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叁講▪P3

  ..續本文上一頁而是說要證到大乘的空性(“大乘之實理”就是真如性)。“如是言說與意義各別”,這些言說只解大乘之教義跟證得大乘之實理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名爲別義意趣”。

  

  這些意思如果我們不懂的話,你執了個文字,“依文解義,叁世佛冤”,你依文解義的話,叁世佛都要冤枉——該不要說的,說了你要搞錯了!它有別義意趣。這些道理,如果沒有傳承,你如何會知道呢?所以說,我們漢地對傳承不重視,結果搞得大家你說一個、我說一個,到處鬧矛盾、起鬥诤,這就是沒有傳承的過失了。藏地裏邊就比較好,一切依傳承來,管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這個傳承是不會亂搞的,它是從佛一代代傳下來的,決定有它的道理,不能懷疑。因爲它裏邊有很多意趣:平等意趣、別時意趣、別義意趣……。如果我們是一般的凡夫,你拿了一本經,你怎麼知道裏邊有那麼多的意趣?即使給你說了,看看簡單的幾句話,你知道它是什麼意趣呢?是平等意趣?還是別時意趣?還是別義意趣?這個我們不能亂配啊。所以說一定要有傳承,上邊怎麼說、我們怎麼聽就完了。

  

  四是“衆生意樂意趣”,《攝大乘論》裏叫“補特伽羅意樂意趣”,根據衆生的意樂而給他說種種的法。《述記》裏說:“如說一善根,或時稱贊,或時毀訾”,同樣一件事情,有的時候稱贊它,非常地贊歎,有的時候又毀訾它,說它極爲不好,“謂如爲一補特伽羅先贊布施後還毀訾”。我們在經上也能看到,佛對聲聞法,有的時候說出離怎麼怎麼地好,贊歎得很,但是有的時候把阿羅漢都罵成焦芽敗種,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就是衆生補特伽羅意樂意趣。他還沒有得到這個果之前,你要贊歎他,他才去修這個法;他證到這個果之後,就滿足了、不往前進了,這時候就要诃責他:你這一點是不夠的!得了這個就自以爲滿足了,那就是焦芽敗種,將來真正的菩提的果你就得不到。

  

  有的時候贊歎、有的時候诃責,那麼弄得不好,有人就會搞錯。我們漢地就很多,看到佛诃責二乘(聲聞乘),就認爲小乘(正名根本乘)不好,一概否定,一開始就要拿大乘(菩薩乘)!結果,大乘的樓還沒有建起來,地下的基層(根本乘)先把它拆掉了,你怎麼建呢?佛說叁乘——叁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中士道就是二乘。你下士道、中士道不要,就說我只要修建上士道,你怎麼建?過去佛在講經的時候,就有這個公案。

  

  佛在一部經裏說,有一位國王,他到鄰國去參觀,看到鄰國造了一座五樓的亭閣,非常好看,尤其是亭子上面那一個古建築的翹角,做得很好,他在上面玩,很舒服,回國之後,他就對他的匠人說,給我造一座五樓的亭閣,就像鄰國那個樣子。還把圖紙給匠人看,匠人就去造了。這位國王很著急,才過了兩天,他就去看,看到匠人和很多的工人在挖地,他想:我是要造樓的,你們怎麼挖起地來了?地在下面,樓在上面,這個不對頭啊,待過兩天再來看看。過了兩天,來不及又去看:還在挖地。過了幾天,再去看:還是在挖地!國王熬不住了,就發起脾氣來了:我叫你造樓閣,你盡挖地幹啥了?匠人說:唉呀!國王啊,不挖地,地基不牢固,你這個五樓怎麼架得上去呢?那就是說國王很愚癡了,只知道要上層建築,不知道先有基礎設施。我們現在漢地有些地方也是這樣子,只知道大乘的高,卻不知道下面地基——下士道、中士道都是需要的;中下士道都抽掉了,這個上士道也就成了一個空架子。

  [文獻資料]《百喻經》卷一(T04, p. 544)“叁重樓喻”與此相類:「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癡無所知,到余富家,見叁重樓,高廣嚴麗,軒敞踈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財錢,不減于彼,雲何頃來而不造作如是之樓!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語言:今可爲我造樓如彼。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作樓。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叁重屋。愚人複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爲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雲何得造第叁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爲我作最上者。時人聞已,便生怪笑,鹹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修敬叁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叁果,唯欲得彼阿羅漢道!亦爲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

