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自敘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大家早,請坐。大家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佛(叁稱)。

  法師,各位菩薩大德,我們今天哪難得又有這樣一個好的因緣,在悟空法師的發心之下,我們有一個新的上課的地方,悟空法師很慈悲,他山上閉關了一年多,感受到導師非常得慈悲偉大,感動之余呀,希望盡他的未來要弘揚導師的理念。我個人非常得贊歎。那麼,承蒙他不棄呀,希望我能來這個地方跟大家呀,上上課。那麼,我們今天上的課是導師的論著,中觀今論。

  那麼我覺得,安排這個課程啊,對我們過去一直在上課的這些老學員來講啊,那是非常恰當的,我們過去研究導師的這些論著啊,一定有一個基礎。我們前次上的課啊,是性空學探源,阿含之空,那麼導師對性空學的探討啊,重要是在抉擇正確的空義。所以導師是用有系統的方試解讀來介紹我們大乘空義的一個抉擇。我們都知道大小乘有爭論,那麼導師對空義的決擇啊,就顯得非常重要。要厘清整個大乘佛法對空義的了解啊,必須要很廣泛的全面性的去探討空義的一個源頭。流變,過程到最後演變的不同的體系的空義啊,都一一要把它抉擇出來。那,我們後面修學的人呐,才能夠有一個很正確的把握。比如說,我們上次上阿含之空。大乘的空義啊,它是根據什麼來講空義,大乘的空義不能憑空而有,跟小乘不同,跟根本佛法不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導師要探源就是說,空義是根據什麼來抉擇來闡發的,所以導師就溯源,找到空義的根據,最根本的佛法裏面,從阿含經裏面去探討空義的來源。在導師的這個性空學探源裏面呐,他分了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探源,從阿含經裏面去了解空義的來源,根據什麼。後來佛法,佛滅後演變成部派佛教,流傳了四五百年,那麼根本的阿含空義啊,演變到部派佛教的時候啊,又有什麼樣的變化。不同的部派對空義的解釋哪裏不同?由于在部派佛教的過程裏面呐,有二十個部派。那麼每一個部派對空義的決擇有所不同。也因爲透過部派佛教的發展,空義的解釋不同,也引申了我們後來大乘佛法不同體系的建立起來還是根據這個有關系。到般若經,般若經是專門闡揚空義的,那麼從根本佛法,阿含的空,到阿毗昙的空,到般若的空,到初期大乘的中觀的空,導師的性空學探源的根本呐,是決擇的這四個時期的空義。那我們上次上課的,就是阿含之空已經上完了。我們了解阿含經裏面闡揚空義的重點在哪裏?後來所有的空義都是從這裏面引申出來的。如果要照次第來講,要了解真正的空義的發展,我們應該繼續研究的阿毗昙之空。再來,要研究般若的空,再來才是中觀的空。但是我們今天的因緣也很好,他排的課程是中觀今論。那麼中觀是龍樹菩薩的最重要的論著,就是中論。龍樹菩薩造中論的時機呀,就是在佛滅後大概五百年。大約啊。那個時候還沒有唯識,那個時候,如來藏思想還不發達,那個時候只有般若經的空,阿毗昙的空。那麼這個中觀今論的今字是什麼意思,就是以時空來講就是現在。兩千年後的今天,如果是在佛滅後六七百年呐,那個時候唯識在開始在發展而已。如果那個時候來看這個空義啊,是一回事。如果佛滅後一千年,如來藏思想開始發達,從那個時候來看,中觀的空啊,又是一回事。發展到一千到一千六七百年這個過程啊,不但是如來藏思想發達,密宗非常興盛,如果站在那個時間來看這個空,又是一回事。那麼我們今天,佛滅後已經兩千五百年,在我們現在的時空,現在的角度,來看這個中觀的空,又是另外一個角度,所以這個今論的今字啊,就是現在這個時空,往前看到中觀論著來如何解釋中觀。這個就牽涉到什麼,牽涉到我們中國的佛教,今天如果純粹只是站在印度佛教的發展,那是站在那個時空來看。今天我們中國佛教也發展一兩千年,我們站在今天中國佛教,我們現在這個時空來看,牽涉的範圍比較廣,所以中觀今論呐是導師論著中解釋闡揚中論以外呀,它還牽涉到對中國佛教不同體系宗派的一些判教,範圍啊,比較寬廣。所以我們今天研究中觀今論,不但要了解中論本身的空義,也可以了解中論本身的空義往前追溯跟阿毗昙的關系,跟根本佛法,阿含之空的關系,不但可以了解,甚至于我們到大乘佛法的發揚啊,是以空爲中心思想的,以法空爲中心思想,牽涉到中國的八大宗對空義的解釋。所以這一本中觀今論,除了讓我們更明白中論的本身的意義也牽涉到我們整個中國八大宗的思想。他的同、異。所以這一本啊,中觀今論在我看來非常重要。我們大家學法,學佛,尤其是在家居士,很辛苦,不容易,尤其對法義的決擇不容易。我們中國的佛教,基本上就有八大宗。那八大宗的理論是不是都一樣?確實是有不同的地方。那我們要學佛,我們要根據什麼,哪一宗都認爲自己是究竟了義。那我們要憑什麼來判斷,憑什麼來抉擇。所以我說導師這個論著的重要就在這裏。他不是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場來講這個,來研究這個。他只是站在佛法的一個整體的思想來看。不是站在山頭主義,不是站在個人的哪一個宗派的立場,他不是。他純粹站在一個很客觀的立場。把佛法從根本到過程、流變、內容思想的轉化一一的都把它闡揚出來。讓我們在研究法的時候啊,才能夠有正確的抉擇。大乘佛法主要就是一個空,偏偏各家之言對空的解釋啊確實差別很大。所以我們今天研究導師的中觀今經,我覺得非常重要,不但看出導師的智慧,更能幫助我們抉擇空義,抉擇我們修行的法門。我覺得非常重要。那麼我們過去有上阿含之空的人呐,那我們這一次再來看中論的本身,從今天這個時空的角度啊,來研究它,真的是非常好,非常重要。我們大家要用心啊。因爲這個中觀的空義如果能抉擇的很正確的話,對我們的修行啊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頁自敘。好,我們看講義。

