說∶以可知故,有的才成爲可知…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