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大家早,请坐。大家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佛(三称)。
法师,各位菩萨大德,我们今天哪难得又有这样一个好的因缘,在悟空法师的发心之下,我们有一个新的上课的地方,悟空法师很慈悲,他山上闭关了一年多,感受到导师非常得慈悲伟大,感动之余呀,希望尽他的未来要弘扬导师的理念。我个人非常得赞叹。那么,承蒙他不弃呀,希望我能来这个地方跟大家呀,上上课。那么,我们今天上的课是导师的论著,中观今论。
那么我觉得,安排这个课程啊,对我们过去一直在上课的这些老学员来讲啊,那是非常恰当的,我们过去研究导师的这些论著啊,一定有一个基础。我们前次上的课啊,是性空学探源,阿含之空,那么导师对性空学的探讨啊,重要是在抉择正确的空义。所以导师是用有系统的方试解读来介绍我们大乘空义的一个抉择。我们都知道大小乘有争论,那么导师对空义的决择啊,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厘清整个大乘佛法对空义的了解啊,必须要很广泛的全面性的去探讨空义的一个源头。流变,过程到最后演变的不同的体系的空义啊,都一一要把它抉择出来。那,我们后面修学的人呐,才能够有一个很正确的把握。比如说,我们上次上阿含之空。大乘的空义啊,它是根据什么来讲空义,大乘的空义不能凭空而有,跟小乘不同,跟根本佛法不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导师要探源就是说,空义是根据什么来抉择来阐发的,所以导师就溯源,找到空义的根据,最根本的佛法里面,从阿含经里面去探讨空义的来源。在导师的这个性空学探源里面呐,他分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探源,从阿含经里面去了解空义的来源,根据什么。后来佛法,佛灭后演变成部派佛教,流传了四五百年,那么根本的阿含空义啊,演变到部派佛教的时候啊,又有什么样的变化。不同的部派对空义的解释哪里不同?由于在部派佛教的过程里面呐,有二十个部派。那么每一个部派对空义的决择有所不同。也因为透过部派佛教的发展,空义的解释不同,也引申了我们后来大乘佛法不同体系的建立起来还是根据这个有关系。到般若经,般若经是专门阐扬空义的,那么从根本佛法,阿含的空,到阿毗昙的空,到般若的空,到初期大乘的中观的空,导师的性空学探源的根本呐,是决择的这四个时期的空义。那我们上次上课的,就是阿含之空已经上完了。我们了解阿含经里面阐扬空义的重点在哪里?后来所有的空义都是从这里面引申出来的。如果要照次第来讲,要了解真正的空义的发展,我们应该继续研究的阿毗昙之空。再来,要研究般若的空,再来才是中观的空。但是我们今天的因缘也很好,他排的课程是中观今论。那么中观是龙树菩萨的最重要的论著,就是中论。龙树菩萨造中论的时机呀,就是在佛灭后大概五百年。大约啊。那个时候还没有唯识,那个时候,如来藏思想还不发达,那个时候只有般若经的空,阿毗昙的空。那么这个中观今论的今字是什么意思,就是以时空来讲就是现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如果是在佛灭后六七百年呐,那个时候唯识在开始在发展而已。如果那个时候来看这个空义啊,是一回事。如果佛灭后一千年,如来藏思想开始发达,从那个时候来看,中观的空啊,又是一回事。发展到一千到一千六七百年这个过程啊,不但是如来藏思想发达,密宗非常兴盛,如果站在那个时间来看这个空,又是一回事。那么我们今天,佛灭后已经两千五百年,在我们现在的时空,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个中观的空,又是另外一个角度,所以这个今论的今字啊,就是现在这个时空,往前看到中观论著来如何解释中观。这个就牵涉到什么,牵涉到我们中国的佛教,今天如果纯粹只是站在印度佛教的发展,那是站在那个时空来看。今天我们中国佛教也发展一两千年,我们站在今天中国佛教,我们现在这个时空来看,牵涉的范围比较广,所以中观今论呐是导师论著中解释阐扬中论以外呀,它还牵涉到对中国佛教不同体系宗派的一些判教,范围啊,比较宽广。所以我们今天研究中观今论,不但要了解中论本身的空义,也可以了解中论本身的空义往前追溯跟阿毗昙的关系,跟根本佛法,阿含之空的关系,不但可以了解,甚至于我们到大乘佛法的发扬啊,是以空为中心思想的,以法空为中心思想,牵涉到中国的八大宗对空义的解释。所以这一本中观今论,除了让我们更明白中论的本身的意义也牵涉到我们整个中国八大宗的思想。他的同、异。所以这一本啊,中观今论在我看来非常重要。我们大家学法,学佛,尤其是在家居士,很辛苦,不容易,尤其对法义的决择不容易。我们中国的佛教,基本上就有八大宗。那八大宗的理论是不是都一样?确实是有不同的地方。那我们要学佛,我们要根据什么,哪一宗都认为自己是究竟了义。那我们要凭什么来判断,凭什么来抉择。所以我说导师这个论著的重要就在这里。他不是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场来讲这个,来研究这个。他只是站在佛法的一个整体的思想来看。