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七章 有時空動▪P11

  ..續本文上一頁是不來相而來,不去相而去的”。

  但佛陀所說的來去,不是執著在有自性見的實在來去,同“眼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即不來相而來,不去相而去,沒有一個實在的性相在來去。

  “佛以生滅說明流行、運動,如觀生滅無常時說:「觀諸法如流水燈焰」;流水與燈焰,是剎那不住的,時時變動的,所以是無常的諸行”。

  佛陀以現象展現的生滅相來說明本身是流動運動的,觀生滅無常,就是有生滅相流動相。但他是觀諸法如流水燈焰,流水與燈焰都是刹那不住時時變動的,所以是無常的諸行。同樣是生滅相,佛陀是以現實萬法刹那不住的遷流相來講無常的。但衆生外道卻因刹那不住的生滅相,而以爲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在裏面生生滅滅。佛陀沒有自性見,他是從緣起的角度來看的,緣起的就沒有自性,只是條件的組合而已,如果有自性就不需要緣起了。下面詳細解釋來去與生滅的問題:

  “先從粗顯的來去,也即是從世俗谛的來去加以考察。有人以爲《中論*觀去來品》中廣破去來,中觀者是主張一切法不動的,那是大大的錯誤!”

  從普遍大衆同樣看得到的來加以觀察。外道認爲有一個實在的去與來,故中論就破他們實有自性的來去,使他們知道實有的來與去都不能成立。但有人看到中論在破實有的來去,就誤解爲中論主張一切法都是不動的,根本沒有來去。那就大大錯了!生滅本來就是有相續相來去相的,從生滅知道沒有實在的來去,而不是因爲破實有來去就是主張不動的,不動就沒有生滅,既然中觀的緣起論講的是遷流變化才能顯出無自性,怎會破生滅而達到不動呢?

  “如人的來去、出入、伸臂、舉趾、揚眉、瞬目,都是動變的一種。薩婆多部以此爲表色,以此爲能表顯吾人內心的物質形態。正量部學者,即以此等爲「動」。唯識者曾破斥曰:「纔生即滅,無動義故」。因爲,動必是從此至彼,從前至後的,但這在時間的、空間的極點,是不能成其動義的”。

  一切實有部的薩婆多部認爲動變只是表顯內心的物質形態;正量部學者即認爲這就是動;唯識者卻破斥道:即生即滅的本來就沒有動。照唯識的說法,如果要展現動相,一定是從此至彼,或從前到後,這才叫動。而用靜止的方法來分析時間,分析到一個極點或極微,動就不能成立了。

  “所以唯識者以爲──色相的運動,乃內心中的似現,在心剎那剎那的相續變上,似有從此至彼的相,稱之爲動,實是唯識所現的”。

  注意哦!看到這裏就明白唯識的唯識所現了,他們認爲:刹那刹那之間其實是心刹那變動的心相,看起來好象有從此至彼的動,其實是唯識所現的。外在的一切看得到感覺得到的現象,似乎有動相的來去,其實都是唯識所現的。這裏很重要哦!從這裏也可以明白唯識的一個基本觀念:種子生現行,現行又生種子,如果裏面沒有那個種子,外面的現象是現不出來的。所以,外在的法不是實在的,而是識所変現的――唯識所現。唯識的否定外在法的實有性,與中觀的一切法無自性非實如幻,這二者是不一樣的,注意聽!唯識的第一步認爲外在境界的非實如幻是因爲唯心所現;第二步認爲既然外面非實,而心與色是相依相緣的,從外在的非實而推論到內在的心識也非實,進一步破除心識的實有。但外面的所有現象都是唯識所現,所以外面的動靜相也非實。

  “一般學者,每以爲在人的感性上,一切是動的,此如眼、耳等所見所聽到的。但在理性的思惟推比上,即是不動的了。于是,重視感性的,即以爲動是對的,不動不過是理性的抽象知識,是錯亂的。重視理性的,以爲一切的本體,確是不動的,變動是感性的錯覺”。

  一般的學者有兩種看法:比較重視感性的學者以爲動是對的,如眼睛耳朵實際看到聽到的是動的,不動只是你自己理性上抽象的推論而已;而重視理性的學者以爲不動才是正確的,從理性的思維推比知本體上是不動的,現象的動只是你感性的錯覺而已。導師指出:站在一般學者的觀念,就會偏離一邊,或偏離于感性,認爲動是對的,不動是錯誤的;或偏于理性,認爲不動是對的,動是錯覺。但站在中觀緣起的角度來看,就不會偏于一邊,既不是只有理性,也不是只有感性,所以動與不動都成戲論。

  “佛法即不同他們所說的:一切法依緣和合而幻現自性亂相,認識即以認識的無始自性執,緣彼自性亂相,于是能所交織,構成錯誤”。

  佛法認爲:對不明白真相的衆生來說,萬法是緣起和合而幻現爲有自性的亂相(即所邊),而衆生的認識也是從無始以來的自性見實有感(即能邊),故“能”與“所”交織而形成實有自性的錯誤認識――法體的生滅有無、時間的常斷、空間的一異、運動的來去。我在此特別點明一個重點:在這其中包括我們的自性見還是無始以來的,找不到第一因,我們的自性見還是緣起的哦!明白這個就知道如何修行了。

