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P3

  ..续本文上一页印跟空的一实相印,同样的悟到法性空寂。明白了,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三解脱门同缘实相。这一点就要大家注意,一实相印就是在讲法性空寂;无我无我所就是三法印,三法印跟一实相印是不是一样?一样!那这样的话三乘圣者共证一法性而悟到的都是一样的,三解脱门同缘实相。什么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这个就是从三法印达到的三解脱门。那么这个三解脱门看起来是不同,一个谈无常,一个谈无我,一个体会的是涅槃寂静,其实看起来三个角度不同,其实体证的都一样,体证到什么?一切法的实相即是法性空寂,如果明白这一点。这样的三乘共空,从三乘的角度来讲都体证同一空性,对于从来的大小相争,可得一合理的论断。如果明白大小乘原来都一样,三乘圣者不管是声闻缘觉菩萨都同样体证到这个空义,都一样的体证到一样的空性,那么三法印即一实相印,好,那这样大小还要不要争,就不需要争了,大小就能共贯,今天对空义不了解大小就有隔阂,所以这个能达到大小共贯就是同悟这一个实相,这个很重要,所以导师在抉择法义告诉我们真的非常清晰的,大小乘为什么要争论,不了解大小共贯的地方,不了解三乘同缘一实相,没有了解这一点而已,了解了你没有争论。声闻三藏与摩诃衍—大乘,一向被争论着。一分声闻学者以阿含等三藏为佛说,斥大乘为非佛说,现在流行与锡兰、暹罗、缅甸的佛教,还是如此。

  我们有亲近南传的人都知道,在南传这些佛教的国家,他们真的认为大乘不是佛说的法,根本就不承认大乘的这些法义,到现在确实还是如此。

   另外一边就是;一分大乘学者,自以为不共二乘,斥声闻为小乘,指阿含为小乘经以为大乘别有法缘。

   大乘的学者自认为大乘有不共法,什么叫不共?就是不同,跟根本的佛法小乘的思想有不同的地方,认为小乘还不究竟、不了义。所以《阿含经》是小乘经典,而认为大乘的不共法是另外有法缘,意思是说跟小乘佛法的法缘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要注意:从这一点上不要落入这样的思想,以为大乘别有法缘,这是不正确的。所以,当你们听说大乘有不共法,这个不共的意思就是不一样,不跟小乘一样的意思,不共就是有特别的地方。导师的判教认为这个不共反而是不了义,法缘怎么可以不一样呢?佛法的真理法则有两个吗?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要告诉大家:《性空学探源》为什么要从《阿含经》,到阿毗昙,到般若的空,到中观的空?了解它的一贯性主要思想是一致的。导师要我们明白、要注意的是“共”的部分,后期的不共的部分,反而是不了义的方便说,这点大家要注意!后期自以为圆融者,他认为大乘的不共是别教,或者是钝教,或者是圆教,那才是最圆满的。这个观念刚好相反,这个问题大家如果有深入法的去探讨,这个地方一定会有问题,你们一定会发觉问题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导师就指出来:如唯识学者到性空,《般若经》的性空,到中观的性空还是共,到唯识就不共了,注意听,所以这里就讲:如唯识学者,在“爱非爱缘起”外,别立大乘不共的“自性缘起”。

   不共法就出来了,这个后面因为内涵会解释,我们暂时不解释内涵,先知道这个主题就好。以为菩萨所怔的法性空是声闻所不能怔的,所以这一份的大乘学者就认为怎么样?小乘但证我空,没有证法空,只有大乘才能真正的证入法空。这一点认为是超越小乘学者的,这个是唯识的思想,在中国的台、贤、禅、净,在大乘法中还自以为胜他一层,何况乎小乘,台是天台,贤是贤首,天台跟贤首都有判教,中国最兴盛就是禅宗跟净土。所以他举出台、贤、禅、净,不管是哪一派哪一宗都认为自己是超越其它的,比别的法还高一层,何况是小乘法。同样,大乘法还自以为比较高、比较圆融,何况对小乘法,是不是会更贬!认为是不了义的,所以导师把这个现象举出来。这样,对大小的同源异流由于宗派的偏见再也不能正确的把握。

   我们不管是大乘、小乘同源,其实法源只有一个。但是,由于过程、流变就产生了分歧,叫异流;思想有不同的阐扬解释就变成异流。好,每一个人站在自己中,自己总是高的、超越的、比别人高一等的,别人当然比不上,这个叫做宗派偏见!有了这个宗派的偏见,就不能正确的把握住这个法的根本。今依龙树论来说:三藏确实都说无我,但无我与空,并非性质有什么不同。

   我们在三藏经典中,尤其是初期的这些根本法,确实在谈的都是在谈无常、无我,重点都在谈无我。那么大乘都在谈空,空跟无我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如果你把它看成不一样那就有差别。所以导师在解释:本质上无常、无我在否定我跟我所,破自性,实有自性。那么大乘的空也告诉你:一切法缘起如幻非实,也是在谈无常、无我,一样。所以本质上谈无我的根本特质是一样的,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导师就解释:大乘从空门入,多说不生不灭,