不是站在山头主义,不是站在个人的哪一个宗派的立场,他不是。他纯粹站在一个很客观的立场。把佛法从根本到过程、流变、内容思想的转化一一的都把它阐扬出来。让我们在研究法的时候啊,才能够有正确的抉择。大乘佛法主要就是一个空,偏偏各家之言对空的解释啊确实差别很大。所以我们今天研究导师的中观今经,我觉得非常重要,不但看出导师的智慧,更能帮助我们抉择空义,抉择我们修行的法门。我觉得非常重要。那么我们过去有上阿含之空的人呐,那我们这一次再来看中论的本身,从今天这个时空的角度啊,来研究它,真的是非常好,非常重要。我们大家要用心啊。因为这个中观的空义如果能抉择的很正确的话,对我们的修行啊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页自叙。好,我们看讲义。
自叙一,在师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论或空宗的,我曾在《为性空者辨》中说道:我不能属于空宗的任何学派,但对于空宗的根本大义,却有广泛的同情。
导师早期呀他研究佛法的时候呀,就是研究三论,那三论里面中间就有个中论,这个都是龙树菩萨的著作嘛。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个合起来叫三论。那么这三论都是龙树菩萨的著作。也就是我们后来分为空宗跟有宗的空宗啊。这个龙树菩萨是属于空宗。唯识是属于有宗。真常也是属于有宗。那么,很多人呐,就以为导师他是研究三论的,应该是属于空宗的。但是导师他只是要让我们明白,他不属于哪一个宗派,哪一个体系。他是站在一个根本整体佛法的立场,一个佛弟子的立场,他不是站在一派,一宗,一经,一论的立场。虽然他不是属于空宗,但是他个人呐,对于空宗的根本大义呀,是非常得认同,这个同情就是认同。也就是说,导师他的根本思想里面呐,对于空宗的空义呀,是非常认同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佛法有很多体系,很多思想类别,他认为这个空宗的法义呀,根本大义呀,他认为是最正确地。
空宗---圣龙树的论典,对我可说是有缘的。早在民国十六年呐,我开始阅读佛典的时候,第一部即是中论。所以人的因缘呐很不可思议呵。中论是很深的,一般没有基础要研究的人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导师开始研究佛法,第一步就看中论,啊,所以他跟中论的因缘很深,他这里就讲,中论的内容,我什么都不明白,。但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好使我趋向佛法,终于出了家,那这几句话很平淡就带过去了。其实这一内容是很深的。他说刚开始对中论的内容根本看不懂,虽然看不懂,却是非常地有向心力。很吸引他的,他很有兴趣。也因为对中论的研究啊,让他产生了信心,对佛法的兴趣。后来出家了,还是跟这个有关系。这样淡淡带过去,其实这个中论对导师影响有多深,你们就知道。出家后,曾一度留意唯识,但不久即回归空宗---嘉祥的三论宗。他有一段时间开始研究唯识了,唯识研究以后,最后还是觉得,空宗的法义啊,是他同情的。
抗战开始,我西游四川,接触到西藏传的空宗。我们中国在抗战的时候,导师有到四川去。在那边有一个汉藏学院,那是太虚大师设的,他在那边就是碰到那个法尊法师啊,法尊法师是学密的,对密宗很有研究,翻译了不少密宗的经典。那刚好他们俩个就在一起。这个时候他常常跟法尊法师探讨这个空义。这个空宗的法义,中论的部分,所以他对这一部分就有更深的体会。所以他就讲哦。
那时,我对于佛法的理解,发生重大变革,不再以玄谈为满足,而从初期圣典中领略到佛法的精神。这几句话,也是平淡得带过去,但是内涵是非常深刻的。一个人的思想,会发生很重大的转变呐,一定有很深刻的影响。这里他还讲到,他对西藏传来的空宗的这些论著有相当的体会以后啊,他就不满足于一般的玄谈呐。理论讲的很通很圆呐,非常高超,但事实上,是不落实际的,最重要一句话是说,从初期圣典中,领略到佛法的精神,什么是初期的圣典?就是阿含经。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佛法,是讲圆融的。非常玄,非常妙,又圆又顿。问题是基础的东西呀,不踏实。但是导师他从初期圣典阿含经中啊,体会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是在这里。不是只有最玄虚的东西,那个脚不踏地的东西,而真正最重要最根本的佛法精神就是在阿含经里面。
由于这一番思想的改变,对于空宗也得到一番新的体认。加深了我对于空宗的赞仰。今天这几句话,大家要思维清楚的地方是什么?今天要了解大乘的空义,这个大乘的空义要建立在什么地方你才能真正的明白?要建立在根本的佛法上。这个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大乘佛法谈空啊,中观呐,是一个系列。唯识是一个系列。真常又是一个系列。中观的空义啊,是毕竟空,但是唯识认为毕竟空是不了义。他认为这样会断灭。他要来一个不空。什么不空,缘成识不空。偏计执依他起确实是…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