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有情。
《俱舍論》裏有一個頌,說中有有五個名字(大家寫一下,今天筆記很多):“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
第一個是“意成”,它是意識所成,不是父精母血所成。第二個是“求生”,中有總是急于投生的(求投生),它沒有什麼可耽擱的,它的任務就是趕快投生,所以說最快的馬上就投生,慢一些的七天,最遲不會超過七七四十九天,在這期間,它該投生的都投生去了。第叁個是“食香”,中有的五根很利,哪裏有香,它遠遠地就能聞到,就飛到哪裏去吃那個香。因爲身體很細,它吃東西並不要吃粗的那些米飯、饅頭,只要一聞香味道就夠了。第四個就叫“中有”,生有跟死有中間的那個有。第五個叫“起”,我們人生出來,那叫“生”;中有不叫“生”,它叫“起”,“生”是異熟果了。這個“起”也就是“中有”的意思。
一共是五個名字:意成、求生、食香、中有、起。這五個名字都是說中有。這裏說的“中有”就是其中的一個名字。
中有,我們在講十二緣起的時候講過了,但沒有聽到的人就不知道了。
十二緣起裏邊,我們這個五蘊死掉之後,它就化了一個很微細的身體,就是中陰了。這個中陰,它不斷地在變化,七天一生死;它這個生死是很快的,死了之後馬上就生,又化一個跟它原先一模一樣的中陰;這樣子,它七七四十九天裏邊,決定投生。這是因爲有一類人,認爲人死掉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爲了對治他們這些斷見,佛就說人死後還會有中有、還要投生,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但是這個投生的中有,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等等,其中沒有一個真正的主宰的我;它緣這個五蘊,五蘊的因緣和合就産生中陰,中陰根據業力的牽引就去投生,並沒有一個自在的我在裏邊,都是五蘊的作用、煩惱的作用、業的作用而感的果。那麼這個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有情了,“我”是沒有的,而投生的現象是有的。
“經部中有,說如大乘,但假有情,無實我故”,經部講的中有,跟大乘的說法一樣,都認爲中有是假的有情,是五蘊和合而生的。這個在有部也好,經部也好,講十二緣起的時候,都知道投生的這個我(補特伽羅)是五蘊合成,沒有真正實在的一個“常”、“一”的“我”。這個經部也承認,所以我們舉這個喻,沒有毛病;如果你舉一個喻,這個喻經部不承認,那這個喻還得要成立,你就不能拿來作比喻。打比喻,一定要雙方都承認的,才可以作比喻。這個中有是化生有情,不是真的“我”,對方也承認,那麼就可以做比喻了。
此中所言密意趣者,意趣有四:一平等意趣,如佛說我曾名勝觀;二別時意趣,如說願生極樂界等;叁別義意趣,如說諸法皆無性等;四衆生意樂意趣,如說一善根,或時稱贊,或時毀訾,乃至廣說。今約第四衆生意樂趣,說有色等十處,故名爲密意;非許實有,說色等處。
[名相注釋]意趣有四:《攝大乘論》(卷二 所知相分第叁)四意趣者:
一、平等意趣:謂如說言,我昔曾于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非昔時毗婆屍佛(勝觀佛)即今釋迦佛,但諸佛所證平等法身,故說我即被,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
二、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是爲勸懈怠者,就別時利益說之,非言今直得之。猶如依一錢,而說得百錢,是就別時說。)
叁、別義意趣:謂如說言,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義。
(言說與意義不同,如說奉事幾許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義理,原非難事,凡夫能思維即能之,不須遭恒沙之佛,唯證得大乘之實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薩始能之。今言事恒河沙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雖似只解大乘之教義,然其意實在證得大乘之實理,如是言說與意義各別,名爲別義意趣。)
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謂如爲一補特伽羅先贊布施後還毀訾,如于布施,如是屍羅及一分修當知亦爾。(隨衆生之意樂而種種說法也)