  三解脱门也是一样,空解脱门,无相,无愿。虽然有三解脱门,只是入处的方便不同。大乘是从空门入不生不灭,在三法印里面就是涅槃寂静部分;三法印是无常,体会无我才契入涅槃;那么大乘的空门是直接契入不生不灭,就是直接契入涅槃!是一样的。以小乘来看:一切法讲我们的身心五蕴无常变化,是生灭不停的,由于生灭不停,所以没有一个永恒的,没有一个不变的我,从生灭的现象来谈无我;大乘是从空门入,直接体悟不生不灭也是在谈无我。所以一个是从生生灭灭的现象下手;一个是直接契入法性的不生不灭。这里导师就讲:但生灭与不生灭其实是一,

   这个很重要!在根本佛法的时期,是从万法回归到身心来,从身心的当下生灭的现象,去了解它的无常、无我、非实证入寂灭。大乘是从空门入,直接看到一切法的如梦幻泡影、非实,契入不生不灭故无生。生的不实在,生的不可得,生的非实直接契入无生,所以这个就是不生不灭的部分。那么这个小乘的讲生灭,跟大乘讲不生不灭是不是同样的一个特质?“缘起性空”的佛法真义,启示了佛教思想的发展的实相,缘起性空这个是根本法,我们佛教的一切思想发展,真相就在这个地方。

   释尊本是多说无常无我的,但依于缘起的无常无我,既体见缘起空寂的。所以缘起甚深,而缘起的寂灭性更甚深,这所以缘起被称为“空相应缘起”,被赞为“法性法住法界,”不管是从《阿含经》的根本理念谈甚深缘起,万法生灭流变是缘起生灭的一边,我们已经很难了解了。透过缘起法义的了解,可以了解因果之间有它的必然理则,这个就是缘生的部分,已经很难了解了,所以认为是甚深的。那缘起的另一个面呢?生起的当下就已经注定必归于灭!所以,缘起的还灭这一边比缘起生的这一边更甚深、更难了解!缘起有个重点就是空相应缘起,要讲缘起一定要跟空相应,就在讲空嘛!什么是“法性法住法界”?就是缘起的这个法,本来就这样。在这个法界里本来就是在这样子,法尔如是的意思。那么这个缘起法是不是谁发明的?不是!是本来法界就这样子。不管是有佛出世没有佛出世,缘起法的法则都是本来如此的,本来就安住在法界,就这样子的。所以缘起法不是谁发明的,是佛陀创觉的!什么叫创觉?就是第一个发现的!宇宙中一切法,缘起缘灭的这个理则叫缘起法,有佛没有佛都是这样子。佛陀悟到了这样一个必然的理则,体证到宇宙的真理,才能够解脱、超越、不执着。所以,这个缘起法是法性法住法界的,本来如此的意思,有佛出世无佛出世都是这样子。

   那么大家就要注意了:这个缘起法是什么?就是一个理则!这样的一个理则就是宇宙的真理,体悟宇宙真理的人你就解脱了,就叫觉者。不明白这个宇宙的真理叫无明,了解了宇宙真理就知道它本空,不会执着于实有自性见。这样的缘起法如果能明白,跟佛陀一样的有所体证,我们跟佛一样能解脱。那么大家就要注意了:如果缘起法是宇宙中本来的真理法则,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它必然是如此的,这样的真理法则是不是哪一个人的、哪一个宗派的个人专利?不是!它是法性法住法界,法尔如是的。只是众生无明没有办法了解,看不到体会不到,所以我们叫无明。今天透过佛陀的觉证,他用什么方法来体会告诉我们,我们也照他的方法去观察,从身心、从万法去观察,一样的可以发觉这个真相。所以,真理法则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产物,注意听!是法尔如是的,普遍存在的,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定都是这样的,这个才叫真理。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这样的缘起真理法则是不是只要有明白的人告诉你,你也依据他的方法去体证,是不是一样体证得到?不然的话这个真理你还学什么!佛陀的慈悲就是在这里,他发现了真理他解脱了,他不再落入生死烦恼痛苦之中了,他超越了,所以他才告诉我们:他怎么样悟到,用什么方法去体会到,他只是在告诉我们这个!所以我们也照着他体悟的方法去实践、去证明,一样的可以得到。那这样的真理法则是不是无私的?是不是普遍存在的?是不是必然如此的?这样我们就知道:今天因为无明、不了解真相才要学法嘛,学什么法?佛陀悟的法,佛陀用的方法!我们也照他的方法一样可以体会得到这个真理法则,可以解脱,不然我们哪里有机会!如果某一个法是个人修来的,个人特别创造的:我有,天下都没有。那你就要求他了,就传你一个其它的就不传,请问:真正的法会只有传一个嘛?宇宙的真理法则,它必然如此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一个善知识是真正明白的人,他指导你,你一样可以看得到,一样证明得到,不然学这个法要学什么!我们以前在读书学物理,学化学,学自然,我们是不是要试验?好,H2O等于水,如果真的把那个分…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