  “在根識──即感性的直觀前境,不能理解緣起如幻,取實有自性相。因此,意識的思惟推比,雖了解爲動的,而由于錯誤的自性見,到底推論所得的結果,也陷于不動的錯誤”。

  我認爲“動與不動”都是自性見的産物。 內在的六根觸到外面的六塵而産生六識,此根識即感性的直觀前境,直觀眼前的一切法,不了解它是緣起的如幻,因而執著是實有的。基于這樣的實有感,就産生了意識的思維模式推想擬議:明明看到一切法是動的,但用自性見推論到最後或修定心靜到某種程度時,就認爲世界應該是不動的。

  “因爲一有自性妄見,如運動上的去來,在空間上將空間推析爲一點一點的極微點,即不能成立動的去來相”。

  如先站在實有自性見的立場,實有的一除以二即除不盡。如果空間也是從實在的最短距離累積而成的話,同樣不能産生運動。愛因斯坦的一個朋友也是科學家,他就提出:如果時間與空間是實在的,一切法就無法運動而産生來去相。

  “在時間上分析至最短的剎那點,前剎那不是後一剎那,前後各住自性,也無從建立運動”。

  時間亦複如是:如果可以分析到實在的極微刹那,刹那是不可分割的最短時間,如果它有前後,即還可以分,那就不叫刹那;如果沒有前後相可分,這個刹那就失去了時間應有前後的特性,不可再稱爲時間了。時間如是實在的一個個刹那疊起來後的前後長度,即表明有無限的一個個刹那,每一個東西在時間中就不能動,時間本身也不能從前到後運動,所以自性見的麻煩就在這裏。每一刹那都各各有其自體的話,前一刹那就不是後一刹那,後一刹那也不是前一刹那,就不能産生從前到後變化的運動相。

  “空間的無方極微,時間上的無分剎那,都不過自性妄見的産物。故有以爲在時間、空間的每一點,即失運動相,是顛倒的。不知無有空間的存在而不在此又在彼的──彼此即方分相,無有時間的存在而沒有前後相的──前後即延續相”。

  這裏的解釋實在不容易了解。總之,只要有空間的存在,就顯出彼此的方分相;有時間的存在,就顯出前後的延續相。所以,所謂空間的沒有方分的無方極微,及時間上沒有前後的無分剎那,都不過自性妄見的産物。

  “以緣起如幻而觀一切時間中的運動,是無有不能成立的”。

  在實有自性的人看來,在時間中是無法産生運動相的,這就是自性論者的困惑與難題。但如以緣起如幻的觀念來看,即可成立一切時間中的運動。

  “有的說:從甲到乙的運動,勢必先通過甲乙中間的丙;從甲至丙的中間,又須先通過甲丙中間的丁,從甲至丁又須先通過戊。這樣,由甲至乙中間實有無量的位數序列,即從甲至乙,永不能到達,即一切的運動不成”。

  甲到乙間的距離分到最後,如能得出具體的數目,即是有限的盡頭,那就可以到達。但與實有的一除以二除不盡的道理一樣:將甲乙間的距離分成二,其間叫丙;把甲丙間再分爲二,其間叫丁;把甲丁間再分爲二,其間叫戊……這樣分下去是無法到達盡頭的,故中間的分別數位就有無限的序列,一格一格永遠跳不盡,因此從甲到乙就永遠不能到達。這是自性見的分析。

  “所以本體實是不動的,動不過是錯亂的現象。這是極端錯誤的”!

  由于這樣的分析,所以他們認爲本體是本來不動的,人們所感覺到的動,不過是錯亂的現象而已。導師評斷說:他們是落在實有法的觀念中,好像一除以二除不盡一樣,用這種方式認爲一切法動不了,從甲到乙根本到不了。這是極端錯誤的!

  “他爲自性見所愚蔽,忽略了從甲至乙的運動者,不是抽象的,本身是空間的活動者,是有體積的方分相;是時間的活動者,是有延續前後相的”。

  注意哦,這個地方很重要!自性見者認爲實有的一除以二除不盡,中間有無限的序列,故甲到乙就不能成立。導師指出,這是抽象的想法。事實上,這個運動者是活生生的,而不是想象的空間,從這裏走到那裏,本身就是空間的活動者,具有體積的方分相;又是時間的活動者,具有延續的前後相。注意聽哦!不應該從想象中靜止地去分析活動者,因這個活動者的本身就具有時間的相續相及體積方分的空間的活動作用。

  “從甲至乙的運動者,本身即占有時間與空間,本身也是有無限位數序列的”。

  靜止的分析他有無限的序列,但一個活動者的本身即占有時間與空間,本身也有無限的序列。這裏很棒!我常常看到這裏就很贊歎導師。

  “這樣,甲與乙間的無限位數序列,與去者自身的無限位數序列相對消,即等于沒有。甲乙間的有限長度,與去者的有限長度相比算,則從此至彼,成爲有限量的,有限量即可能達到”。

  這句話真的不太好理解,但實在太有意, 義了!靜止地去分析空間會有無限的序列,一除以二那是無限量,無限量是無法到達的。但一個活動者本身已經具備了時與空間,它是活動著的,因而本身就有無限位數的序列,與空間的無限序列相抵消,就變成有限量了,有限量就可以從這裏到那裏了。正因爲…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七章 有時空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