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P11

  ..续本文上一页是宗教的思想一般的观念,我们都受影响我们都接受这种观念,这个叫自性见。佛法要破的就是这个自性见,这个自性见展现在我们生命中叫我执,就是我见,佛法一直讲无常无我,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是没有的,为什么?因为佛法是站在缘起论的立场,一直告诉我们一切万法因缘生、因缘灭,没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的,只要是因缘聚、因缘灭的东西,都没有永恒性跟主宰性是没有的。所以佛法与一切宗教的不同,一切传统的观念不同就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一直强调这是佛法的特质,我们佛法流传到现在两三千年,这个特质随着时空的变化慢慢的不见了,我们也认为有一个灵魂,有一个自性,有一个来来去去的真我,这样跟外道有什么不同?佛法的特质不见了就有这样危机,所以印度的佛教为什么最后会灭亡?大家要注意,佛法的特质不见了,就被外道同化了,这个重点那每一次谈到这里我一再的提示,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重点。这个重点先把握住,我们来研究佛法很快就能了解佛法的本质是什么?对法很快就会相应,就是把握这个跟本。所以佛说一切从缘有,一切毕竟空,就有人大惊小怪起来。

  自性见的执着是普遍众生的现象,所以佛陀他体悟了真相以后他开展的,就是缘起就是性空就是无我,一般人一听,哇,很难接受,所以导师这里就讲,普通人一听到这个法,大惊小怪,甚至在佛法中,也有有宗起来,与空宗对立,反指责空宗为不了义,为恶取空。

  这几句话是很沉痛的,什么是空宗?什么是有宗?我们现在对佛法如果没有深入的去了解,连空宗有宗的分别都是搞得糊涂的,缘起性空,一切法只有缘起,毕竟空,也就是说谈空在破有,连空见都要破,空见也不能执着,毕竟的达到空寂,也就是在我们大乘佛法的三大系里面就是中观系,《中论》的思想,就是毕竟空的思想,这个才是真正的空宗。后来的唯识跟真藏系的思想也谈空,但是他们的空不是究竟的,他们背后有一个实有的东西。比如说唯识,它破一切的外境唯识所现,好,外境破了,根尘是相依相缘的,外境尽然非实,能知能觉的识难道是实有吗?当然也能够把它破,好,能所俱寂,它体证的叫做圆成实性,也就是空性,但是他认为这个空性是实有的不能没有,也就是圆成实是实有的,不是圆成实也要能空掉的,所以唯识的最后还是有宗。那真藏系就免谈了,真藏心是永恒的嘛,是不变的嘛,如来藏思想不变永恒的是什么,就是自性,那有自性的当然是有宗那就免谈了,所以导师这里就点出了佛法流变中的一个现象,在我们佛法中也产生了有宗,起来怎么样,来跟空宗对立,这个问题在什么时候,龙树菩萨大概是在佛灭后五百年的时候,龙树菩萨的《中论》缘起性空,大概流传了两百年左右,唯识就起来,那唯识大概是在佛灭后七百年,这个大约。唯识的思想认为怎么样?因为一切毕竟空的话那不就断灭了吗?反而认为毕竟空是不了义,认为这样子是断灭的恶取空。导师这里讲的就是这个重点。问题出在哪里?问题是出在对《中论》的空义有所误解,我们众生也有这种倾向,说我们无自性、说无我,那我们就会第一个反应,那我死了到哪里去?如果无我,无自性,那现在听法的,学法的,悟道的是谁?一定马上会起这种反应,非要有一个什么存在不可,什么都可以消失,这个我怎么可以消失,我没悟道那还有一个我,我还安心呢,悟道了,我都没有了,我都没有那我要到哪里去?是不是我们会有这种观念马上会生起来,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我们内心很深很深的,潜在的那个实有感,那个叫做自性见,佛法讲涅槃,比如说佛陀涅槃了,阿罗汉涅槃了,涅槃以后到哪里去呢?连魔要去找他都找不到,东南西北怎么找都看不到,好,佛涅槃了,涅槃到哪里去?找不到,那找不到,那这个我不就不见了嘛,我们会怕,我们会怕因为我们在有,有我的观念里面已经习惯了,没有我很恐怖的,那我们就知道了,外道为什么一直强调有一个我,永恒的,来来去去的,大家都很相信,普遍的众生他信仰的,能产生信仰的,为什么都在有里面比较多人接受?我们看我们现在世界上的宗教好了,现在正信的佛教徒,在所有的宗教里面人数应该是最少的,三大宗教来讲,大概佛教徒是最少的。好,佛教徒里面真正空宗的立场无我的立场,能够信仰能够真正明白,不会怕的还是少数中的少数。今天基督教讲,你只要信我,上帝你就得救了。你死后就可以到天国,多好啊,你只要信就得救了,你可以得永生,永生是什么?永远存在了,在天国都不会消灭了,多好,这个最能满足我们自性见的需求,佛法告诉你根本就没有这个我,有这个我是妄念是颠倒的邪见,几个人会接受,我们佛法中为了长远的流传,为了让这些有我见的恐惧无我的人,包括外道能来接受佛法,也不得不有方便说,今天不讲方便,大概就如禅宗讲的,门前草深三尺,(台语)那怎么办?我们不能让他倒定吧,对呀,为了让人家也来,能了解能深入不得不用方便,有啊,我们这里也有讲我,什么我?如来藏我是不是?哎,只要你学我们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这个我就喜欢就能接受,就会来信仰,那佛法的方便是什么?就是说先把你引进来,等你进来了研究了佛法了,然后漫漫的让你也明白真相,最后还是要让你体会无我的,但是一开始讲无我你们不信,怕,畏无我俱就是,很害怕无我这样的观念的人他不进来,好,我现在讲如来藏,有,我们也有佛性,人人学人人成佛,那大家就会喜欢,这个是方便说,最后还是要让你知道,如来藏还是什么,还是无我如来藏,最后还是要让你明白,这个就是透过这样的方便,引导然后呢开佛智慧,但是问题是这样的方便说,我们最后把它认为是究竟了义,反而真正开启佛慧的这样的因缘反而呢?认为是不了义,导师这个重点就在谈这个,所以说佛法中也有有宗起来与空宗对立,反而指责空宗是不了义,不究竟,反而认为什么都空那等于是恶取空,那是断灭见,导师这里就告诉我们,有宗与空宗,有他认识论的根本不同处,

