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自敘▪P5

  ..續本文上一頁印度佛教思想來影響我們中國佛教的發展,接受的是印度佛教的的某一系,某一個思想,我們了不了解。這一系的思想在印度的流變中,最後跟滅亡有什麼關系你們知道嗎?也不知道!只是說它偉大、圓滿、第一義,認爲最圓滿的第一義最後爲什麼會滅亡?注意喲!這個是一個問題。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它融合了中國文化,就有自己另外一朵花出來了。唐朝是最興盛的時期,到宋、元、明、清以後,慢慢到清朝幾乎要快完蛋了,爲什麼會完蛋?因爲印度的佛教演變最後會完蛋的原因跟我們中國的原因盡然是一致的,中國佛教會不會完蛋?如果照著傳統的方式必然要完蛋!因爲印度已經經過一次了。中國雖然有一個時期的興盛,那是融合了中國的文化,但是久了呢?還是走印度佛教發展的老路,最後的歸宿還是要一樣。所以到清朝的末年,就是導師的那個時代,太虛大師那個時代,整個佛教變成什麼樣?你們要看看那個記錄就差不多知道中國佛教了。所以歐陽竟無出來發展唯識學;太虛大師出來改革佛教;印順導師厘清這些思想流變,目的就是要救佛教。所以他們在做的事情,不是爲個己一宗一派的利益喲,大家要注意喲!是站在整體佛教興亡的那個關鍵點來抉擇這個佛教,怎麼樣厘清它的流變,找出它的病因,怎麼樣真正的把整個佛教扭轉回來,而真正從根本上去治療。一般人不了解,不了解象太虛大師,導師他們的用心是用在什麼地方。

   他不是爲個人的利益,他不是爲某一宗某一派,他看到是整個佛教的興亡。他做出這麼大的貢獻,把一生的心力投進去研究這些目的是什麼?要厘清佛教曆史格言中的流變!找出它的病因,然後怎麼樣的去把根本來治療。

   所以我們不知道導師他所圖者是什麼?他在《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談到我所圖者大,這個“大”字不是站在一宗一派個人的利益,爲整體佛教千秋萬世的流傳如何興盛起來,找出它真正的病因跟病源。我們一般人生病也是一樣啊,有治標有治本,治標的結果眼前只是暫時的,一時的興盛,而骨子裏的病是沒有好的,必定還是要滅亡的。導師不是在看眼前的利益,他要找出佛教發展一兩千年來真正流變的原因在哪裏?真正讓它滅亡的道理是什麼?查出真正的根源。所以他才投入一生的心血,七十年默默的一直無私的奉獻,爲法的抉擇。今天多少人不了解他的用心,還在誹謗,認爲他是學者而已,他是學者而已?真正在談境界談內涵很少人看懂的。我個人非常的贊歎他的精神,爲佛教、爲衆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能了解,這裏一點點的“我”的形象都沒有,真的是達到了無私無我的境界。大家如果明白,應該在導師的論著中要多用一點心,你們可以學到真正的法,會看到真相,你們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的解脫受用,很重要!

   (自序)叁

   如果有人說:佛法偏于理性,偏于出世,那佛弟子會一致的出來否認,因爲佛法是真俗無礙的。

   前面這一段重點在提示大小共貫的問題。這一段要讓我們知道什麼叫真俗無礙。我們現在普遍社會上,不是佛教徒對我們佛教有很多誤解,這個誤解也是從我們佛教的形態上來判斷的。他認爲學佛的人只談那些道理,然後呢傾向于厭世了出世的。但是,如果我們真正對法有了解的佛弟子,一定不認同這樣的看法,爲什麼?真正了解佛法的人知道啊,真正的佛法是真俗無礙的,哪裏是偏于出世跟消極呢!不是。什麼是真俗無礙?這裏就講:真俗無礙,是生死即于涅槃,世間即于出世的,這個才是真正的真俗無礙,不是離開我們的生死而有涅槃,不是離開世間有一個出世間的法,不是的。所以導師就解釋:獨善的、隱遁的,甚至不樂功德,或者是不想說法的學者,沈醉于自淨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樂、依正莊嚴的一切。在他們世間與出世間是那樣的隔別!這一部分在談什麼?這是自了漢的部分,有一部分的人啊,獨善其身,喜歡怎麼樣?隱遁!他不喜歡外面的一切的萬法,人事跟娛樂他不喜歡這個。比如說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尊者,他境界很高,但是他喜歡修頭陀行,他看到女衆是很感冒的。他喜歡什麼?獨善其身!請他說法,他說人家不喜歡聽,他也不想說法。自淨其心,在那邊清淨、安然、自在,這是他喜歡的。所以這裏導師就講,沈醉于自淨其心的涅槃,他不重視我們大乘法講的自利、利他的自他和樂、依正莊嚴的一切,他不重視這個。如果是這樣思想的人,世間跟出世間就變成什麼?隔閡、隔別了,這個是在講什麼?自了漢!他重視的是自己身心的那種解脫,那種和樂自在,那種解脫的自在。我們在講就是自淨其心,就這一部分。他沈醉在那個地方,那這樣世間和出世間就相對了,隔閡了,導師就講;釋尊的正覺內容,受到了苦行厭離時機的歪曲。 這句話很重要!我們釋尊那個年代,整個社會的思想風氣不是只有佛教徒這一部分,本來就有婆羅門教,就有六師外道,整個社會都是在那種氣氛之中,厭離出離。我們以前上《解脫之道》大家都知道,那六師外道在講什麼?這個身心,把它分成物質的部分跟精神的部分,物質束縛精神,所以物質的這一部分要把它磨,磨到它沒有能量來控製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精神——它代表一個叫我的東西才能超越,所以都在講厭離。初期的佛法也有這樣的傾向,所以有不淨觀,種種的觀察人間不好,我們怎麼厭離它,厭離才能超越,這個是早期的。那麼佛陀在那個風氣的社會中,他也沒有辦法不針對那個時候的風氣,去適應、去度化這些人。所以導師就講:釋尊他的正覺內容其實是什麼?是有大乘風氣的,不是只有自了的。但是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是這樣子啊!是苦行的時代,是厭離的時代,也受到了這樣的整個風氣的影響,使我們佛法有一點被歪曲了,沒有辦法展現出佛陀真正的本懷。所以;一分學者起來貶斥他,而揭示佛法真俗無礙的正義,

