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七講話
惟因老和尚講 傳正繼光記錄
南華寺每年冬天,照例打禅七。今年(1988)農曆十月十五日起,舉行禅七叁周。每天早晨四時半起床,至晚十二時養息。期中除坐香、跑香外,由住持、班首輪流講開示。應參加者請求,將惟因老和尚二十一次開示錄音,整理發表,作法供養。
十月十五日開示
起七法語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
此時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起!
開示
現在時節因緣好,國泰民安。我們有幸,爲各人己躬大事,舉行禅七,克期取證,以求明心見性。看佛經悟佛理者開圓解;禅宗雖說教外別傳,其修行路徑也不能離開經教。所謂“依文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還同魔說。”靜坐是初入佛門的基本功,很重要。古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微塵,一淨念心成正覺。”坐時的姿勢要平時鍛煉好,端身正坐,坐如鍾。不要冷著腿,凍著腰。先調身,次調心,身心安樂,才能不出毛病,是爲至要。希望大家提起話頭來。參!
十月十六日開示
參加禅七的人,有老參師,有初發心者,總要萬緣放下,單單的提起話頭來參,參念佛是誰
是誰念佛
近來念佛人多,念佛是淨心,思想集中,口念耳聽,念得分明,聽得分明,日久功深,自會見效。不會參話頭,靜坐默念佛號也好,勿空過光陰。會參的人,參話頭,看未念時是誰
是誰念佛
主要參“誰”字。綿綿密密,朝于斯,夕于斯,追問個明白。人死了,口還在,爲什麼不會念
會念的是誰
離心意識參。除卻思量分別,不執著我。所謂心,不是世間人講的“肉團心”。《楞嚴經》七處征心,心不在內外中間……。禅宗講心地法門,發明心地,即心即佛,涅槃妙心,勿向外尋,回光返照,參究各人自己的本心本性。
當年二祖慧可大師求法斷臂,心難過,請達摩祖師爲他安心。達摩雲:“將心來,與汝安!”慧可雲:“覓心了不可得!”達摩雲:“與汝安心竟!”慧可于言下開悟。覓心既不可得,又誰知疼痛呢
慧可被達摩這一問,頓時明白了,覓心時不覺痛,無形中安了心。我們聽了這個故事,有哪些啓發呢
參!
十月十七日開示
有人認爲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修行方法不及六祖“本來無一物”高超,于是把“時時勤拂拭”忽略了。誰知“時時勤拂拭”乃反省功夫。初發心人,時時掃除自己思想上行爲上的塵埃,很有必要;再進一步,塵埃拂去了,變爲肥料,六根六塵成妙用,你說好不好
世人總以爲自己樣樣都對,其實不然;衆生都有煩惱,都有過錯,時時拂拭,知錯能改就好了。
六祖聽《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大徹大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是,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有人只注意“本來無一物”,不注意“能生萬法”,這就落于偏空。“本來無一物”,真空也;“能生萬法”,妙有也。空有齊泯,才是究竟。若空心靜坐,即落無記空。虛空雖空,能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下雨天晴,一切無礙。我們東想西想,固然不好,一切不想也不成;要轉變念頭,參禅或念佛!
神秀大師與六祖,都是老師,我們學習神秀大師“時時勤拂拭”的反省功夫;學習六祖“本來無一物”,“能生萬法”、“真空妙有,全體大用”、“法無頓漸,人有利鈍”、“理須頓悟,事要漸修"。以所悟之理,曆境驗心,“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參!
十月十八日開示
第七識執著我,我乃是生死根本,想了脫生死,第一要先破我執。打香板警策,打七識,離文字,要親證,真參實悟。有人錯認識神爲本來面目。古人說:“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爲從前認 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請大家注意,不可錯認識神爲本來面目。又戒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既執著識神爲我,又執著色身爲我。修行要忘我,無我相無人相。無我,無我,怎麼無呢
轉識成智,轉小我爲大我,犧牲個人利益,服從大衆利益。學菩薩把一滴水放進大海,衆生與我一體無二。古人悟道詩雲:
寂光叁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挂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但衆生心不向佛,如子不憶母,奈何!現代視聽媒介中有收音機,只要有電源,到處都可收聽,說明到處都有聲波;諸佛法身遍一切處,感應道交,其理亦然。
阿彌陀佛,此雲無量壽、無量光。我們人人都有無量壽、無量光,只要真實修行,就可以成就此無量光壽。參!