  问题出在哪里?认识论上观点不同而已,

  所以对于两宗认识的方法论,今论特别的给以指出来。

  我们今天要研究空宗与有宗的根本认识论上的方法有差别,所以今论,今论就在讲我们今天上课的这个《中观今论》这一本书,特别的就把这个重点,把它提出来谈,把它指出来,导师在后面的文章中就把这个关键的地方把它写的很清楚告诉我们,让我们看清楚这个内容,我们把这个问题清楚了以后,我们就有抉择的能力,什么是空宗,什么是有宗?有宗为什么对空宗有误解,那我们了解这些因缘,那我们在法的抉择上我们才有办法厘清,导师就是抓住这个重点。中国学者一向是调和空有的,但必需对这一根本不同,经一番深刻的考察,不能再泛泛的和会下去。

  这几句话也是导师很深的感叹那,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文化非常的深广,智慧非常了不起,最有办法就是融合跟调和,也就是我们讲的圆融,中国的文化思想非常的高超,所以,不管你什么问题一到中国来都被我们中国文化怎么样,把它融合了,所以这个融合跟贯通所谓这一方面的,中国人是特别有办法的,但是导师就点出一点,要调和这个空跟有的争论那,不是随便把它融合了,把它讲成一样就解决了,不是这样子的。必须在方法论,认识的方法论上,去看出他的差别的地方,它同与异的地方,你不能一味的随便就把它融合在一起,这样子的融合并不能达到真正把空跟有调和是达不到这个功能的。这个导师就指出来了,我们中国讲圆融,反而怎么样,把很多法模糊了,该知道它的差别,该知道它的不同处,你把它融合了反而让我们模糊了,空有会争,争在什么地方?你没有把它搞清楚,随便的把它融合的话 反而显不出它的真相,问题就不能解决,我们中国的文化真的是非常伟大,这个融合贯通,所谓的圆融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问题是这样子的圆融,带来佛教最后会产生什么问题?就是真相不明,好,真相不明最后变成怎么样,与我们中国流传佛教的过程来看,我们佛教到清朝末年民初的时候,我们佛教变成什么现象?跟过去印度的佛法很像!印度到一千年以后,到一千六七百年的过程中,慢慢怎么样衰弱了,最后是灭亡了,佛法这么伟大,于我们佛教徒人异常来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们佛法最伟大的,最伟大的在印度的发源地尽然灭亡了,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呀。为什么?然后我们中国,从汉朝到唐朝大盛,佛法大兴,为什么到清朝也差不多要完蛋了,为什么?差不多同一个意思了,印度会灭是佛法的正见不见了,到后来圆融,圆融搞到最后呢?密教大兴,最后呢?佛法灭了,那中国的判教,祖师的判教,跟印度的这些思想差不多,走老路子,最后呢是不是很危险?所以导师那个时代呀,太虚大师,欧阳竟无他们是宣扬提倡唯识的,太虚大师是提倡我们中国的,主要还是在禅宗的思想,但是导师呢?他的抉择判教就不一样,他从根本上去研究,印度佛教为什么会灭?印度佛教流传的过程产生了什么流变?找出他的原因,回过头来才来判教,才来看我们中国佛教,那不就很清楚了嘛,中国佛教的危机跟在印度佛教的危机是完全是一致的,问题在哪里,是法上的问题,所以导师今天站在佛法的整体的立场来判教的,他不是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场,他很客观的,你看这个点点滴滴,谈到这么点点滴滴,其实内容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导师就讲,要调和空有,必须对这个方法论,认识论上的方法论的根本不同处要有深刻的考察,不能在泛泛的和会了,圆融圆融,(台语),最后呢佛法正见不彰就是在这里。所以导师讲的每一句话都是重点,

  如根本问题不解决,一切似是而非的和会,终归于徒然。

  什么是根本问题?就是认识论上的方法论的根本不同处,要把他抉择清楚,不然的话,似是而非了,怎么能够解决…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