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P8

  ..續本文上一頁的。不但一般的是有而可知,連夢中所見的,也以爲是有的,不過錯亂而已。

  所以薩婆多部是叁世實有論,他的根據是什麼,認爲過去未來現在都是實在有的,爲什麼說他實在有,因爲我能夠了解我可以認知的都是實在的。如果今天他不是實在有,我不可能了解他麼,也不可能認知他麼,他甚至連夢中的那種所見的他認爲還是有的,只是那個有是錯亂顛倒而已,但是現象他都認爲是實在的。我現在怎麼知道是過去,因爲我有經驗,我認知過去的形象所以過去也是實在的。叁世實有就是談這樣,他認爲意識上能認知的一定是外面有的,沒有我就不能認知,所以認知的就是存在就是實在的,他們的理論是這樣建立的,這個是叁世實有的。

  二、唯心論者說∶凡是有的,必是依心識而存在的。你說外面有山河大地一切是實在的,他說今天如果你沒有心靈意識的話,你怎麼知道外面是有,你知道外面有是因爲先有心靈的作用,所以他認爲怎麼樣,一切唯心或者叫唯識。

  一切不過是自心所幻現的,是自心所涵攝的,是自心表象的客觀化──物化。

  所以他認爲一切唯心造,今天心靈裏面沒有那樣的作用,外面根本顯現不出來。

  我們所知道的,不出于心識名言。這即是必由心識的了相而知性,被解說爲並無心外的存在。所以,「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這個就是唯心論的功能啊,導師這裏是點出兩個主要的觀念哦!一個認爲外在是存在的,我們今天才能認識,沒有外在實在我們不可能認識,他是承認什麼,外面的實在。一個角度是唯心的,外面的存在是因爲我們有心識的分別,我們今天沒有心識的分別,外面怎麼存在你怎麼知道,一個是屬于什麼唯物的,一個是唯心的,這樣知道意思吧。

  今天再講中觀者的觀念,中觀者從緣起觀的立場,即不作此等說。今天如果學緣起法學中觀那,就不會落入這樣兩邊的觀念,不會這樣講的。

  引『智論』卷十五所說∶「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以爲空宗所說與唯識者的見解一樣。不知原文接著說∶

  如果看到上面這句話,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這個是在破什麼,破薩婆多部的叁世實有.思是說諸法如果是真的實在的有,他不需要靠心識他還是有麼,如果因爲靠心識而有的就不是實在的有麼,那麼有人聽到這一句話就以爲空宗跟唯識學一樣,唯識者不認爲外面是實有,他認爲是什麼,啊,因爲心識唯識麼,心識所幻現的,外面不是實有是心靈的作用才顯現出來的,好,看到這樣的一個偈語就以爲是哦,原來中觀跟唯識是一樣的,其實不是一樣哦!後面還有接著怎麼說。

  地堅相,以身根、身識故知有」。龍樹不但以心識故知有,也以根──生理機構──故知有。

  是不是只有心識就有了,不是,以根生,根生就是我們講的,根、塵、觸才産生識麼,好今天沒有根識能存在嗎?進一步就不是唯識了,這樣知道就不是唯心了,這個進一步這一點就否認了前面認爲是唯心的理論。

  即使說依心故知有,也只是叁空中的觀空,非自性空正宗。

  這句話要畫起來,很重要!學中觀這個要把握!好,我們今天說唯心才知道外面實在的有,他就講這個是什麼,叁空中的觀空而有,不是自性空的這個本宗不是,爲什麼?爲心怎麼樣,可以把它觀空的,但是性空是因爲心把它觀空的嗎?是緣起故,法爾如是的,本來就是空,並不是因爲心靈的作用才産生空,有心就空,沒心就不空,絕對不是這樣子的,這一點大家就要明白!

  所以應該知道∶「依心識故有,是則非有」,這是正確的,但不是唯識的。

  如果今天依心識才有,那就是什麼,就非有了,爲什麼,真正的有不要靠心識就會有,那才是真正的有,靠心識才有的那叫有嗎?那也不是真正的有。

  所以「依心識故有,是則非有」因爲中觀者顯示諸法的存在,是「因果系」的∶依因果緣起以說明它是有,也依因果緣起說明它的自性空。

  大家把這些主要的理論重點把握好,我們很容易對法的深意很容易體會。中觀者顯示諸法的存在本身就是因果,依因果的緣起說明他是有。好、這個有從哪裏成立的,因爲緣起故,緣起的本身就顯因果,所以緣起才顯示他的有,也因爲因果的緣起說明他自性空。因果的緣起建立是兩邊都有,一邊是有一邊是空,注意喲!有跟空不是相對的,不是隔別的,而是依緣起成立有,也依緣起成立空,這個主要的觀念那,跟前面講的就不一樣!有的認爲外在實有,唯心的認爲一切是唯心所顯,但是中觀的立場不同在哪裏,他都是建立在緣起上,因果的系統上,緣起顯示他的有,緣起顯示他的空,所以空跟緣起相應,有也是跟緣起相應,那麼空跟有就不是對立的,不是隔別的,這個一定要明白!

