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自敘▪P3

  ..續本文上一頁印跟空的一實相印,同樣的悟到法性空寂。明白了,叁法印即是一實相印,叁解脫門同緣實相。這一點就要大家注意,一實相印就是在講法性空寂;無我無我所就是叁法印,叁法印跟一實相印是不是一樣?一樣!那這樣的話叁乘聖者共證一法性而悟到的都是一樣的,叁解脫門同緣實相。什麼叁解脫門?空、無相、無願!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這個就是從叁法印達到的叁解脫門。那麼這個叁解脫門看起來是不同,一個談無常,一個談無我,一個體會的是涅槃寂靜,其實看起來叁個角度不同,其實體證的都一樣,體證到什麼?一切法的實相即是法性空寂,如果明白這一點。這樣的叁乘共空,從叁乘的角度來講都體證同一空性,對于從來的大小相爭,可得一合理的論斷。如果明白大小乘原來都一樣,叁乘聖者不管是聲聞緣覺菩薩都同樣體證到這個空義,都一樣的體證到一樣的空性,那麼叁法印即一實相印,好,那這樣大小還要不要爭,就不需要爭了,大小就能共貫,今天對空義不了解大小就有隔閡,所以這個能達到大小共貫就是同悟這一個實相,這個很重要,所以導師在抉擇法義告訴我們真的非常清晰的,大小乘爲什麼要爭論,不了解大小共貫的地方,不了解叁乘同緣一實相,沒有了解這一點而已,了解了你沒有爭論。聲聞叁藏與摩诃衍—大乘,一向被爭論著。一分聲聞學者以阿含等叁藏爲佛說,斥大乘爲非佛說,現在流行與錫蘭、暹羅、緬甸的佛教,還是如此。

  我們有親近南傳的人都知道,在南傳這些佛教的國家,他們真的認爲大乘不是佛說的法,根本就不承認大乘的這些法義,到現在確實還是如此。

   另外一邊就是;一分大乘學者,自以爲不共二乘,斥聲聞爲小乘,指阿含爲小乘經以爲大乘別有法緣。

   大乘的學者自認爲大乘有不共法,什麼叫不共?就是不同,跟根本的佛法小乘的思想有不同的地方,認爲小乘還不究竟、不了義。所以《阿含經》是小乘經典,而認爲大乘的不共法是另外有法緣,意思是說跟小乘佛法的法緣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要注意:從這一點上不要落入這樣的思想,以爲大乘別有法緣,這是不正確的。所以,當你們聽說大乘有不共法,這個不共的意思就是不一樣,不跟小乘一樣的意思,不共就是有特別的地方。導師的判教認爲這個不共反而是不了義,法緣怎麼可以不一樣呢?佛法的真理法則有兩個嗎?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要告訴大家:《性空學探源》爲什麼要從《阿含經》,到阿毗昙,到般若的空,到中觀的空?了解它的一貫性主要思想是一致的。導師要我們明白、要注意的是“共”的部分,後期的不共的部分,反而是不了義的方便說,這點大家要注意!後期自以爲圓融者,他認爲大乘的不共是別教,或者是鈍教,或者是圓教,那才是最圓滿的。這個觀念剛好相反,這個問題大家如果有深入法的去探討,這個地方一定會有問題,你們一定會發覺問題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導師就指出來:如唯識學者到性空,《般若經》的性空,到中觀的性空還是共,到唯識就不共了,注意聽,所以這裏就講:如唯識學者,在“愛非愛緣起”外,別立大乘不共的“自性緣起”。

   不共法就出來了,這個後面因爲內涵會解釋,我們暫時不解釋內涵,先知道這個主題就好。以爲菩薩所怔的法性空是聲聞所不能怔的,所以這一份的大乘學者就認爲怎麼樣?小乘但證我空,沒有證法空,只有大乘才能真正的證入法空。這一點認爲是超越小乘學者的,這個是唯識的思想,在中國的臺、賢、禅、淨,在大乘法中還自以爲勝他一層,何況乎小乘,臺是天臺,賢是賢首,天臺跟賢首都有判教,中國最興盛就是禅宗跟淨土。所以他舉出臺、賢、禅、淨,不管是哪一派哪一宗都認爲自己是超越其它的,比別的法還高一層,何況是小乘法。同樣,大乘法還自以爲比較高、比較圓融,何況對小乘法,是不是會更貶!認爲是不了義的,所以導師把這個現象舉出來。這樣,對大小的同源異流由于宗派的偏見再也不能正確的把握。

   我們不管是大乘、小乘同源,其實法源只有一個。但是,由于過程、流變就産生了分歧,叫異流;思想有不同的闡揚解釋就變成異流。好,每一個人站在自己中,自己總是高的、超越的、比別人高一等的,別人當然比不上,這個叫做宗派偏見!有了這個宗派的偏見,就不能正確的把握住這個法的根本。今依龍樹論來說:叁藏確實都說無我,但無我與空,並非性質有什麼不同。

   我們在叁藏經典中,尤其是初期的這些根本法,確實在談的都是在談無常、無我,重點都在談無我。那麼大乘都在談空,空跟無我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一樣。但是,如果你把它看成不一樣那就有差別。所以導師在解釋:本質上無常、無我在否定我跟我所,破自性,實有自性。那麼大乘的空也告訴你:一切法緣起如幻非實,也是在談無常、無我,一樣。所以本質上談無我的根本特質是一樣的,性質上沒有什麼不同,導師就解釋:大乘從空門入,多說不生不滅,

