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这个相对跟绝对呀,缘起相跟缘起性不即不离,它不是两个,但也不是一个,也就是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缘起相它的内涵就是缘起性,缘起性显于外面的一切叫缘起相。所以它不是一也不是异,所以叫不即不离,相依相成,不相夺。没有矛盾的意思。因为有缘起性才能显缘起相。从缘起相才能看出缘起性。所以性相它能够相依相成。不相夺就是不会互相矛盾。这真是能开显事理的无碍。所以懂得缘起法,才能真正的了解一切事相的真理内容而没有障碍。“如法则而偏于事相,或是偏于理性,或者是事理各有一套,这哪里能理会得事理的真相!”
如果我们今天把这个缘起的法则,偏于事相的一边,或者是偏于理性的一边,把事理隔阂了,变成两个不相干的东西了,变成各有一套。如果是这样子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去了解事理的真相?导师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明白,真正懂得缘起的人,事理是不一不异,不即不离,没有相对没有矛盾,不会隔阂,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的达到事理无碍,才能解脱自在。好,如果今天把事理隔阂的人,事是事,理是理,世俗是世俗,真理是真理,我们凡夫是凡夫,圣人是圣人,把它隔成两边不同的,那这样的人是不是真的懂事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能不能真正的达到解脱究竟?这句话很重要!
我们现在修行的人那,把世俗跟真理,如果把它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境界,(台语)我们人间是五浊恶世,我们是凡夫,所以我们要离开这个地方到某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是什么?是清净的,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事跟理是分成两个不同的地方,那这样的修行法,能不能达到真正的自在解脱,事事无碍可不可能?我们一定要离开这里到那里,那里才是清净的,这里是污秽的,我们是凡夫,我们死了以后才能到一个圣人的境界去吗?还是说,凡夫当下能体证,当下能事理无碍,当下就能成为入流的圣者,完全意思不一样哦,大家要明白哦!这个理论明白了,就知道它的重要性。我们今天修行,我们现在是凡夫身没有错,但是在这个事相上,我们如果能了解它的虚幻性,了解它的缘起性,了解它的这个无自性,如幻非实,我们不再执着了,我们把这个我见破了,把无明也破了,当下能体证法性空寂的话,当下就跟法相应的话,那么当下是不是就能够见法?是不是能够入道?是不是能够解脱?那么解脱是在当下呢,还是这里死了以后到别的地方去才能解脱呢?这个观念很重要!懂得事相跟理性的平等,知道从世俗里去见它的法性,它是不即不离的,那我们就有机会了是不是?我们是不是每个当下,我听法的当下,都是因缘条件,都是机会?我这个时候明白了,我这个时候能悟道了,我这个时候能明白,当下解脱,当下就能解决问题呀,那这个法对我们是不是很重要!如果事是事,理是理,圣是圣,凡是凡,世俗是世俗,第一义谛是第一义谛,那么凡就不能到圣,事就不能到理,那这样子隔阂了两边,你永远就没有机会解脱,是不是这样子?这个很重要!理论上观念上先要把它厘清,这点很重要!所以;对于这,中观能抉择释尊的中道,达到完成,使我们相信得这真是一切智者的正觉!中观讲缘起,讲处中之说,讲离两边,讲中道,那么你们就知道了,中观的重要性。因为体会到了中观,也就能抉择释尊讲的中道在讲什么,也才能完成。体会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一切智者的正觉,就是讲佛陀的正觉,我们才能肯定,我们才知道真正的解脱在什么地方,佛陀他今天悟道悟在什么地方,他的觉悟觉悟在什么地方,释尊他讲的中道,他讲的缘起法,中观的一一的把它衬托出来,所以龙树菩萨作的中论就是《中观论颂》非常的重要!能够抉择佛法的根源,也能抉择大乘佛法的正确,他能事理无碍,大小共贯,那你就知道中观中论的重要了。我们今天上这个《中观今论》,导师就是把龙树菩萨的中观中论那,也把它抉择得用我们现在的角度,现在的时空,现在的背景来看它,让我们更清楚。所以我们今天上这个《中观今论》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这个序里面那,就已经把这个重点讲出来,我们要很重视这个,要把握这个,也许这个课上完的,我们把整个中论中观的思想把它厘清了,把观念建立起来了,人人解脱有份!!!
