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P5

  ..续本文上一页印度佛教思想来影响我们中国佛教的发展,接受的是印度佛教的的某一系,某一个思想,我们了不了解。这一系的思想在印度的流变中,最后跟灭亡有什么关系你们知道吗?也不知道!只是说它伟大、圆满、第一义,认为最圆满的第一义最后为什么会灭亡?注意哟!这个是一个问题。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它融合了中国文化,就有自己另外一朵花出来了。唐朝是最兴盛的时期,到宋、元、明、清以后,慢慢到清朝几乎要快完蛋了,为什么会完蛋?因为印度的佛教演变最后会完蛋的原因跟我们中国的原因尽然是一致的,中国佛教会不会完蛋?如果照着传统的方式必然要完蛋!因为印度已经经过一次了。中国虽然有一个时期的兴盛,那是融合了中国的文化,但是久了呢?还是走印度佛教发展的老路,最后的归宿还是要一样。所以到清朝的末年,就是导师的那个时代,太虚大师那个时代,整个佛教变成什么样?你们要看看那个记录就差不多知道中国佛教了。所以欧阳竟无出来发展唯识学;太虚大师出来改革佛教;印顺导师厘清这些思想流变,目的就是要救佛教。所以他们在做的事情,不是为个己一宗一派的利益哟,大家要注意哟!是站在整体佛教兴亡的那个关键点来抉择这个佛教,怎么样厘清它的流变,找出它的病因,怎么样真正的把整个佛教扭转回来,而真正从根本上去治疗。一般人不了解,不了解象太虚大师,导师他们的用心是用在什么地方。

   他不是为个人的利益,他不是为某一宗某一派,他看到是整个佛教的兴亡。他做出这么大的贡献,把一生的心力投进去研究这些目的是什么?要厘清佛教历史格言中的流变!找出它的病因,然后怎么样的去把根本来治疗。

   所以我们不知道导师他所图者是什么?他在《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谈到我所图者大,这个“大”字不是站在一宗一派个人的利益,为整体佛教千秋万世的流传如何兴盛起来,找出它真正的病因跟病源。我们一般人生病也是一样啊,有治标有治本,治标的结果眼前只是暂时的,一时的兴盛,而骨子里的病是没有好的,必定还是要灭亡的。导师不是在看眼前的利益,他要找出佛教发展一两千年来真正流变的原因在哪里?真正让它灭亡的道理是什么?查出真正的根源。所以他才投入一生的心血,七十年默默的一直无私的奉献,为法的抉择。今天多少人不了解他的用心,还在诽谤,认为他是学者而已,他是学者而已?真正在谈境界谈内涵很少人看懂的。我个人非常的赞叹他的精神,为佛教、为众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能了解,这里一点点的“我”的形象都没有,真的是达到了无私无我的境界。大家如果明白,应该在导师的论着中要多用一点心,你们可以学到真正的法,会看到真相,你们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的解脱受用,很重要!

   (自序)三

   如果有人说:佛法偏于理性,偏于出世,那佛弟子会一致的出来否认,因为佛法是真俗无碍的。

   前面这一段重点在提示大小共贯的问题。这一段要让我们知道什么叫真俗无碍。我们现在普遍社会上,不是佛教徒对我们佛教有很多误解,这个误解也是从我们佛教的形态上来判断的。他认为学佛的人只谈那些道理,然后呢倾向于厌世了出世的。但是,如果我们真正对法有了解的佛弟子,一定不认同这样的看法,为什么?真正了解佛法的人知道啊,真正的佛法是真俗无碍的,哪里是偏于出世跟消极呢!不是。什么是真俗无碍?这里就讲:真俗无碍,是生死即于涅槃,世间即于出世的,这个才是真正的真俗无碍,不是离开我们的生死而有涅槃,不是离开世间有一个出世间的法,不是的。所以导师就解释:独善的、隐遁的,甚至不乐功德,或者是不想说法的学者,沉醉于自净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乐、依正庄严的一切。在他们世间与出世间是那样的隔别!这一部分在谈什么?这是自了汉的部分,有一部分的人啊,独善其身,喜欢怎么样?隐遁!他不喜欢外面的一切的万法,人事跟娱乐他不喜欢这个。比如说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尊者,他境界很高,但是他喜欢修头陀行,他看到女众是很感冒的。他喜欢什么?独善其身!请他说法,他说人家不喜欢听,他也不想说法。自净其心,在那边清净、安然、自在,这是他喜欢的。所以这里导师就讲,沉醉于自净其心的涅槃,他不重视我们大乘法讲的自利、利他的自他和乐、依正庄严的一切,他不重视这个。如果是这样思想的人,世间跟出世间就变成什么?隔阂、隔别了,这个是在讲什么?自了汉!他重视的是自己身心的那种解脱,那种和乐自在,那种解脱的自在。我们在讲就是自净其心,就这一部分。他沉醉在那个地方,那这样世间和出世间就相对了,隔阂了,导师就讲;释尊的正觉内容,受到了苦行厌离时机的歪曲。 这句话很重要!我们释尊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的思想风气不是只有佛教徒这一部分,本来就有婆罗门教,就有六师外道,整个社会都是在那种气氛之中,厌离出离。我们以前上《解脱之道》大家都知道,那六师外道在讲什么?这个身心,把它分成物质的部分跟精神的部分,物质束缚精神,所以物质的这一部分要把它磨,磨到它没有能量来控制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神——它代表一个叫我的东西才能超越,所以都在讲厌离。初期的佛法也有这样的倾向,所以有不净观,种种的观察人间不好,我们怎么厌离它,厌离才能超越,这个是早期的。那么佛陀在那个风气的社会中,他也没有办法不针对那个时候的风气,去适应、去度化这些人。所以导师就讲:释尊他的正觉内容其实是什么?是有大乘风气的,不是只有自了的。但是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是这样子啊!是苦行的时代,是厌离的时代,也受到了这样的整个风气的影响,使我们佛法有一点被歪曲了,没有办法展现出佛陀真正的本怀。所以;一分学者起来贬斥他,而揭示佛法真俗无碍的正义,

