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变的,你哪里求?怎么样去体会呢,所以这里藉相而知,这几句话非常的重要啊!这个就是大乘最重要的地方,也在这里的彰显。
凡有为法,有生住灭的三种相,此三相是遍通一切有为法的,众生见此生灭的现象,即知一切是有为(行)性的,即依现见的生灭相而知无常性。
这里点点滴滴都是心要!大家要多体会多用心,这个都很重要!只要是有为法一定具备生、住、灭的三种相。因为这三种相遍通一切有为法,也就是只要是法,只要现出的相一定有这三种相,因为他是无常的他是刹那在生灭的,所以一切法从缘起,从缘起就具备这三种相。这是一定的。
好,我们就是看到这个三相,住不要讲,讲生灭就好,我们就是看到这种生灭的现象,才知道一切有为性的,一切有为性的即依现见生灭相而知无常性,如果今天不是在现象中看到他的生灭相,你怎么能够现见,现见一定是当下能够看到的,当下能体会的才叫现见。就是依这个生灭的当下的现见才知道什么叫无常性,你如果不是看到现象当下在生灭你凭什么说他是无常?因为一一法都在生住异灭,不停不停的刹那变化,只有在一一法的当下能够现见能如实知。这个叫做体悟的当下看到无常性。
再进一步依不生不灭相而知寂灭性,如依缘起法的相依相待而知无自性,从别别的表面的事相,悟解到遍通的、法尔的、深刻的理性,这是以相知性的又一义。
好,从生灭的现象知无常性,那么依不生不灭相而知寂灭性,什么叫不生不灭相?从哪里去看他的不生不灭相,如何依不生不灭相才能体会到他的寂灭性,下面就是讲依缘起法的相依相待而知无自性,这句话要用心那!我们很多人那,怎么看都在生灭中,为什么怎么看不能看到寂灭性呢?这个是我一直提示的一直是我在点大家的,这个是关键点那!导师这里就点出来了,依缘起法的相依相待而知无自性。一切法是不是缘起,是不是相依相待,只要是相依相待的有自性吗?好,一切法是相依相待的缘起,那么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什么,非实么,那有没有真正的生?有没有真正的灭?
从这个角度就知道,无自性当下即是不生不灭,注意听!生非实灭非实,所以说不生不灭,不是有一个东西不生不灭,注意听!这个叫寂灭性,从别别的表面的亊相,悟到这遍通的、法尔的、深刻的理性,为什么要在别别的表面亊相,因为别别的表面亊相是当下是怎么样——缘起、刹那如幻的非生非灭,这样知道意思吧,而且这个是什么——法尔的,是本来就这样子的,深刻的理性,这个也是同样从相而知性的,另外的一个角度的意义,那么大家就要注意了,这里有两个重点哦!从生灭的现象一个重点,另一个是从依缘起的现象,相依相待的现象是一个重点,一个可以看出无常性,一个可以看出寂灭性。
这样知道意思吧,啊!太重要了!我们今天想见法,想了解真正的法义,这两个重点一定要把握! 而且在我们的生命,活着的身心活动的当下,时时刻刻都可以观察得到,从内而身心,外而一切相都可以看得到,都可以验证的,这里如果能把握,那是不是时时刻刻都有见法的机会,只要你活着,活着才有机会看得到哦!他是现见,当下的体证,注意听啊!这句话很重要哦!活着,活着必是身心刹那刹那在生灭运作么,活着才看得到,注意听!死了看不到,死了体会不到,这个要注意!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今天学法的人,趁着我们头脑还清醒,还没有老年痴呆,身心还没有障碍得很严重的时候,还能分别的时候,就要把握了,死了用什么去体会这个。
此如『智论』卷三十一说∶「有为性三相∶生、住、灭。无为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灭」。
我们刚刚这两个重点我们能把握得住的话就了解了,《大智度论》里面讲的有为相的生住灭三相我们可以体会,那么无为性的三相是不生不住不灭,我们也可以体会啊!一个是无常性,一个是寂灭性,就可以体会出来。
关于无为法性,从本性寂灭说,相与性即现相与空性。今天如果站在无为的法性,从本性的寂灭这个立场来说,相跟性就是现象与空性,现象是一切的万法当下么,空性是讲他的内容。
如『智论』卷五十一说∶「诸佛观色相毕竟清净空┅┅,自性尔故」。佛观一切法毕竟空,即是于缘起的现相上而通达之。
佛陀一切佛了,他观察一切的相都是毕竟空的,是清净的,是法尔如是的。所以导师就告诉我们,诸佛观一切法的毕竟空其实就在缘起的现象上去通达的。
那么所悟入的空性,非由观之使空,是从本以来法尔如此的。所以说「性自尔故」。
这句话就是最重点那!我们今天讲空、会有争论、会有差别、会有矛盾其实这里就是重点。诸佛所体达的空性,不是把它观成空使它空的。比如说我们对一切现象把它分析分析到空,另外一种是观空,从有的现象使它怎么样——消失了,用什么,用意识去观空,有把它变成没有了,这个是属于观空的部分,所以不是由观才使它空的,是从本以来法尔如此的。
也就是说一切法他只要是缘起的必无自性,无自性的当下就是空,不管你观不观他都是空,他本来就是空,不是因为你观察了才变成空,其实你观察不观察他都是空,所以叫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子的,那么这里讲的空性,不是你的造作他才叫空性,也就是他本来就这样子,你造作不造作;你认识不认识,你知道不知道他都是空性。
所以佛所说法性空寂,并非玄学式的本体论,而是从现实事相中去深观而契会的。
玄学式的本体论认为是什么,啊,有一个本体,有一个妙有,是真空的,他能生万物,他能产生一切法,这样的空性其实就变成本体论。那是想象的,玄学式的。但是佛法讲的空性,法性空寂不是用玄想的另外一个本体的存在,而是在我们现实的亊相中去观察深入的去观察而体会的。
所以、我们讲的空性是当体即空,缘起的当下就是空,不离亊相而讲空,空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空。由现象的体证深入观察而知的,不是用想象的离开万相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玄想的一个空性存在。象本体一样的观念,这个就不是佛法的空性。我们从头到尾所阐扬的这个重点都是一贯的。
性之所以是空的,即由相的缘起性,唯有缘起才能显出空寂性,这从别别事相以见事理之法性,由一切现有以达毕竟空性,比之「相与可相」,是更深入了!
