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法这么重大的流弊的问题呢!导师就讲,我是同情空宗的,但也主张融会空有。
导师他对法的深入的抉择,他认为真正代表佛法的思想确实是空宗。同情就是认同,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感觉,认同的意思。所以虽然他认为空宗是究竟的,是了义的,但是,他也认为应该把空有能够调和,也就是说把空有的歧见,它分歧的地方,如何使它能够真正的调整过来,认为大家都有共同的知见的时候,这个才是佛法的根本问题,所以他也主张融合空有,不过所融会的空有不是空宗与有宗,而是从即空而有,即有而空的中观中,使真妄、事理、性相、空有、平等与差别等,能得到相依而不相碍的总贯。
这几句话就是心要了。空有的融会不是把空宗跟有宗两个把它融会起来,空宗的思想已经固定的,有宗的思想也固定的,你怎么能把它融会呢?比如说,《中观》的思想是毕竟空,唯识的思想是圆成实是实有,这个是定论,你怎么能把它融会呢?它这里讲的融会不是把这两宗融会起来,而是说我们对佛法中讲到空跟有的这两个思想要深入的去了解他,使这个空有真实的内涵来贯穿,不会把空跟有怎么样,分成是两边的问题,为什么?这里就讲,从即空而有,即有而空的《中观》中,真正的《中观》在讲什么?讲空,空是离有而讲的吗?不是,是即有而空,也就是当体即空的思想,《中观》的空不是离开有来讲的,是从有的现象中来了解它的缘起无自性而体证空性,也就是即有而空,好,因为空所以才能缘起万法而有,所以即空而有,这个就是《中观》的思想,那么《中观》的思想本身那,空有就是无碍,空有不是二,好,《中观》的思想的本身那就是这样的思想,哪里是会空跟有相对呢,所以如果我们从真正《中观》的思想的中间去了解空有的不二,那就会怎么样,就会使真跟妄,事跟理,性跟相,空跟有,平等跟差别,就能够得到怎么样,它是相依而不相碍,了解了就能贯穿了,他讲的和会空有,不是在空宗跟有宗对立的把它融化,不是,是在讲我们对空有的不了解,从《中观》的正见中去了解它的空有不二,这样子的话,你就不会把现象跟空性把它分开,有跟空把它对立了,事跟理就了解它的不二了,我们讲现象是差别的,而我们的空性是平等的,好,如果空有是不二,那现象跟平等有没有差别,就不会障碍了,它是一贯的,这几句话很重要!今天不了解《中观》的深义,我们在空有就会分开,事理就会分开,性相就会分开,平等跟差别就会对立,好了解《中观》义,真正的明白《中观》义,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所以导师要我们明白,要融合空有唯有在什么地方,只有在《中观》中才能达到,这个就是重点。所以,
本论末后几章,即着重于此。导师告诉我们这本论的后面一共是十几章嘛,最后的几章,重点就是在融会空有,
我觉得和会空有,空宗是最能负起这个责任的。
我们今天要把空有无碍,性相不二,事理不二,要真正去体会这样的深义,唯有在哪里?他说,空宗是最能负起这个责任的。空宗其实代表的就是《中观》中论,真正要达到能和会的只有这个地方,你今天如果是在其它的体系的法义里面去,没有办法融会,为什么?它跟空跟有是两边嘛,性跟相是两边,那你怎么融会没有办法,能融会的只有《中观》义,《中观》见,导师点点滴滴都点出这个心要重点,所以我们今天真的要达到自在解脱空有无碍,事理不二,我们今天要研究什么?如果我们今天法抉择错了,没有把握这个根本,你怎么研究,达不到那个功效,导师点出重点,就在《中观》见中是最能让我们体会的,才能达到所有的空有的融贯的,
即有而空,即空而有,这是怎样的融通无碍,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生活,我们的生命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就是现象,这个就是有,我们如何在这个有的中间,在事事物物万法的这个当下,如何能体会到的空性,即有而空,我们如何能即有而空,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事事物物的万法中,怎么样的去体会它的空性,即空而有,了解空性了,不碍万法的有,所以我们了解空跟有的真相,我们才能在事事物物中怎么样,无碍呀。才能超越而解脱啊,
在这个根本的特见中,一切学派的契机契理的教说,无不可以一以贯之,这是有待于中观者的不断努力!