十月十九日開示
六祖在黃梅得法,南行到大庚嶺頭,與惠明說法一事,大家聽過許多遍。現在說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句話的意義。對于這句話,有的注解打問號,要各人自己參;有的不打問號,名爲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以爲“直指”較好。因爲真如自性,實相無相,涅般妙心,本自具足,一向被善惡二心遮障。現在正當不思善惡時,二心隱閉,無人相、無我相的本來面目便顯露出來。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寶所不可指,接近而已,這種情形,冷暖自知。此是指示我們參禅的法要。
惠明原是武將,到此爲什麼提衣缽不動
慚愧心一生,便即手軟,不好意思強奪他人缽,如此解釋比較合理。
順便提一下,南華寺內有陳亞仙祖墓,相傳六祖展開袈裟,四大天王護法,使袈裟蓋覆曹溪全境。曆史雖有記截,識者或明白高僧活動,可能具有肉眼看不見的特異功能。但一般介紹遊客參觀時,盡量減少神話爲好。
說法要契理契機。《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爲說法。”我們要善于運用,對學生說書篇,對農民話時年。參!
十日二十日開示
到過南嶽山的人都知道磨鏡臺。當日馬祖道一禅師在南嶽山習禅打坐,懷讓和尚問曰:“坐禅圖作什麼?”曰:“圖作佛。”讓乃取一磚于石上磨。師曰:“磨作什麼
”曰:“磨作鏡。”曰:“磨磚豈得成鏡
”曰:”磨磚既不能成鏡,坐禅豈得作佛
”曰:“如何即是
”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各位參究參究!
心裏動念要去山門口,腳即起行去到山門口;心想做什麼,身便做什麼;身聽心指揮,捉賊先擒王。《心王銘》雲:“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離空,能凡能聖。”智者好自防慎,自己掌握命運。
參禅爲了悟道,道由心悟,初時由靜坐開始。,功夫做純熟了,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
學人要善于體會佛言祖語,有時稱贊靜坐好,有時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爲立功課
”這是針對只顧靜坐而不用心的人來說的。須知未坐之前,身心都不安定,在靜坐攝其身的同時,又降伏其心,身心打成一片,最後忘卻身心世界,無人相,無我相,亦無坐相。這時才能體會佛言祖語的善巧方便。參!
十月二十一日開示
大珠慧海禅師,初參馬祖。祖曰:“來須何事
”曰:“來求佛法。”祖曰:“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
”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麼
”曰:“哪個是慧海寶藏
”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何假外求。”師于言下,自識本心。
聽了這則故事,有啓發麼
原來人人有個金寶礦,但金礦要經鍛煉才成真金。人人具足如來藏真性而被埋藏,需要自己去開發。悟後起修,少走彎路,不是悟了無事。佛者,覺也。覺悟過去不對,修行就是修正自己不正確的行爲。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參禅與念佛,看似容易,做起來實在不簡單,要經過精進用功,才有好消息。
我未大徹大悟,有責任幫助各位。你們有的現在才二十來歲,將來就算七十歲,還有五十來年在社會上生活,前程未可限量,趕緊修行,一輩子有受用,切莫空過光陰。參!
十月二十二日開示
明代憨山祖師,幼時見叔父死,屍陳床上,問叔何處去
衆答不知,于是抱生來死去之疑。後來,經過長期用功,在五臺山悟道,說偈雲:“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看破世界,看破人生。
齋堂對聯:“粥去飯 來,莫把光陰遮面目;鍾鳴板響,常將生死挂心頭。”《四十二章經》雲:“人命在呼吸間。”這些警句,要我們莫放逸。
我們做人,生不知來,死不知去,起疑情,自己提問題,自己解答。《般若心經》說得明白:“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但是,沒有用過功,看注解也看不懂,若是經過一番參究,把生死問題解決後方好做人。
了死先要了生,先做五戒十善的善男子、善女人,未死之前,有所准備。這樣即刻死也好,過若幹年死也好,萬一遇著災禍,死了也安心,作得主,心無挂礙,無有恐怖。終日了生死,不見有生死可了。“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參禅就是悟無生法忍。參!
十月二十叁日開示
方丈室中懸挂在達摩祖師像旁的對聯雲:“無法向人說,將心與汝安。”破了我執,又破法執,性淨之理,無說無示,無開口處,哪有什麼頓法漸法。不是病人不服藥,無病何需醫;本無煩惱,焉有菩提
因有貪嗔癡,故立戒定慧。反過頭來說,因爲我們有習氣毛病,所以要服藥,不可諱疾忌醫。有什麼病,服什麼藥,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者,醫心病之良藥也。
佛陀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樹大吸水多,樹細吸水少。天雨無私,不潤枯木,要發善根才得聞佛法。《梁皇忏》講,城東老母,佛出世不見不聞。
我們住在六祖道揚,到了寶林山,不可空手而回。現在講些六祖法語,作爲修行前進的指路明燈。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禅七講話(惟因老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