相与可相还是差别的、对论的、相待而有的。但是缘起法是当体名空的,根据的只有一个,就是缘起法,只有从缘起才能显出他的空性,也就是从事物的别别亊相的差别去见他事理的内涵的法性,依据现有,当下直接就达毕竟空性。
其实我有时候觉得说,导师的论着几乎每一个重点,几乎都时时刻刻的重复在点醒我们。那我们为什么很难去体会呢?如果依据导师这样的论着来看,我几乎看他每一本着作都在阐扬这个重点,如果说今天要见法,见空性,照理讲这些理论如果真的很明白,在生命的当下的体验真的那么难么?为什么我们都没有办法把握,这个大家要深思,也就是说,这样的理论基础我们有没有真的的很通达,真的体会很深,真的没有疑惑,有没有体会到这个地方,有没有用心的去把它体会得非常非常的清楚。
我个人的感觉是知与行是相依而相缘的,知就是对这个法理论上的明白深度,如果是透彻的,我觉得行就很容易,如果是一知半解的不是很深入体会的,行的上面就有困难,体证的部分就有困难。而且如果在体证上稍有一些明白的比较深入的体验,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在知的内容上的深度的肯定,更明白,所以知能够导行,行可以让我们更肯定的认知。
所以如果我们在体证上还不能达到那样的肯定,那么可能就是我们在知法的明白度可能还有不透的地方,那我们就要反省了,如果是这样子,至少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应该要下个功夫,更用心的下个功夫,我觉得这个蛮重要的!
此有一大论题,即「此性深妙,以相可知」。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讲空性非常的深妙,但是以相可知,这个论题就有两大派的不同,对这个观念就有争论了,有不同的看法。
于此有两大派的不同∶一、实在论者──如萨婆多部等,以为心识有显了对象的作用。凡是可知者,即是存在者。
因为一切有部是实有论,他们的观念认为我们心识可以显出外在的对象有这个功能有这个作用么,只要外面我们可以认知的,那么就一定是存在的,如果外面不是实在的存在,他不可能看到也不可能认知么,所以心识能显出外面的相,只要是现象了,可以了解可以明白可以知道的,那一定是有么。
在识的了境上,总名与总相,即概念的类名与意义,虽不是对象(性)自身,而由此能诠能显以了得客观的法性。
在认识的了境上总名跟总相,即概念的类名与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在认识对象上讲,我们讲别名别相,总名总相,这个是在整体的认知上来讲,我们的概念就是这个有类名的意义,一类一类的,总相的部分,所以这种认识的了境的那种识的作用,虽不是对象自生,虽然不是我们看到对象的本身。但是由此能诠能显就是能知的这一部分,意识本身能了境的这一部分来看,就可以了解客观的法性。
名言──名句文、心识,有指向对象、显了对象的作用。他们以为∶凡是所知的,皆是有的,如不是有的,即不能成为所知的。
所以他们认为我们的意识,只要能分别了知的一定是有的么,没有我怎么可以了知他呢,存在的,他不存在我不可能了解他,也不可能显出他,他是从心识的功能上来这样看的。
佛说六识必由根、境为缘而生,无境即不能成为认识。
佛法讲的六处,根尘触产生六识。那么六识既然是由根跟外面的境界为缘然后产生的,如果外面没有境界,你根本不可能成为认识,所以他认为外在能成为认识的一定是实在的。
如萨婆多部说∶过去未来皆是实有,若问何以知是有的,即说∶以可知故,有的才成为可知…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