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自敘▪P2

  ..續本文上一頁空的,但是圓成識是不能空的,是假必依實。那麼如來藏呢?真心是不空的。如來藏是不空的。佛性是不空的。如果一切都空,那是不了義的。那問題就來了,每一個認爲自己是了義,其它不了義,那到底誰了義。爲什麼這樣子?中國的祖師判教也是這樣子。阿含經是什麼,小乘不了義。般若經包括中論的這些思想,判爲什麼,通教。通教是什麼?通前通後,中間的地帶。唯識呢?變成別教。有別于前面的。它是大乘的不共法。是有別于法源的,它另外有法源。那麼到密教呢,啊,又圓又頓。到禅宗就又圓又頓。中國祖師的判教,是越後面的法越圓滿。所以我們中國最後都講圓融。非常得圓融,不管什麼一件事,他都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呀,都是一樣的大圓融。但是在導師的看來啊,不是這樣子。佛陀說的法,到中觀的五百年到七百年是共法。就是說它的根本特質是一樣的。佛法的與世不同特質是什麼?無常、無我、涅槃的叁法印。你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理論都不能離開這個共法。也就是說,離開了這個共法,那跟佛法就沒有什麼相關了。那麼可能跟外道,跟所有其它的宗教,那就會混爲一談。所以我們大乘佛法到後面的不共法的部分呐,我們認爲是最圓滿,最超越的,但是在導師看來呢,剛好相反,後面這些反而是方便說。不究竟。爲什麼方便說?時代背景不同,跟其他外道宗教的一種競爭也好,度這些外道也好,國家政治上的迎合也好,不得不有很多方便。爲了攝伏外道或者是畏無我懼衆生,所謂的方便說。但是中國的祖師不是這樣看,他認爲後面是最圓滿的,前面是不了義的。那麼導師啊,本來也是在我們傳統佛法的,但是他就有這樣的智慧、慧眼。所以他這裏就講啊:我對佛法的理解啊,發生重大變革,不再以玄談爲滿足,而從初期的聖典中,領略到佛法的精神。反而就在阿含經裏面找到了根據、根源。也就是我們講的源頭,活水源頭。所以找到法的根本,找到法的源頭,啊,對整個空的思想,尤其是空宗的思想,才有一番更深、更深的體會。那麼對空宗就更不一樣,所以他呢,加深了我對于空宗的贊仰。所以我們呐,從這幾句話就知道,導師從傳統佛法,體會了源頭,深義,回過頭來,他對于空宗思想啊,肯定。那麼這個空宗的思想當然是講中論的部分,就是對龍樹菩薩的思想肯定。所以我過去跟大家講過這個問題。導師他今天爲什麼有這麼浩瀚的思想?這麼大的智慧。能夠決擇到這些,因爲他把握到一個佛法的根本。把握到誰的精神,把握到龍樹菩薩的根本精神。而龍樹菩薩的這個根本精神最大的表現就是在中論。導師的判別裏面呐,龍樹菩薩也把握了什麼,龍樹菩薩把握住了佛法根本的阿含經裏面的精神。那麼今天我要講一句話,我們今天要學佛,要把法義抉擇清楚,我們要善巧,我們要把握什麼精神,把握導師他把握的精神。你把握住了導師把握龍樹菩薩的精神,把握住了龍樹菩薩把握到根本佛法的精神,那是一貫的。我個人就有這種感覺。如果你能把握到這一點,那麼你對整體佛法的深義呀,你就有智慧去抉擇啦。你也可以找到你安心要修的法門的正確肯定性。這個很重要哦。能把握這一點,你將來在研究這些佛法的法義呀,就很輕松,就有出路了。不會到處碰壁呀,這裏好象是,好象不是,這裏學一學覺得很好又不安心,不受用。不會有這個問題。才會有真正的出路。繼續看講義呵。

  叁十一二年,時斷時續地講說中論,由演培筆記,整理成中論講記的初稿,關于初期--阿含.毗昙---聖典的空觀,曾作廣泛的考察。民國叁十一二年他就開始講這個中論的講記呵,由演培法師來記錄。那麼這個時候啊,對初期的阿含經跟部派的阿毗昙,這個中間關于空觀的部分呐,他就作很深的研究了。我就講性空學探源裏面,是不是,四大部分,阿含之空,再來就是阿毗昙之空,再來就是研究般若的空,再來就是研究中論的空,導師啊,在研究一個學問呐,是非常的有系統的。

   叁十叁年秋,爲妙欽`續明等說,由妙欽記出。這可以名爲《性空學探源》。與我另一作品《唯識學探源》同一性質。經過這樣一番考察,對于性空的理解,增明不少,確信性空爲佛法的根本教義。

   這幾句話大家就會看出來呀,經過導師這一番從阿含的空義研究阿毗昙的空義,研究般若的空義到中論的空義要一貫下來呀,他就了解了,肯定了,佛法的根本教義是什麼,就是性空思想。所以一個人的思想啊,他這樣能夠肯定下來,是經過這樣明確的抉擇,這樣深入的研究,這不是泛泛的,這個時候民國幾年?叁十二叁年,導師民國叁十二叁年才叁十多歲。他的思想啊,已經肯定下來了,他一生呢,到他今年九十八歲,他的思想沒有再轉變,真的是不容易;民國叁十五年春曾以《性空導論》爲題。