《中观》见跟其它的是不一样地方,因为《中观》见就是根本的特见,什么是根本的特见?就是空有无碍了,事理不二了,大小共贯那,这个就是特见。一切学派的契机契理的教说,就可以了解了,今天不管是唯识的,不管是如来藏的思想,部派佛教的种种不同的见地,根本佛法的特质,好,这一切所有契机契理的这些所有的教说理面,你都能够一以贯之,什么叫一以贯之?一就是根本嘛,心要,好,你能明白《中观》见,你就能把所有的学说把它贯穿,你能了解了,我们今天佛法真的很深广,没有把握到一个根本,你听到这个也好想很好,听到那个也觉得不错,好,中间两个又好象有矛盾,好了我们问题多了,我们芸芸众生怎么去抉择这个佛法,它是了义不了义呢?我到底要根据什么来学,导师就点出来,今天我们具备了《中观》见,一切法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我们都能怎么样,一以贯之,才能了解,消化、贯穿、抉择都没有问题,大家就要注意了,这个《中观》见的重要了。那么要达到这样子,在我们整个佛教界是不容易的,
导师今天辛苦了七十年,今天了解这个重点,能把握的,能肯定的,我告诉你还是少数人,所以导师这里才讲,要达到大家都能了解的话,有待于《中观》者的不断努力呀!今天学《中观》的人,不只是自己个人受用,个人解脱,想到普遍的大众,普遍的众生,大家都还在辛苦中,解脱是很难的。不要只为自己,如果为这么多的众生还没有办法抉择到正见的人,学《中观》的人那,更有责任那,要不断的努力,这个是导师用心的地方。这个是在民国三十八年,导师在厦门南普陀寺大觉讲社校对完毕。
三十八年,离现在五十多年了,今年是九十二年,导师在五十多年前,就在宣扬《中观》的思想,他一生开始学法,前面有讲过了,《中论》他就看,看不懂,但是非常有兴趣,后来经过这么多久的历练,他慢慢的就更肯定《中观》的正确性,他一生就是在《中观》见的引导之下,他一生没有变过,他肯定《中观》的正确性,他虽然是太虚大师的弟子,太虚大师是站在中国禅宗的立场,但是,导师也不会因为这样改变他的立场,他对法的抉择是非常深刻而肯定的,他一生没有变过,我们很多人研究佛法,开始都是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我们接受到什么?就以为这个是,但是一生呢,自己在修学的过程,漫漫会发觉,我们有没有解脱,我们有没有受用,我们有没有真正安心,慢慢会反省,会有更多方面的抉择,我们难免会漫漫的改变我们的思想,包括我们接受的法门,这个是很正常的,包括我自己,前二十年,我都在传统的观念中,但是,到后面研究到导师的理论,《中观》的思想,我决然的放弃前面所作所为,为什么?他能带给我们生命中真正的受用性,所以我常常问各位,你们今天不管过去学什么法,我们不能骗自己,你贪瞋痴止息了没有,烦恼止息了没有,心安了没有,没有的话,不要以为自己学的就是对,不是因为我师父讲的就是对,不是因为我今天学哪一个大师的法就是对,一定要在我们生命中产生到正确地受用,佛法只有一个受用,贪瞋痴烦恼的止息永灭,这个才叫真正的受用跟解脱。我们只要对自己负责,真心的对自己的人,不会骗自己,我常常告诉我们这些学员,夜深人静,扪心自问,我今天学的法我用了多少心血,受用了没有,不要骗自己,生活中时时可以自我反省,自我检验,学了佛学了这个法,有没有提升自己,人格有没有转化,习性有没有消灭,慢慢的去考验自己,自己很清楚的,如果你是一个真正为自己负责的人,你就知道了,我们学法,如果过去学的不受用,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去探讨为什么?这个为什么一定要起疑,
我们传统的观念不是,叫你不能疑,你要信,你信我就得救,跟上帝是一样的,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自己有没有受用自己知道,时时刻刻检验自己,反省自己,没有受用不要耽误,不要被自己耽误自己,要去探讨为什么我今天不受用,如果学的法是对的,为什么我会不受用,所以我还要提醒各位,佛陀的时代为什么那么多人,每一个人学每一个人解脱受用,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行,我还是会提这个问题,我们要反省,我们现在学的法,跟佛陀时代学的法法义一样不一样?为什么那个时候很容易受用现在为什么不行?所以各位呀,佛陀说法的时候,他也告诉我们我说的法,你不要马上相信,你要先去怎么样,试验看看,实践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效,有效你才相信,佛陀是这么样的民主,睿智,我们现在说的法不是,你要信,你不能怀疑,你怀疑你就没有办法受用,所以,我们现在的人,只能糊里糊涂的信,没有办法抉择,这一点我们大家要用心,导师一直强调的《中观》见的重要,真的吗?所以我们把它研究了以后,能不能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作用我们也要尝试,不是他讲的对我们就认为对,是要实践明白真的受用,你才认为他对,这样才是有智慧的,包括跟我学的很多这些学员,我也是告诉他这样,我讲的不一定对,如果你尝试以后真的能在你生命中产生作用,那才是对,我以前在几年前,我讲话很直的,我告诉这些学员,如果你们学了这个法,三个月,半年对你一点帮助都没有,不用来,你们去找你们相应的法,我是这样说的,所以,今天也是一样,导师讲的这些话,我为什么今天要在这里讲,我可以先告诉你们,这些很多讲的内容,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讲,因为我有很多体验,认为他是对的,我今天才在这里讲,不然我不会放弃我过去二十多年辛苦所学的把它放下,这句话只是要让你们明白,这个法的重…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