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七章 有時空動▪P12

  ..續本文上一頁如此,可以成立活動的來去相,而不是不動的。這個說法要用心去體會,我覺得導師真的非常厲害!下面的比喻能使我們進一步明白:

  “如我們在寬闊的公路上,遠處望去,好象那邊的路狹得多,等到過去用尺一量,仍是一樣的。路漸遠漸小,如把能量的尺放在那邊,再遠遠去看,也似乎狹小得多。但以狹尺量狹路,依舊可得如許寬度。路有錯亂的,尺也有錯亂相的,以錯亂衡錯亂,得到的是錯亂相的關系法則公例不亂”。

  這個比喻的道理相當巧妙:一條路或火車道,在身邊看來很寬,但看遠處就似乎很狹窄。如用一根皮尺測量這邊的路是叁米,到遠處測量看起來似乎狹窄的路同樣是叁米。如將此尺放在遠處的路上,從這邊看去,路縮小了,尺也照比例縮小了。所以,用此似乎縮小的尺去量似乎縮小的路仍舊是叁米。以錯亂的衡量錯亂的,之間的關系法則在比例上來講就沒有亂。所以用實有感去看幻現的幻相是不變的,但在緣起的幻相中確實可以抵消,這個理論就非常奧妙!所以自性見者認爲不能動的,但本身就具備了無限序列的活動者,在無限序列的抵消之下是可以來去運動的。

  這些都屬于現代科學理論物理學,導師都知道,所以我非常贊歎導師,真是不簡單啊!第一次看到這裏,他講到活動者具有的無限序列與空間的無限序列相抵消時,我因沒有這一方面的學識,于是打了一個問號,想了很久,後來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當時體會到真妙!真棒!有時看導師的論著,看到會心處,真會無限贊歎導師的智慧如海!非常了不起!

  “時空的存在,幻爲無限位數的序列,一切是現爲在此又在彼的,忽略能動者的時空性與無限位數序列性,這才推論爲是不能動的”。

  佛法說諸行無常,諸行即是一切法遷流變化的運動相,它是無常的。“行”字的本身就是遷流變化,沒有一刹那可以停留而常住的,顯出的是刹那生滅的流動相。說“生滅”其實就在說流動,生滅是一種流動的現象,諸行無常的“無常”即“常”不可得。過去、未來、現在的叁世不可得,這不是沒有叁世,而是沒有一刹那安住的常相常性可得而已。它是刹那遷流活動的,故以生滅來代表這種刹那的活動。生滅的刹那過去了,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沒有常性,故在生滅的當下,就是一種刹那不住的遷流變化。如站在刹那遷流變化的無常法則來看,就明白沒有一法是不動的。

  “有人以《中觀論》不來不去,以爲是成立諸法不動的,那是錯誤的”。

  中觀的八不重點在“不來不去”,有人錯解爲一切法本來就不動,這是錯誤的領會。中觀是在否定實有自性的來去,不是說諸法本身不動,一定要明白!

  “如《中論*觀縛解品》說:「諸行往來者,常不應往來,無常亦不應;衆生亦複然」。此中所說的往來,是流轉即輪回的意思。外道執有我輪回諸趣,或執有實法可輪回”。

  重點就在這裏:佛法說諸行無常,其深義即沒有實在的自性。從生滅的現象就知道萬法一直在刹那遷流變化著,並沒有一個實有自性的來與去。但外道認爲有一個實在的永恒不變的“我”或“實法”在輪回。所以,中觀目的是在破外道的這種實有見。

  “今中觀說:這樣的諸行無往來,衆生無往來,但並不是中觀者不許緣起我法的流轉”。

  緣起我法流轉中的這個“我”,指的是緣起組合的五蘊現象而已,沒有否定這樣的假我的存在。

  “執有自性者,以自性觀一切法的來去運動,即不能成立。以我與法若是常,常則永遠應如此,即不能成立輪回”。

  外道都執在實有的自性,實在的自性是本來就這樣而永恒不會變的,反而無法産生來去的運動,也無法成立生命的輪回流轉現象。

  “若謂無常,不了無常是說常性不可得,而以無常爲實生實滅,那麼生不是滅,滅又不是生,前滅後生間中斷了,輪回也不成”。

  這一句話很重要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佛法談無常,很多人也會執著有一個“無常性”。其實佛法只是在說常性不可得,只是否認一個實有的常恒不變的“我”性。佛法爲了破外道,用遷流變化的當下無常的現象,來表明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常性,目的在破這種常見。如不了解只是爲了對治的善用,而以爲實有法在無常地生生生滅滅,那麼生就不是滅,滅就不是生,前滅後生的中間就斷了,輪回同樣不能成立。所以,常,不能輪回;同樣,無常,也不能輪回,即實有的常及無常都不正確。佛法說無常生滅,指的是緣起的生滅遷流的無常性,是常不可得,不是在展現有一個實在無常在生滅。實生實滅的無常也是自性見的産物。這很重要!

