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這個相對跟絕對呀,緣起相跟緣起性不即不離,它不是兩個,但也不是一個,也就是不一不異,不即不離,緣起相它的內涵就是緣起性,緣起性顯于外面的一切叫緣起相。所以它不是一也不是異,所以叫不即不離,相依相成,不相奪。沒有矛盾的意思。因爲有緣起性才能顯緣起相。從緣起相才能看出緣起性。所以性相它能夠相依相成。不相奪就是不會互相矛盾。這真是能開顯事理的無礙。所以懂得緣起法,才能真正的了解一切事相的真理內容而沒有障礙。“如法則而偏于事相,或是偏于理性,或者是事理各有一套,這哪裏能理會得事理的真相!”
如果我們今天把這個緣起的法則,偏于事相的一邊,或者是偏于理性的一邊,把事理隔閡了,變成兩個不相幹的東西了,變成各有一套。如果是這樣子的人,怎麼可能真正去了解事理的真相?導師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我們明白,真正懂得緣起的人,事理是不一不異,不即不離,沒有相對沒有矛盾,不會隔閡,這樣的人才能真正的達到事理無礙,才能解脫自在。好,如果今天把事理隔閡的人,事是事,理是理,世俗是世俗,真理是真理,我們凡夫是凡夫,聖人是聖人,把它隔成兩邊不同的,那這樣的人是不是真的懂事理?也就是說這樣的人能不能真正的達到解脫究竟?這句話很重要!
我們現在修行的人那,把世俗跟真理,如果把它分成兩個完全不同的境界,(臺語)我們人間是五濁惡世,我們是凡夫,所以我們要離開這個地方到某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是什麼?是清淨的,是絕對的,也就是說事跟理是分成兩個不同的地方,那這樣的修行法,能不能達到真正的自在解脫,事事無礙可不可能?我們一定要離開這裏到那裏,那裏才是清淨的,這裏是汙穢的,我們是凡夫,我們死了以後才能到一個聖人的境界去嗎?還是說,凡夫當下能體證,當下能事理無礙,當下就能成爲入流的聖者,完全意思不一樣哦,大家要明白哦!這個理論明白了,就知道它的重要性。我們今天修行,我們現在是凡夫身沒有錯,但是在這個事相上,我們如果能了解它的虛幻性,了解它的緣起性,了解它的這個無自性,如幻非實,我們不再執著了,我們把這個我見破了,把無明也破了,當下能體證法性空寂的話,當下就跟法相應的話,那麼當下是不是就能夠見法?是不是能夠入道?是不是能夠解脫?那麼解脫是在當下呢,還是這裏死了以後到別的地方去才能解脫呢?這個觀念很重要!懂得事相跟理性的平等,知道從世俗裏去見它的法性,它是不即不離的,那我們就有機會了是不是?我們是不是每個當下,我聽法的當下,都是因緣條件,都是機會?我這個時候明白了,我這個時候能悟道了,我這個時候能明白,當下解脫,當下就能解決問題呀,那這個法對我們是不是很重要!如果事是事,理是理,聖是聖,凡是凡,世俗是世俗,第一義谛是第一義谛,那麼凡就不能到聖,事就不能到理,那這樣子隔閡了兩邊,你永遠就沒有機會解脫,是不是這樣子?這個很重要!理論上觀念上先要把它厘清,這點很重要!所以;對于這,中觀能抉擇釋尊的中道,達到完成,使我們相信得這真是一切智者的正覺!中觀講緣起,講處中之說,講離兩邊,講中道,那麼你們就知道了,中觀的重要性。因爲體會到了中觀,也就能抉擇釋尊講的中道在講什麼,也才能完成。體會到這裏我們就知道了,一切智者的正覺,就是講佛陀的正覺,我們才能肯定,我們才知道真正的解脫在什麼地方,佛陀他今天悟道悟在什麼地方,他的覺悟覺悟在什麼地方,釋尊他講的中道,他講的緣起法,中觀的一一的把它襯托出來,所以龍樹菩薩作的中論就是《中觀論頌》非常的重要!能夠抉擇佛法的根源,也能抉擇大乘佛法的正確,他能事理無礙,大小共貫,那你就知道中觀中論的重要了。我們今天上這個《中觀今論》,導師就是把龍樹菩薩的中觀中論那,也把它抉擇得用我們現在的角度,現在的時空,現在的背景來看它,讓我們更清楚。所以我們今天上這個《中觀今論》非常非常的重要!在這個序裏面那,就已經把這個重點講出來,我們要很重視這個,要把握這個,也許這個課上完的,我們把整個中論中觀的思想把它厘清了,把觀念建立起來了,人人解脫有份!!!