《攝大乘論世親釋》卷五曰:意趣秘密有差別者,謂佛世尊先緣此事後爲他說,是名意趣。由此決定令入聖教,是名秘密。⑴平等意趣者,謂如有人取相似法說如是言,彼即是我,世尊亦爾,平等法身置在心中,說言我昔曾于彼等,非彼昔時毗缽屍佛即是今日釋迦牟尼,依平等義所起意趣作如是說。⑵別時意趣者,謂此意趣令懶惰者由彼彼因于彼彼法精勤修習,彼彼善根皆得增長,此中意趣,顯誦多寶如來名因是升進因,非唯誦名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如有說言由一金錢得千金錢,豈于一日,意在別時,由一金錢是得千因故作此說,此亦如是,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當知亦爾。⑶別義意趣中于大乘法方能解義者,謂于叁種自性義理自證其相,若但解了隨名言義是佛意者,愚夫于此亦應解了,故知此中言解義者,意在證解,要在過去逢事多佛。⑷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者,謂如爲一先贊布施後還毀訾,此中意者,先多悭吝爲贊布施,後樂行施還複毀訾令修勝行,若無此意,于一施中先贊後毀則成相違,由有此意贊毀應理。于屍羅等當知亦爾。一分修者,謂世間修。
“此中所言“密意趣”者”,頌中第二句“世尊密意趣”,佛這樣說是有密意趣的,這個密意趣是什麼東西呢?“意趣有四:一平等意趣……乃至廣說”,這四個意趣,我們昨天抄下來了,在《攝大乘論》第二卷裏邊,有四個意趣。
一是“平等意趣”,“如佛說我曾名勝觀”。毗婆屍佛就是勝觀佛。佛也這麼說過:“我昔曾于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我過去在某個時候,叫毗婆屍佛。那麼這個佛是不是真的就是毗婆屍佛呢?兩尊佛,釋迦牟尼佛跟過去的毗婆屍佛,是不是同一個呢?並不是。“但諸佛所證平等法身”,因爲佛所證到的功德,尤其是法身,平等平等;這個“我”是就功德來說,跟毗婆屍佛是一樣的;從所證的功德(從這個角度),法報化叁身的功德都是平等的,而說我過去就叫毗婆屍佛(我曾名勝觀),“故說我即被,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並不是說釋迦牟尼佛就是毗婆屍佛。這個不能誤會。釋迦牟尼佛跟毗婆屍佛不是同一尊佛。
二是“別時意趣”,“如說願生極樂界等”。“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我以前年輕的時候好象也在什麼地方看到:你只要稱多寶如來的名字,將來決定會成佛;你念阿彌陀佛,將來一定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這個話,是不是說你一稱念之後當下就成佛、就往生了?不是。“是爲勸懈怠者,就別時利益說之”,你念多寶如來的名號,你將來總有一天會成佛;你念阿彌陀佛,將來總有一天可以生到極樂世界——別時意趣(將來會這樣子),“非言今直得此”,不是說現在馬上就會得到。打個比喻,“猶如依一錢,而說得百錢,是就別時說”,假使一個窮人,他撿了一個錢,他就去做生意,做了生意之後就賺錢,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慢慢慢慢賺了之後,成了一百個錢;這一百個錢是將來的事情,並不是說現在才得一個錢,就是一百個錢了,不能這麼說。這個就叫別時意趣:你念多寶如來,將來能成佛,你念阿彌陀佛,將來可以生西方;並不是你現在馬上就成佛、你現在馬上就生西方。
所以我們看經,要懂得這些密意。如果你不是菩薩,你憑自己的主觀意思,認了幾個字,你去看:噢,念阿彌陀佛,生淨土,怎麼我念了那麼多,還沒有生?懷疑了。那你就沒有懂佛的意思。你沒有懂,你自己懷疑,你自己愚癡,這個不要怪佛。所以我們學經藏,沒有傳承是不行的。憑自己的像熒火蟲那樣的智能,要去看佛的深奧的道理,那是沒有辦法的。只有從我們的佛一代代傳下來的祖師教下來的,他們是有依據、有傳承的,這個話可信。
我記得昨天還抄了一個筆記(這個以後我們講到的時候再詳細說),即使這個傳承的話,有的時候好象跟某個經教不合,也不能懷疑。因爲它是過去一代代傳下來的,不會錯的;是真正的傳承,就不能懷疑了。這也是別時意趣。因爲你對經教,表面上看好象不對,實際上它有別時意趣、平等意趣等等,你怎麼知道呢?那麼我們依傳承來說,不一定是我們自己已經懂得很透了,但是我們依傳承,我們依它這麼說也不會錯。
叁是“別義意趣”。前面是時間不一樣,這個是意義不一樣。“言說與意義不同”,表面上的文字跟所含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如說奉事幾許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你要奉事很多的恒河沙的佛之後,才可以把大乘的道理解了、弄懂。“解了大乘法之義理,原非難事”,大乘法的意思,我們經上、論上去看,也不是難得非要奉事幾個恒河沙的佛那樣才能弄懂,也不是那麼一回事情,“凡夫能思維即能之,不須遭恒沙之佛”,大乘法的義理,即使是凡夫,他只要能夠思維,就是有腦筋、肯用心思維的話,慢慢地也會懂,不需要去奉事那麼多恒河沙的佛才能懂。但是怎麼佛說要奉事幾許恒河沙的佛以後才能懂(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義)呢?這個話裏邊,“解了大乘法”,並不是文字上說的“解了”,而是說要證得大乘的實理(證空性),那是要經過奉事恒河沙的佛之後,才能得到,“唯證得大乘之實理,非容易事”,這個不是容易的事情,是地上菩薩才能得到的,“地上之菩薩始能之”。
“今言事恒河沙諸佛,解了大乘法者”,現在說的你要經過奉事恒河沙諸佛之後才能解了大乘法, “其言相雖似只解大乘之教義”, 這個話從表面上的文字看,好象是只要解了大乘的教義的意思,“然其意實在證得大乘之實理”,實際上它的意思並不是只說解了,…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