(自序)四
智慧与慈悲为佛法的宗本,而同基于缘起的正觉。佛法最重要就是讲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能解脱。那么大乘佛法最重要的还是讲慈悲。有智慧也才能慈悲,那么佛法的根本就不离开智慧跟慈悲。但是今天不管是智慧还是慈悲呢,都要有缘起的正觉。我们佛法讲智慧,不是一般人间的智慧,是了解了缘起法,悟到了一切法性空寂,超越了人间的执着,了解一切法的真相,这个叫般若空慧,才是佛法讲的智慧,体会了法的空慧,才能引发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才是真正的慈悲。今天有我、有自性的人那,要体证这个法性是不容易的,不能体证法性,引发的慈悲就不一样,所以真智慧才有真慈悲。所以智慧与慈悲都是基于缘起的正觉,那么这句话更让我们明白了。缘起的重要,今天不懂缘起就不可能开智慧,不可能有空慧,也不可能引发真正的慈悲,从智慧(真)说:一切是缘起的存在,辗转相依刹那流变,即是无我的缘起。
有了智慧的这一边来看,一切法,只要是一切法,都是从缘起,都因为缘起而存在,所以我们广观一切法,哪一法不从缘起?有没有?没有。只要是法存在的,一切法都是从缘起。没有一法不从缘起的,那么只要是缘起的一定是什么,辗转相依刹那流变。缘起法是相依相缘嘛,它不是单独存在的,一切很多因缘聚合,缘起聚合的当下即生即灭,所以它展现的缘起就是相续相。好,只要是互相辗转相依相成,刹那流变的一切法,有没有自性?就是表示无自性,就是无我的缘起。导师在写这个序的时候,简短,扼要,但是都是精要,只要是缘起存在的都是相依相缘的,都是刹那流变的,当下你就明白它无自性,无我,所以即是缘起,即是无我的缘起。不可能有自性的。无我,即否定实在性及所含摄得的不变性与独存性。
所以我们讲无常嘛,无常就是什么?就是刹那流变,刹那流变就是无常,无常就是无我,好,如果是无我,无我是什么意思,无我就否定了实在性,缘起的本身就非实了,为什么?它是刹那流变的,刹那流变就不是永恒的,就不是不变的就不是独存的。独存的,就是不需要其它的条件,自己能自成自在,缘起是条件的相依相缘,所以不是独存的,缘起是刹那流变所以没有不变性,刹那流变就没有永恒不变性,都没有。那就知道它是缘起如幻非实,也没有实在性。佛陀指导我们去广观一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你去好好观察他,它是不是刹那刹那生灭,它是不是刹那刹那流变,是不是依缘而起,包括法、包括心灵法则,里面没有一个实在的、永恒的、不变的是没有的。所以缘起就在否定实有感、否定自性、否定不变,那这样子的话,佛法的三法印就很明白了,这个就是佛法的根本,无常,无我,涅槃,寂静。这几句话已经把三法印的内容衬托出来了。宇宙的一切没有这样的存在,所以否认创造神,这句话更重要哦!所有的外道其它的宗教都认为有一个主宰,有一个上帝,有一个不变永恒的本体,这个是什么?既然没有不变性、独存性、实在性,那什么是上帝呢?也就是在否定创造神——上帝跟主宰的存在。不只是宗教上否定这样的存在,也应该否定绝对理性或绝对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实在自体,这几句话最重要了!不只是否定了其它宗教的上帝的存在,创造主的存在,也否定了绝对的理性,绝对的精神,或者是形而上的实在的自体,这几句话最重要了!从这个地方才能确实彻底的否定一切的自性,实有感,不只是形而下的万法现象,形而上的实在论都要破除掉,这个就是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注意听!我们佛教在佛陀的时代,讲的三法印重点就是在这里,但是,我们时间一久啊,把这个佛法的特质,流变了,没有把握住了,到后来变成常、乐、我、静,那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跟佛陀时代的六师外道,婆罗门教有什么不同?今天佛陀的时代,他否定了婆罗门教,否定了六师外道,才显出佛法的伟大跟特质。与世不共与外道不共的特质就在这里。今天如果不把握这个,那佛法跟婆罗门教,跟外道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念,我们今天要做为佛弟子,学佛一定要把握到佛法与世不共,佛法与外道不共的这个特质,这一点不能变!这一点不能忘失,这一点不能走样,不然佛法就没有伟大,也没有特质了,跟神教跟外道都一样。佛法流传了两三千年了,有它很多的时空背景时代呀!条件上的不同,佛法为了生存,为了抵抗外道的迫害,为了抵抗政治的迫害,不得不有很多的方便,这个方便跟适应呀是不得以的善巧,这是不能没有的,但是各位,不管怎么善巧,不管怎么样的适应,都不能离开这个根本的与世不共的特质,方便是方便,方便引导众生入门,入门后呢还要怎么样?让他体证无上道!而不是在方便里就迷失了。所以我们佛法流传的这个两千多年中,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出来,这个都是为了适应,为了摄伏外道,或者是我见很强的人,这个是需要善巧的。
先以欲勾牵,然后呢?让他入无上道。所以我们在佛法的流传中,导师后来判这个印度的大乘里面就有三大系,在大乘里面,是佛灭后五百年的左右,就是龙树的时代,那个叫初期大乘,初期大乘龙树菩萨展现的就是现在我们讲中观的这个性空,所以叫性空为名论,后来呀又出来唯识,叫虚妄唯识论,到后期呀就有真藏唯心论,以如来藏思想,这个在历史中就是因为有它的适应,有它的需求,为了适应外道适应众生的需要所用的方便说,但是我们中国后来的判教,把印度流传的这个三大系呀!认为后面是越来越圆满的。到后来在印度的…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