   后面的一分学者就是讲大乘学者了。佛法会演变最大原因是什么?刚开始是少数人,能够出家跟佛学,但是解脱这一条路,是普遍众生都需要的,不是少数人去跟佛学,其它的人就不需要了。如果是普遍所有的生命、所有众生都需要,那它的发展必然会普遍到社会的每一个层次。人家都需要,不可能只有少数出家人才能学法,是不是这样子?那么我们普遍大众都需要的话,我们有没有办法每一个都去出家?每一个去修厌离、修苦行都不可能。那么如何应普遍大众的需要?如何让大众也能得法也能受用?当然就要抉择,不能永远用过去那个厌离啦、苦行的那一套,不能执着在那里。所以有一分学者就出来认为,只有厌离、只有苦行那是不对的,应该要到入世里面普遍大众都能受用的,一定要怎么样?佛法有真俗无碍的一面要把它彰扬出来才对,如果有这样的法真俗可以无碍,那是不是我们普遍的众生都能学、都能解脱?所以佛法会从消极的厌离,变成大乘的普遍大家受用,这是必然需要的发展,这个也是符合缘起法则的。所以,后期大乘的发展就变成真俗无碍的理论,就是从这里来的。关怀众生自他依存,不是只有个人的,导师这里就讲,真俗无碍可从解行两方面说。解即俗事与真理。是怎样的即俗而恒真。而真又不碍俗。

   解,就是理解法上来谈,我们人间的柴米油盐,人事对待,这个叫俗事嘛。那么真理就是这些现象背后的必然理性,要怎么样的在世俗的一切现象上去看出它本质的真。所以必须与这些俗事的上面来了解它的怎么样?真的部分!是理的部分。好,体会到这样的真理,又不会妨碍我们一切世俗的活动跟作用,理解的部分要先达到。那么行就是实践,行即事行与理证,怎样的依世间的福智事行的进修而能证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不废世间的福智事行。

  我们在行为中,怎么样去达到真正的体证到明白,我们讲六般罗蜜、讲度众生,那么我们都知道要福慧双修嘛是不是?世间的福智、一切事相你都要去做,在这样的事相中才能体悟证入所谓的真性,而真正体会真性的人,就不会认为我已经体会了,人间什么事我都不要干,不会的。他不会偏废世间的福智事行,这个就是不容易。很多人对理论法上有一些了解,啊一切法无常,所以无我嘛,一切缘起所以是空嘛,拨无因果了,落断灭了,什么都不要了。那不懂得真俗无碍,也不懂得真正法的本意,那是完全偏驳了,即俗而显真,明真而能即俗这个才是无碍,如果偏于一边那就不懂法了,没有真正的明白。

   所以很多人不了解理性的这一边,他只是执着在事相,以为有为功德、做福报,我有功德、我得什么好处,那个是对事相上的执着,不懂理的超越。好,有的人对理上有一点明白了,认为这些都是什么如幻,非实,什么都不做,这个都不是真俗无碍。真正懂得真俗无碍的人,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事理不二,不会偏于一边的。因为明白理,事才能圆容、明白,事能实践才能体证到法的真实性,它是相依相缘而不相碍的,这个才是真正的契入事理不二。一个人知会讲不会做,那个不是真的懂,傻傻的做也不体悟法的本质,那个就是有为功德,而不能体证涅槃,这也很重要!我们必须事理都要清楚,理论要明白做得到,理跟事没有障碍,这个才是真正的事理圆容。我们今天如果学中观,学中论,就知道什么叫事理圆容,明白了对于我们的事行有帮助,对我们的理证也有帮助。所以中论中观非常的重要!我们将要在这个主题上来探讨。这个课上完我想大家都能够明白,希望大家多用心!

   我们上次讲到这个契悟真性,也没有妨碍世间的福智事行。无论是理论、实践都要贯彻真俗而不相碍。这是一个缘起中道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众生执着于世俗的一切法为实有,而不知道一切法空、无自性。那么谈到空性,很多人就偏空,不了解真正的真俗无碍,那么就会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以为…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