(自序)四
智慧與慈悲爲佛法的宗本,而同基于緣起的正覺。佛法最重要就是講智慧,因爲唯有智慧才能解脫。那麼大乘佛法最重要的還是講慈悲。有智慧也才能慈悲,那麼佛法的根本就不離開智慧跟慈悲。但是今天不管是智慧還是慈悲呢,都要有緣起的正覺。我們佛法講智慧,不是一般人間的智慧,是了解了緣起法,悟到了一切法性空寂,超越了人間的執著,了解一切法的真相,這個叫般若空慧,才是佛法講的智慧,體會了法的空慧,才能引發真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才是真正的慈悲。今天有我、有自性的人那,要體證這個法性是不容易的,不能體證法性,引發的慈悲就不一樣,所以真智慧才有真慈悲。所以智慧與慈悲都是基于緣起的正覺,那麼這句話更讓我們明白了。緣起的重要,今天不懂緣起就不可能開智慧,不可能有空慧,也不可能引發真正的慈悲,從智慧(真)說:一切是緣起的存在,輾轉相依刹那流變,即是無我的緣起。
有了智慧的這一邊來看,一切法,只要是一切法,都是從緣起,都因爲緣起而存在,所以我們廣觀一切法,哪一法不從緣起?有沒有?沒有。只要是法存在的,一切法都是從緣起。沒有一法不從緣起的,那麼只要是緣起的一定是什麼,輾轉相依刹那流變。緣起法是相依相緣嘛,它不是單獨存在的,一切很多因緣聚合,緣起聚合的當下即生即滅,所以它展現的緣起就是相續相。好,只要是互相輾轉相依相成,刹那流變的一切法,有沒有自性?就是表示無自性,就是無我的緣起。導師在寫這個序的時候,簡短,扼要,但是都是精要,只要是緣起存在的都是相依相緣的,都是刹那流變的,當下你就明白它無自性,無我,所以即是緣起,即是無我的緣起。不可能有自性的。無我,即否定實在性及所含攝得的不變性與獨存性。
所以我們講無常嘛,無常就是什麼?就是刹那流變,刹那流變就是無常,無常就是無我,好,如果是無我,無我是什麼意思,無我就否定了實在性,緣起的本身就非實了,爲什麼?它是刹那流變的,刹那流變就不是永恒的,就不是不變的就不是獨存的。獨存的,就是不需要其它的條件,自己能自成自在,緣起是條件的相依相緣,所以不是獨存的,緣起是刹那流變所以沒有不變性,刹那流變就沒有永恒不變性,都沒有。那就知道它是緣起如幻非實,也沒有實在性。佛陀指導我們去廣觀一切法,包括我們的身心,你去好好觀察他,它是不是刹那刹那生滅,它是不是刹那刹那流變,是不是依緣而起,包括法、包括心靈法則,裏面沒有一個實在的、永恒的、不變的是沒有的。所以緣起就在否定實有感、否定自性、否定不變,那這樣子的話,佛法的叁法印就很明白了,這個就是佛法的根本,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這幾句話已經把叁法印的內容襯托出來了。宇宙的一切沒有這樣的存在,所以否認創造神,這句話更重要哦!所有的外道其它的宗教都認爲有一個主宰,有一個上帝,有一個不變永恒的本體,這個是什麼?既然沒有不變性、獨存性、實在性,那什麼是上帝呢?也就是在否定創造神——上帝跟主宰的存在。不只是宗教上否定這樣的存在,也應該否定絕對理性或絕對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實在自體,這幾句話最重要了!不只是否定了其它宗教的上帝的存在,創造主的存在,也否定了絕對的理性,絕對的精神,或者是形而上的實在的自體,這幾句話最重要了!從這個地方才能確實徹底的否定一切的自性,實有感,不只是形而下的萬法現象,形而上的實在論都要破除掉,這個就是佛法與世不共的特質,注意聽!我們佛教在佛陀的時代,講的叁法印重點就是在這裏,但是,我們時間一久啊,把這個佛法的特質,流變了,沒有把握住了,到後來變成常、樂、我、靜,那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跟佛陀時代的六師外道,婆羅門教有什麼不同?今天佛陀的時代,他否定了婆羅門教,否定了六師外道,才顯出佛法的偉大跟特質。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的特質就在這裏。今天如果不把握這個,那佛法跟婆羅門教,跟外道有什麼不同?所以我一直在強調一個觀念,我們今天要做爲佛弟子,學佛一定要把握到佛法與世不共,佛法與外道不共的這個特質,這一點不能變!這一點不能忘失,這一點不能走樣,不然佛法就沒有偉大,也沒有特質了,跟神教跟外道都一樣。佛法流傳了兩叁千年了,有它很多的時空背景時代呀!條件上的不同,佛法爲了生存,爲了抵抗外道的迫害,爲了抵抗政治的迫害,不得不有很多的方便,這個方便跟適應呀是不得以的善巧,這是不能沒有的,但是各位,不管怎麼善巧,不管怎麼樣的適應,都不能離開這個根本的與世不共的特質,方便是方便,方便引導衆生入門,入門後呢還要怎麼樣?讓他體證無上道!而不是在方便裏就迷失了。所以我們佛法流傳的這個兩千多年中,有很多不同的理論出來,這個都是爲了適應,爲了攝伏外道,或者是我見很強的人,這個是需要善巧的。
先以欲勾牽,然後呢?讓他入無上道。所以我們在佛法的流傳中,導師後來判這個印度的大乘裏面就有叁大系,在大乘裏面,是佛滅後五百年的左右,就是龍樹的時代,那個叫初期大乘,初期大乘龍樹菩薩展現的就是現在我們講中觀的這個性空,所以叫性空爲名論,後來呀又出來唯識,叫虛妄唯識論,到後期呀就有真藏唯心論,以如來藏思想,這個在曆史中就是因爲有它的適應,有它的需求,爲了適應外道適應衆生的需要所用的方便說,但是我們中國後來的判教,把印度流傳的這個叁大系呀!認爲後面是越來越圓滿的。到後來在印度的…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自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