  “《中論》的〈觀去來品〉,廣泛的以去來爲例而研究運動相,不單說去,也曾討論到住,去是動相,住即是不動──靜相。靜與動,是運動的相對形象”。

  中觀裏破來去的《觀去來品》很重要,要用心去體會。生住異滅的“住”,是不動的靜相;去是動相。動與靜是運動現象必然産生的相對相,如果只有一邊,就不能成爲動相,必須要有動有靜才能産生所謂來去的動相。如果動不是靜,靜不是動,如何成立來去運動?

  “觀去約四事廣破:一、去,二、去者,叁、去時,四、去處。去與去者,《中論》以一異的論法而研考之。去異去者,或去者即去,把存在的去者與運動的去,看成一體或各別,都不能成立運動。去與去者異,那應該離去者以外而有去了。如去與去者一,即壞體與用的相對差別相。一、異以外──自性論者,不是同一,就是各別,再沒有可說的了”。

  用一異來破去與去者:去是動相,去者即主體,如果二者相同的,那是一;如果二者不同,即是異。無論去是去者或不是去者,都無法成立運動成立:如果去不是去者即異,離開運動的去,難道還有另外實在的去者嗎?如果去就是去者即一,那就沒有差別相可得,現象是體與用的相對差別才顯現出來的,既然沒有現象,怎能成立運動?

  “又約去時考察去,除了用一異的方法外,又說:「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這個要用點思維,文字很別扭:已經去的,就不在去的現象中了;未去的,也沒有去的現象;離開已去與未去,哪裏還有一個可以去的去時可得?

  “已去、未去、正去的去時,都不能成立自性的運動”。

  再進一步從去的時間來破:細分成已經去的、還沒有去的、正在去的,就會發現問題很多。只要用這種細分的方式來破除實有的自性見常見,沒有一法能成立的。大家研究中論,把這些觀念及內容好好體會一下,將來碰到任何一個外道實有自性者,你就會破他了:先用一異去破它;如果他依舊執著有“去”,你就把“去”再分爲“已去、未去、正在去”叁個階段,看他能不能成立?已去、未去、正去就象過去、現在、未來是相依相緣而有的,去一邊,另一邊也不能成立,哪有一個單獨的正去、已去、未去?說過去,是以現在未來而展現的;說未來,是以過去現在而展現的;而現在,是過去與未來的中間。這都是相依相對才能成立的。去也是一樣,已去、正在去、未去也都相依相緣才能成立。離開相對的現象哪裏還有一個實在的去者及已去、未去、正去?用這一種方式去破實有自性見的人,沒有一法能成立的。

  “外人即轉計有發,發即是動的開始,即從靜到動的開始。但有發即落時間相,叁世求發也還是不可得”。

  破除了“去”的自性,外道又來一個“發”即從靜到動開始的那一刹那。同樣的,只要有發的觀念早就落入時間相了,也就有了叁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必是相對才能展現。外道所說的發是依據已發、未發,還是正發?這是相對的存在,哪裏還能得到一個實在的單獨的“發”!

  “約去者,去時求去既不可得,去處求去亦不可得。去等四法──即本章所辨四義,本是緣起法的幻相,是不相離而不相即的”。

  這章就是破來去品的,四法即去、去者、去時、去處,這都是相依相緣而幻起的,不是單一的一個相能存在。緣起的必是相依相緣的,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記著。叁世也是相依相緣的,是不相離而不相即的:不相離,是離開過去未來的相待就沒有現在,離開現在過去的相待就沒有未來,以現在而說過去、未來,以過去說現在、未來,都是相對而産生的幻相;不相即,是說過去不是現在,現在不是未來。不相離而不相即所産生的緣起法都是如幻無自性的,這裏大家要多用心啊!一定要依據中觀見把我們的思維模式整理出來,這樣你才不會糊塗!現在不把中觀論破的方法搞清楚,就無法破除外道的自性見,這個很重要!

  “外人于此四作自性觀,即必然落于運動的不可能了”!

  實有自性的,來就不是去,去就不是來,就不能産生運動相。運動相是從來到去的相依相緣的展現,是無自性的如幻的緣起。如果是實有的自性,現在是現在,未來是未來,過去是過去,是截然分開的,那就無法産生運動相了。

  “龍樹又批評外人的住,即從動到靜的止息:「去未去無住,去時亦無住」。這說明了「所有行止(住)法,皆同于去義」,可以觀去的方法去觀住的”。

  外道有說在來去的中間有一個實際的住,龍樹菩薩也還是用觀“去”的分成叁個階段的方法來破他:去時不是住,未去不是住,正在去也不是住,都不能成立住。從動到靜的止息叫“住”,如果住還是在去的過程,表明沒有住;正在去也沒有住;已去也不能成立住,去相非實如幻;住也是緣起如幻的相對性,沒有一個實際的住可得。

  “去與住,依中觀義:離去無住,離住無去。即離動沒有靜,離靜也沒有動。住與止,祇是運動的相對傾向與必至的形相,同時成爲運動的前題”。

  以中觀來講緣起即相對才能産生現象,離開去就沒有住,離開住也沒有去,所以去與住只是緣起幻現的相對相,離開動就沒有靜,離開靜也沒有動。如果實有自性,動的只是動的,動不能靜;靜的也只是靜的,靜不能動,動靜兩個…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七章 有時空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