   後面的一分學者就是講大乘學者了。佛法會演變最大原因是什麼?剛開始是少數人,能夠出家跟佛學,但是解脫這一條路,是普遍衆生都需要的,不是少數人去跟佛學,其它的人就不需要了。如果是普遍所有的生命、所有衆生都需要,那它的發展必然會普遍到社會的每一個層次。人家都需要,不可能只有少數出家人才能學法,是不是這樣子?那麼我們普遍大衆都需要的話,我們有沒有辦法每一個都去出家?每一個去修厭離、修苦行都不可能。那麼如何應普遍大衆的需要?如何讓大衆也能得法也能受用?當然就要抉擇,不能永遠用過去那個厭離啦、苦行的那一套,不能執著在那裏。所以有一分學者就出來認爲,只有厭離、只有苦行那是不對的,應該要到入世裏面普遍大衆都能受用的,一定要怎麼樣?佛法有真俗無礙的一面要把它彰揚出來才對,如果有這樣的法真俗可以無礙,那是不是我們普遍的衆生都能學、都能解脫?所以佛法會從消極的厭離,變成大乘的普遍大家受用,這是必然需要的發展,這個也是符合緣起法則的。所以,後期大乘的發展就變成真俗無礙的理論,就是從這裏來的。關懷衆生自他依存,不是只有個人的,導師這裏就講,真俗無礙可從解行兩方面說。解即俗事與真理。是怎樣的即俗而恒真。而真又不礙俗。

   解,就是理解法上來談,我們人間的柴米油鹽,人事對待,這個叫俗事嘛。那麼真理就是這些現象背後的必然理性,要怎麼樣的在世俗的一切現象上去看出它本質的真。所以必須與這些俗事的上面來了解它的怎麼樣?真的部分!是理的部分。好,體會到這樣的真理,又不會妨礙我們一切世俗的活動跟作用,理解的部分要先達到。那麼行就是實踐,行即事行與理證,怎樣的依世間的福智事行的進修而能證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不廢世間的福智事行。

  我們在行爲中,怎麼樣去達到真正的體證到明白,我們講六般羅蜜、講度衆生,那麼我們都知道要福慧雙修嘛是不是?世間的福智、一切事相你都要去做,在這樣的事相中才能體悟證入所謂的真性,而真正體會真性的人,就不會認爲我已經體會了,人間什麼事我都不要幹,不會的。他不會偏廢世間的福智事行,這個就是不容易。很多人對理論法上有一些了解,啊一切法無常,所以無我嘛,一切緣起所以是空嘛,撥無因果了,落斷滅了,什麼都不要了。那不懂得真俗無礙,也不懂得真正法的本意,那是完全偏駁了,即俗而顯真,明真而能即俗這個才是無礙,如果偏于一邊那就不懂法了,沒有真正的明白。

   所以很多人不了解理性的這一邊,他只是執著在事相,以爲有爲功德、做福報,我有功德、我得什麼好處,那個是對事相上的執著,不懂理的超越。好,有的人對理上有一點明白了,認爲這些都是什麼如幻,非實,什麼都不做,這個都不是真俗無礙。真正懂得真俗無礙的人,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事理不二,不會偏于一邊的。因爲明白理,事才能圓容、明白,事能實踐才能體證到法的真實性,它是相依相緣而不相礙的,這個才是真正的契入事理不二。一個人知會講不會做,那個不是真的懂,傻傻的做也不體悟法的本質,那個就是有爲功德,而不能體證涅槃,這也很重要!我們必須事理都要清楚,理論要明白做得到,理跟事沒有障礙,這個才是真正的事理圓容。我們今天如果學中觀,學中論,就知道什麼叫事理圓容,明白了對于我們的事行有幫助,對我們的理證也有幫助。所以中論中觀非常的重要!我們將要在這個主題上來探討。這個課上完我想大家都能夠明白,希望大家多用心!

   我們上次講到這個契悟真性,也沒有妨礙世間的福智事行。無論是理論、實踐都要貫徹真俗而不相礙。這是一個緣起中道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衆生執著于世俗的一切法爲實有,而不知道一切法空、無自性。那麼談到空性,很多人就偏空,不了解真正的真俗無礙,那麼就會以爲空是什麼都沒有,以爲…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自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