  第二,中觀學值得稱述的精義莫過于“大小共貫”,真俗無礙。龍樹論以爲,有情的生死,以無明爲根源,自性見爲戲論的根本。

   我們過去上過課的人呐,至少有一些基本概念,中觀,中論,就是我們講的中道。中道是什麼,就是離兩邊名中道。哪兩邊?有,無。大,小。來,去。是不是。生,滅。一,異,這個兩邊呐。那麼好,中觀論的精神,導師就把它點出來。大小共貫。什麼叫大小共貫?我們現在大乘佛法,中國發展的是大乘佛法。我們批評南傳的爲小乘。那麼大乘的立場認爲小乘是不了義、不究竟的意思,我們大乘才究竟。但是小乘的國家,他說大乘非佛說,你們講那個根本不是佛陀講的。根本不承認你們是大乘。那好了,這個大乘跟小乘就變成相對了。小乘不承認大乘。大乘看不起小乘。這個問題就大了,但是如果你今天研究中論,中觀學,明白了大乘的空義呀,他的源遠流長是從哪裏來。是從根本的阿含經來的。他的根本法義是一致的。那這樣子的話,你會認爲小乘的不對嗎?那麼小乘他否定大乘。他不知道大乘空義的源流從哪裏來。還是從根本佛法來的。那如果是這樣子,根本的法義還是一致的,你又爲什麼說大乘不是佛說?所以我們今天研究中論,你唯有從探源上知道大乘跟小乘的法源呐,原來是同一個,沒有不同。那這樣子的話,大乘小乘才能貫通。所以這裏就講,中觀學值得稱述的精義,重要精義在哪裏?就是大小共貫。不會兩邊再對立了。真俗無礙,什麼叫真俗無礙?一般的思想啊,俗谛是俗谛,真谛是真谛。我們這個世間呐,五濁惡世,那我們一定要怎麼樣,厭離它,厭棄它,我們要到一個非常清靜圓滿的地方,那個境界去,這個是苦迫的人間,我們要到一個非常清靜的極樂去,是不是這樣子。真跟俗是什麼,兩回事,俗是俗,真是真,真俗啊,是隔閡的,是分隔成兩個階段的。 所以叫厭此欣彼。是不是這樣子?這個此跟彼呀,把它隔開了,好象兩回事,我們這個五濁惡世,我們這個身心是汙穢的,是必須要怎麼樣,把它唾棄的,我們要進到另外一個層次去。這樣真跟俗啊,變成對立的,但是如果今天明白中論,中觀學啊,就能真俗無礙,爲什麼真俗無礙,一切的真就是俗中顯現出來,離俗沒有真。人間由于無明,由于自性見,我們産生了染著,了解真相,明白真相,你就不再染著,不再顛倒,就超越了人間的染著性,當下就清靜了,清靜是由于汙染的舍棄。真是由于俗的超越,所以真俗不是兩回事啊,叫即俗即真。如果了解中論,中觀的思想的話,真俗就不是相對的。真俗就不是互相障礙的。明白了這個,明白了中觀,中論的真正法義啊,就能夠達到真俗無礙。不必放棄人間,不必放棄我們的生活、事業、家庭,人際對待,都能夠怎麼樣,真俗無礙,達到受用解脫。這兩點是不是很重要。我們就要明白哦。我們在大小之爭裏面啊,自己走不出一條路來。真俗的差別性沒有了解以前,把它認爲是相對的,要厭離這個,要得那個。那這樣子的話,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一定要死後才有機會,因爲這個是五濁惡世嘛。這個身體是什麼,汙穢的嘛,都要放棄了,那幹脆把地球打破算了,讓他全部死掉就清靜了,是不是。所以大乘佛法啊,講的空義啊,在中論裏面就顯得非常得重要。我們才能真正的真俗無礙。不是要放棄生命。不是要放棄人間。不是要放棄一切的事業。而是在人間,就在生命,在一切的活動中去體會它,無自性而超越它。所以真俗才能無礙。那這兩個重點就非常重要。所以導師就講啊:我們有情的生死,爲什麼會有生死輪回?因爲我們無明。什麼叫無明?無明就是不清楚嘛,不了解嘛,不明白嘛,不了解真相嘛。一句話,就無知了。不了解什麼,不了解真理實相。不了解一切法的真面目。不知道宇宙的必然理則。所以在無我中起自性見。染著了什麼,我見、我愛、我慢就來了。這個就是我們一切戲論的根本,就是自性見、實有感,這個就是無明的産物。所以只要你破了自性見,就破了無明一樣。一切戲論就能夠歇下來。所以。解脫生死的叁乘聖者啊,體悟同一的法性空寂。什麼是叁乘?聲聞、緣覺、菩薩都一樣。今天要解脫,同樣在一個法性上解脫,沒有第二條路。哪一個法性?法性空寂啊,這個就是中論要讓你體會的空義,不管你今天是聲聞學者,你今天是辟支佛,你今天是大菩薩,他能解脫,能夠遠離戲論,多是因爲體會到了一切法的法性空寂。同一空性。同觀無我無我所而得悟,無我無我所在根本法義裏面,《阿含經》裏面一直在表揚的就是這個,有我就有我所嘛,沒有我哪裏來的我所?所以有我就一定有我所,我就是從自己的根身執爲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在的哪個我,因爲有這個我,就有我的叫我所,我的身體、我的財産、我的家庭、我的眷屬、我的名利就來了。如果沒有我,那有沒有我的?沒有!所以我跟我所幾乎是相連的,所以叁乘聖者同樣悟到了法性空寂的時候,就體會到了無我無我所,是從這裏而悟入的,這點是完全一樣的不會有不同。好,如果明白了,無我無我所的叁法…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自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