  叁解脫門也是一樣,空解脫門,無相,無願。雖然有叁解脫門,只是入處的方便不同。大乘是從空門入不生不滅,在叁法印裏面就是涅槃寂靜部分;叁法印是無常,體會無我才契入涅槃;那麼大乘的空門是直接契入不生不滅,就是直接契入涅槃!是一樣的。以小乘來看:一切法講我們的身心五蘊無常變化,是生滅不停的,由于生滅不停,所以沒有一個永恒的,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從生滅的現象來談無我;大乘是從空門入,直接體悟不生不滅也是在談無我。所以一個是從生生滅滅的現象下手;一個是直接契入法性的不生不滅。這裏導師就講:但生滅與不生滅其實是一,

   這個很重要!在根本佛法的時期,是從萬法回歸到身心來,從身心的當下生滅的現象,去了解它的無常、無我、非實證入寂滅。大乘是從空門入,直接看到一切法的如夢幻泡影、非實,契入不生不滅故無生。生的不實在,生的不可得,生的非實直接契入無生,所以這個就是不生不滅的部分。那麼這個小乘的講生滅,跟大乘講不生不滅是不是同樣的一個特質?“緣起性空”的佛法真義,啓示了佛教思想的發展的實相,緣起性空這個是根本法,我們佛教的一切思想發展,真相就在這個地方。

   釋尊本是多說無常無我的,但依于緣起的無常無我,既體見緣起空寂的。所以緣起甚深,而緣起的寂滅性更甚深,這所以緣起被稱爲“空相應緣起”,被贊爲“法性法住法界,”不管是從《阿含經》的根本理念談甚深緣起,萬法生滅流變是緣起生滅的一邊,我們已經很難了解了。透過緣起法義的了解,可以了解因果之間有它的必然理則,這個就是緣生的部分,已經很難了解了,所以認爲是甚深的。那緣起的另一個面呢?生起的當下就已經注定必歸于滅!所以,緣起的還滅這一邊比緣起生的這一邊更甚深、更難了解!緣起有個重點就是空相應緣起,要講緣起一定要跟空相應,就在講空嘛!什麼是“法性法住法界”?就是緣起的這個法,本來就這樣。在這個法界裏本來就是在這樣子,法爾如是的意思。那麼這個緣起法是不是誰發明的?不是!是本來法界就這樣子。不管是有佛出世沒有佛出世,緣起法的法則都是本來如此的,本來就安住在法界,就這樣子的。所以緣起法不是誰發明的,是佛陀創覺的!什麼叫創覺?就是第一個發現的!宇宙中一切法,緣起緣滅的這個理則叫緣起法,有佛沒有佛都是這樣子。佛陀悟到了這樣一個必然的理則,體證到宇宙的真理,才能夠解脫、超越、不執著。所以,這個緣起法是法性法住法界的,本來如此的意思,有佛出世無佛出世都是這樣子。

   那麼大家就要注意了:這個緣起法是什麼?就是一個理則!這樣的一個理則就是宇宙的真理,體悟宇宙真理的人你就解脫了,就叫覺者。不明白這個宇宙的真理叫無明,了解了宇宙真理就知道它本空,不會執著于實有自性見。這樣的緣起法如果能明白,跟佛陀一樣的有所體證,我們跟佛一樣能解脫。那麼大家就要注意了:如果緣起法是宇宙中本來的真理法則,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它必然是如此的,這樣的真理法則是不是哪一個人的、哪一個宗派的個人專利?不是!它是法性法住法界,法爾如是的。只是衆生無明沒有辦法了解,看不到體會不到,所以我們叫無明。今天透過佛陀的覺證,他用什麼方法來體會告訴我們,我們也照他的方法去觀察,從身心、從萬法去觀察,一樣的可以發覺這個真相。所以,真理法則不是哪一個人的專利産物,注意聽!是法爾如是的,普遍存在的,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定都是這樣的,這個才叫真理。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這樣的緣起真理法則是不是只要有明白的人告訴你,你也依據他的方法去體證,是不是一樣體證得到?不然的話這個真理你還學什麼!佛陀的慈悲就是在這裏,他發現了真理他解脫了,他不再落入生死煩惱痛苦之中了,他超越了,所以他才告訴我們:他怎麼樣悟到,用什麼方法去體會到,他只是在告訴我們這個!所以我們也照著他體悟的方法去實踐、去證明,一樣的可以得到。那這樣的真理法則是不是無私的?是不是普遍存在的?是不是必然如此的?這樣我們就知道:今天因爲無明、不了解真相才要學法嘛,學什麼法?佛陀悟的法,佛陀用的方法!我們也照他的方法一樣可以體會得到這個真理法則,可以解脫,不然我們哪裏有機會!如果某一個法是個人修來的,個人特別創造的:我有,天下都沒有。那你就要求他了,就傳你一個其它的就不傳,請問:真正的法會只有傳一個嘛?宇宙的真理法則,它必然如此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一個善知識是真正明白的人,他指導你,你一樣可以看得到,一樣證明得到,不然學這個法要學什麼!我們以前在讀書學物理,學化學,學自然,我們是不是要試驗?好,H2O等于水,如果真的把那個分…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自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