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自敘▪P11

  ..續本文上一頁是宗教的思想一般的觀念,我們都受影響我們都接受這種觀念,這個叫自性見。佛法要破的就是這個自性見,這個自性見展現在我們生命中叫我執,就是我見,佛法一直講無常無我,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是沒有的,爲什麼?因爲佛法是站在緣起論的立場,一直告訴我們一切萬法因緣生、因緣滅,沒有一法不從因緣生的,只要是因緣聚、因緣滅的東西,都沒有永恒性跟主宰性是沒有的。所以佛法與一切宗教的不同,一切傳統的觀念不同就在這個地方。這個我一直強調這是佛法的特質,我們佛法流傳到現在兩叁千年,這個特質隨著時空的變化慢慢的不見了,我們也認爲有一個靈魂,有一個自性,有一個來來去去的真我,這樣跟外道有什麼不同?佛法的特質不見了就有這樣危機,所以印度的佛教爲什麼最後會滅亡?大家要注意,佛法的特質不見了,就被外道同化了,這個重點那每一次談到這裏我一再的提示,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重點。這個重點先把握住,我們來研究佛法很快就能了解佛法的本質是什麼?對法很快就會相應,就是把握這個跟本。所以佛說一切從緣有,一切畢竟空,就有人大驚小怪起來。

  自性見的執著是普遍衆生的現象,所以佛陀他體悟了真相以後他開展的,就是緣起就是性空就是無我,一般人一聽,哇,很難接受,所以導師這裏就講,普通人一聽到這個法,大驚小怪,甚至在佛法中,也有有宗起來,與空宗對立,反指責空宗爲不了義,爲惡取空。

  這幾句話是很沈痛的,什麼是空宗?什麼是有宗?我們現在對佛法如果沒有深入的去了解,連空宗有宗的分別都是搞得糊塗的,緣起性空,一切法只有緣起,畢竟空,也就是說談空在破有,連空見都要破,空見也不能執著,畢竟的達到空寂,也就是在我們大乘佛法的叁大系裏面就是中觀系,《中論》的思想,就是畢竟空的思想,這個才是真正的空宗。後來的唯識跟真藏系的思想也談空,但是他們的空不是究竟的,他們背後有一個實有的東西。比如說唯識,它破一切的外境唯識所現,好,外境破了,根塵是相依相緣的,外境盡然非實,能知能覺的識難道是實有嗎?當然也能夠把它破,好,能所俱寂,它體證的叫做圓成實性,也就是空性,但是他認爲這個空性是實有的不能沒有,也就是圓成實是實有的,不是圓成實也要能空掉的,所以唯識的最後還是有宗。那真藏系就免談了,真藏心是永恒的嘛,是不變的嘛,如來藏思想不變永恒的是什麼,就是自性,那有自性的當然是有宗那就免談了,所以導師這裏就點出了佛法流變中的一個現象,在我們佛法中也産生了有宗,起來怎麼樣,來跟空宗對立,這個問題在什麼時候,龍樹菩薩大概是在佛滅後五百年的時候,龍樹菩薩的《中論》緣起性空,大概流傳了兩百年左右,唯識就起來,那唯識大概是在佛滅後七百年,這個大約。唯識的思想認爲怎麼樣?因爲一切畢竟空的話那不就斷滅了嗎?反而認爲畢竟空是不了義,認爲這樣子是斷滅的惡取空。導師這裏講的就是這個重點。問題出在哪裏?問題是出在對《中論》的空義有所誤解,我們衆生也有這種傾向,說我們無自性、說無我,那我們就會第一個反應,那我死了到哪裏去?如果無我,無自性,那現在聽法的,學法的,悟道的是誰?一定馬上會起這種反應,非要有一個什麼存在不可,什麼都可以消失,這個我怎麼可以消失,我沒悟道那還有一個我,我還安心呢,悟道了,我都沒有了,我都沒有那我要到哪裏去?是不是我們會有這種觀念馬上會生起來,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我們內心很深很深的,潛在的那個實有感,那個叫做自性見,佛法講涅槃,比如說佛陀涅槃了,阿羅漢涅槃了,涅槃以後到哪裏去呢?連魔要去找他都找不到,東南西北怎麼找都看不到,好,佛涅槃了,涅槃到哪裏去?找不到,那找不到,那這個我不就不見了嘛,我們會怕,我們會怕因爲我們在有,有我的觀念裏面已經習慣了,沒有我很恐怖的,那我們就知道了,外道爲什麼一直強調有一個我,永恒的,來來去去的,大家都很相信,普遍的衆生他信仰的,能産生信仰的,爲什麼都在有裏面比較多人接受?我們看我們現在世界上的宗教好了,現在正信的佛教徒,在所有的宗教裏面人數應該是最少的,叁大宗教來講,大概佛教徒是最少的。好,佛教徒裏面真正空宗的立場無我的立場,能夠信仰能夠真正明白,不會怕的還是少數中的少數。今天基督教講,你只要信我,上帝你就得救了。你死後就可以到天國,多好啊,你只要信就得救了,你可以得永生,永生是什麼?永遠存在了,在天國都不會消滅了,多好,這個最能滿足我們自性見的需求,佛法告訴你根本就沒有這個我,有這個我是妄念是顛倒的邪見,幾個人會接受,我們佛法中爲了長遠的流傳,爲了讓這些有我見的恐懼無我的人,包括外道能來接受佛法,也不得不有方便說,今天不講方便,大概就如禅宗講的,門前草深叁尺,(臺語)那怎麼辦?我們不能讓他倒定吧,對呀,爲了讓人家也來,能了解能深入不得不用方便,有啊,我們這裏也有講我,什麼我?如來藏我是不是?哎,只要你學我們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這個我就喜歡就能接受,就會來信仰,那佛法的方便是什麼?就是說先把你引進來,等你進來了研究了佛法了,然後漫漫的讓你也明白真相,最後還是要讓你體會無我的,但是一開始講無我你們不信,怕,畏無我俱就是,很害怕無我這樣的觀念的人他不進來,好,我現在講如來藏,有,我們也有佛性,人人學人人成佛,那大家就會喜歡,這個是方便說,最後還是要讓你知道,如來藏還是什麼,還是無我如來藏,最後還是要讓你明白,這個就是透過這樣的方便,引導然後呢開佛智慧,但是問題是這樣的方便說,我們最後把它認爲是究竟了義,反而真正開啓佛慧的這樣的因緣反而呢?認爲是不了義,導師這個重點就在談這個,所以說佛法中也有有宗起來與空宗對立,反而指責空宗是不了義,不究竟,反而認爲什麼都空那等于是惡取空,那是斷滅見,導師這裏就告訴我們,有宗與空宗,有他認識論的根本不同處,