  能知所知的「能所系」,也是緣起(所緣緣)的內容之一,但在中觀者論及諸法因緣生時,不一定含攝「能所系」在內。

  一般把能知所知,就是能所兩邊那是分開的,能知是能知麼,所知是所知麼,但是中觀者談到因緣深的時候,不一定把這個能所的系統涵蓋在內,不一定是這樣子的。

  『中論』等現在,不難考見。所以,即沒有能所關系,它也還是可以存在的,因爲除了心識,其馀的無限關系,並未消失。

  如果是一切實有的,他先肯定外在一切法的實在性實有性,如果是唯心的,認爲心性是一切法的根源,沒有心識根本外在的法不能存在。中觀的立場沒有這樣的能所關系還是可以怎麼樣?可以存在的,爲什麼?因爲除了心識以外所有的關系是無限的是非常複雜的,消失了意識,心性的問題,心識的問題,一切法還是一樣並沒有消失,所以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故有一重要意義,即凡是有的,必是可知的;但不知的,並不即是沒有,除非是永不能知的。

  這個是在破薩婆多部的叁世實有論,對,我們能知的當然是有,當然是可知,但是不知的就沒有嗎?除非他永遠不能知,那當然是沒有,現在沒有也許未來有,現在的因緣條件不俱,也許因緣俱的時候他就會顯現。所以你不能說現在沒有的就永遠都沒有,也不是永遠就不能知道。

  世間許多微細的東西,古人不知,平常人也不知,但由顯微鏡的助力而知,這不能說是因知而後有的。

  這個就是在破,因爲我們能知的表示有,那不能知的就沒有嗎?顯微鏡不就能看到很微細的細菌嗎?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你不能說他就是沒有,透過因緣有顯微鏡就能看到他的時候,他有就顯現出來了。這個講起來還是什麼——緣起,緣俱你就知道他有,緣不俱看不到也不能代表他一切都沒有。

  如遙遠的星球,常人不知,以望遠鏡相助而知。自然是相依相關的運行不息,這決不依心識的了知而有。

  這個是在破唯心那,我們心靈不了解的不知道的就沒有嗎,顯微鏡一照,望遠鏡一照就完全不一樣了,以前看不到的你現在看得到,以前不知道的現在知道,所以絕對不是只有唯心。

  一切是緣起相依的存在,即一切爲因果的幻網;所以佛法講的緣起論那才是佛法的根本,唯物唯心都偏于一邊,一切都是什麼——相依相緣,那麼自然界呢,還是相依相緣,所以我們看著宇宙運行還是相依相緣的,離不開因果的現象,所以只要是因果的是緣起的叫如幻所以叫幻網。

  能知所知的關系,即爲因果系中的一環。注意喲!這個就怎麼樣涵蓋面廣啊,我們今天把能知所知個別的把它分開變成對立了,執著在外在的物就會變成在實有論,執著在內在能知的心靈的部分就變成唯心論,所以能知所知産生的關系其實是什麼——因果系其中的一環而已,你不要把它看成只是這樣子。

  因果系不限于心境──物的系絡,所以諸法在沒有構成認識的能所系時,在因果系中雖還不知是如何存在的,但不能說是沒有的。等到心隨境起,境逐心生,構成能所系的知識,則心境幻現,知道它是如何的,而且即此所識相而確定它是有性──存在的。

  所以這個等于講起來是相依相緣的緣起而已,是不是這;並不是因爲外在産生心靈,也不是心靈産生外在,心隨境起,境逐心生,那這個心跟境是什麼,互相的構成作用,才構成能所系的知識。所以這裏就講,則心境幻現,如果是幻現怎麼能講唯心呢,所以才知道他是怎麼樣的,也才能知道外面確實是存在的。

  能所系的存在,不像實在論者那樣以爲僅是顯了因果系的如何存在,而是由于能所關涉而現爲如此的存在。所以,中觀者世俗谛安立──施設諸法爲有,不即是客觀實在性的如此而有,這與心識、根身有莫大關系。

  我們站在中觀的立場來施設所謂世俗谛,施設一切的有爲法,並不是客觀性實在的如此而有,這個跟心識跟我們的根生都有關系,比如說外在我們認爲是世俗谛麼,一切萬法我們說世俗假名安立,這個世俗谛他的有不是客觀實在的有,他是怎麼有是緣起有,什麼緣起有跟我們的心識跟我們的根生都有相依相緣的關系,我們說外面一個杯子一個石頭,什麼現象,本身那,不是實在的,客觀的,個別獨立存在的,不是,跟我們的根生跟我們的意識都有關系,他是相依相緣的,他不是獨立存在的。

  尤其不能離意識的名言而存在。我們意識裏面如果沒有那個名言的功能,你今天他會存在嗎?若離開心識名言,即不能知它是如此如此而有的。這裏是在破外在實有的觀念,他跟心靈意識跟我們的根生的功能作用都是相依相緣的。那麼另外呢,破心識的部分,但依于心識,不即是主觀的心識,這個心識也不是主觀的存在,所以與唯識者所見不同。唯識是認爲識是什麼是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都是唯識所現,但是這裏不是哦!心識也不是主觀的心識,所以這個地方跟唯識的心識不一樣。

  所認識的是因果能所相依相涉的幻相,離開能所系即不會如此的,離開因果系也不會如此的,極無自性而爲緣起──因果能所交織的存在。

  我們今天能所也好,因果也好産生的種種作用叫緣起嗎…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