  自敘一,在師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叁論或空宗的,我曾在《爲性空者辨》中說道:我不能屬于空宗的任何學派,但對于空宗的根本大義,卻有廣泛的同情。

   導師早期呀他研究佛法的時候呀,就是研究叁論,那叁論裏面中間就有個中論,這個都是龍樹菩薩的著作嘛。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這個合起來叫叁論。那麼這叁論都是龍樹菩薩的著作。也就是我們後來分爲空宗跟有宗的空宗啊。這個龍樹菩薩是屬于空宗。唯識是屬于有宗。真常也是屬于有宗。那麼,很多人呐,就以爲導師他是研究叁論的,應該是屬于空宗的。但是導師他只是要讓我們明白,他不屬于哪一個宗派,哪一個體系。他是站在一個根本整體佛法的立場,一個佛弟子的立場,他不是站在一派,一宗,一經,一論的立場。雖然他不是屬于空宗,但是他個人呐,對于空宗的根本大義呀,是非常得認同,這個同情就是認同。也就是說,導師他的根本思想裏面呐,對于空宗的空義呀,是非常認同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佛法有很多體系,很多思想類別,他認爲這個空宗的法義呀,根本大義呀,他認爲是最正確地。

   空宗---聖龍樹的論典,對我可說是有緣的。早在民國十六年呐,我開始閱讀佛典的時候,第一部即是中論。所以人的因緣呐很不可思議呵。中論是很深的,一般沒有基礎要研究的人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導師開始研究佛法,第一步就看中論,啊,所以他跟中論的因緣很深,他這裏就講,中論的內容,我什麼都不明白,。但一種莫名其妙的愛好使我趨向佛法,終于出了家,那這幾句話很平淡就帶過去了。其實這一內容是很深的。他說剛開始對中論的內容根本看不懂,雖然看不懂,卻是非常地有向心力。很吸引他的,他很有興趣。也因爲對中論的研究啊,讓他産生了信心,對佛法的興趣。後來出家了,還是跟這個有關系。這樣淡淡帶過去,其實這個中論對導師影響有多深,你們就知道。出家後,曾一度留意唯識,但不久即回歸空宗---嘉祥的叁論宗。他有一段時間開始研究唯識了,唯識研究以後,最後還是覺得,空宗的法義啊,是他同情的。

   抗戰開始,我西遊四川,接觸到西藏傳的空宗。我們中國在抗戰的時候,導師有到四川去。在那邊有一個漢藏學院,那是太虛大師設的,他在那邊就是碰到那個法尊法師啊,法尊法師是學密的,對密宗很有研究,翻譯了不少密宗的經典。那剛好他們倆個就在一起。這個時候他常常跟法尊法師探討這個空義。這個空宗的法義,中論的部分,所以他對這一部分就有更深的體會。所以他就講哦。

   那時,我對于佛法的理解,發生重大變革,不再以玄談爲滿足,而從初期聖典中領略到佛法的精神。這幾句話,也是平淡得帶過去,但是內涵是非常深刻的。一個人的思想,會發生很重大的轉變呐,一定有很深刻的影響。這裏他還講到,他對西藏傳來的空宗的這些論著有相當的體會以後啊,他就不滿足于一般的玄談呐。理論講的很通很圓呐,非常高超,但事實上,是不落實際的,最重要一句話是說,從初期聖典中,領略到佛法的精神,什麼是初期的聖典?就是阿含經。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的佛法,是講圓融的。非常玄,非常妙,又圓又頓。問題是基礎的東西呀,不踏實。但是導師他從初期聖典阿含經中啊,體會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是在這裏。不是只有最玄虛的東西,那個腳不踏地的東西,而真正最重要最根本的佛法精神就是在阿含經裏面。

   由于這一番思想的改變,對于空宗也得到一番新的體認。加深了我對于空宗的贊仰。今天這幾句話,大家要思維清楚的地方是什麼?今天要了解大乘的空義,這個大乘的空義要建立在什麼地方你才能真正的明白?要建立在根本的佛法上。這個地方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大乘佛法談空啊,中觀呐,是一個系列。唯識是一個系列。真常又是一個系列。中觀的空義啊,是畢竟空,但是唯識認爲畢竟空是不了義。他認爲這樣會斷滅。他要來一個不空。什麼不空,緣成識不空。偏計執依他起確實是…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自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