  問題出在哪裏?認識論上觀點不同而已,

  所以對于兩宗認識的方法論,今論特別的給以指出來。

  我們今天要研究空宗與有宗的根本認識論上的方法有差別,所以今論,今論就在講我們今天上課的這個《中觀今論》這一本書,特別的就把這個重點,把它提出來談,把它指出來,導師在後面的文章中就把這個關鍵的地方把它寫的很清楚告訴我們,讓我們看清楚這個內容,我們把這個問題清楚了以後,我們就有抉擇的能力,什麼是空宗,什麼是有宗?有宗爲什麼對空宗有誤解,那我們了解這些因緣,那我們在法的抉擇上我們才有辦法厘清,導師就是抓住這個重點。中國學者一向是調和空有的,但必需對這一根本不同,經一番深刻的考察,不能再泛泛的和會下去。

  這幾句話也是導師很深的感歎那,爲什麼?我們中國的文化非常的深廣,智慧非常了不起,最有辦法就是融合跟調和,也就是我們講的圓融,中國的文化思想非常的高超,所以,不管你什麼問題一到中國來都被我們中國文化怎麼樣,把它融合了,所以這個融合跟貫通所謂這一方面的,中國人是特別有辦法的,但是導師就點出一點,要調和這個空跟有的爭論那,不是隨便把它融合了,把它講成一樣就解決了,不是這樣子的。必須在方法論,認識的方法論上,去看出他的差別的地方,它同與異的地方,你不能一味的隨便就把它融合在一起,這樣子的融合並不能達到真正把空跟有調和是達不到這個功能的。這個導師就指出來了,我們中國講圓融,反而怎麼樣,把很多法模糊了,該知道它的差別,該知道它的不同處,你把它融合了反而讓我們模糊了,空有會爭,爭在什麼地方?你沒有把它搞清楚,隨便的把它融合的話 反而顯不出它的真相,問題就不能解決,我們中國的文化真的是非常偉大,這個融合貫通,所謂的圓融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問題是這樣子的圓融,帶來佛教最後會産生什麼問題?就是真相不明,好,真相不明最後變成怎麼樣,與我們中國流傳佛教的過程來看,我們佛教到清朝末年民初的時候,我們佛教變成什麼現象?跟過去印度的佛法很像!印度到一千年以後,到一千六七百年的過程中,慢慢怎麼樣衰弱了,最後是滅亡了,佛法這麼偉大,于我們佛教徒人異常來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們佛法最偉大的,最偉大的在印度的發源地盡然滅亡了,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呀。爲什麼?然後我們中國,從漢朝到唐朝大盛,佛法大興,爲什麼到清朝也差不多要完蛋了,爲什麼?差不多同一個意思了,印度會滅是佛法的正見不見了,到後來圓融,圓融搞到最後呢?密教大興,最後呢?佛法滅了,那中國的判教,祖師的判教,跟印度的這些思想差不多,走老路子,最後呢是不是很危險?所以導師那個時代呀,太虛大師,歐陽竟無他們是宣揚提倡唯識的,太虛大師是提倡我們中國的,主要還是在禅宗的思想,但是導師呢?他的抉擇判教就不一樣,他從根本上去研究,印度佛教爲什麼會滅?印度佛教流傳的過程産生了什麼流變?找出他的原因,回過頭來才來判教,才來看我們中國佛教,那不就很清楚了嘛,中國佛教的危機跟在印度佛教的危機是完全是一致的,問題在哪裏,是法上的問題,所以導師今天站在佛法的整體的立場來判教的,他不是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場,他很客觀的,你看這個點點滴滴,談到這麼點點滴滴,其實內容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導師就講,要調和空有,必須對這個方法論,認識論上的方法論的根本不同處要有深刻的考察,不能在泛泛的和會了,圓融圓融,(臺語),最後呢佛法正見不彰就是在這裏。所以導師講的每一句話都是重點,

  如根本問題不解決,一切似是而非的和會,終歸于徒然。

  什麼是根本問題?就是認識論上的方法論的根本不同處,要把他抉擇清楚,不然的話,似是而非了,怎麼能夠解決…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自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