  

  這個“衆生意樂意趣(補特伽羅意樂意趣)”就是說,對某一類有情,因爲他還在低層次,你要勸他、贊歎他:這個很好、你要修;到高層次之後,他守著這個法不願前進了,那時就要诃責他:你這個還不夠,前面還有很多路要走。所以同樣的一個事情,有的時候贊歎、有的時候诃責,就是根據衆生的意樂不同,所說的法也不同。這些東西都是佛菩薩才能掌握的,我們凡夫只能聽話,佛這麼說、菩薩這麼說,我們就這麼去理解好了。若僅憑自己那麼一點點智能,就想要在經論裏邊去討一個分曉,說這個是別時意趣、那個是平等意趣,那就是亂套了,你就會把經教的原義都失掉。所以我們再叁地強調要傳承。

  

  這就是四個意趣,“乃至廣說”。所以佛說“化生有情”也好、說“有色等十有色處”也好,都有他的密意趣,並不是依文解義可以得到的。我們經常說的這個話:“依文解義,叁世佛冤”,佛說的話都有很深的涵義,你如果依了文字去解它的意思的話,那麼佛就叫冤枉了:不該說的,說了你卻搞錯了。現在很多人要把佛的經用白話的意思翻譯,或者要翻成什麼外語,如果你不知道佛的密意趣,你一翻譯,成了文字方面的東西了,那就是會把很多的意思都搞錯。所以這些事情,不是大菩薩,不要隨便搞。

  

  “今約第四衆生意樂趣,說有色等十處”,佛的密意裏邊有四個意趣,現在說的“有色等十處”是屬于第四個衆生意樂意趣。不是說真的有十個處,因爲有這個密意在裏邊,佛才說有色等十處。所以你引佛的教說有色等十處,就認爲這十個處是實在的,那是你搞錯了,你不知道佛的密意。我們看看經部都會搞錯,我們想想自己的智能能夠頂得上經部的論師嗎?根本談不上了啊!所以說,不要依自己的意思去解經解論。

  “故名爲密意”,這個意思含蓄在裏邊,不是一般的人隨便就能看得到的,叫密意,也就是密法了。“非許實有,說色等處”,佛說這個話,是根據衆生意樂意趣(衆生意樂意趣是什麼?下邊要講),並不是說實在有色等十處——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並不是實在有,佛之所以要說這十個處,有他的原因,是對所化的機而說。

  

  

  論:如佛說有化生有情。

  述曰:此釋第四能成喻句。有斷見外道聞說無我,來問佛雲:我體既無,誰往後世?今佛世尊,爲答斷見者,說有中有:化生有情,能往後世!非爲實有,說化生也。若非實有,佛如何說?

  

  “如佛說有化生有情”,這還是對機而說,佛說有化生有情,就是對那些斷見的人而說,因爲他們認爲人死掉就什麼都沒有了,那麼就跟他們說還有中陰。但是這個“中陰”,並不是實在有自性的這麼一個補得特伽羅我(外道所執的神我、靈魂之類)。如果這樣去理解,那就又搞錯了。佛說有中陰,很多人就搞到靈魂去了,甚至于佛教徒也說靈魂不滅、有什麼什麼東西,把靈魂摻雜在裏面,又執了一邊去,就是不知道佛的密意。

  

  “此釋第四能成喻句”《唯識二十論》裏說“如佛說有化生有情”,這句話是解釋第四句頌(舉喻以成)。

  

  “有斷見外道聞說無我,來問佛雲”, 那些斷見外道聽到佛說一切法無我,他就來問佛:“我體既無,誰往後世?”這個“我”既然沒有了,那麼這一輩子死了,哪個來投生到後世去呢?外道就執了個神我,或者是靈魂,人死掉之後,靈魂不死,靈魂可以去投生。你說這個“我”是沒有的,那麼哪個去投生?這一輩子,人也死掉了,靈魂也沒有了,投生到下輩子去的是什麼呢?“今佛世尊,爲答斷見者,說有中有:化生有情,能往後世”,佛回答那些斷見外道說:不是死掉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死了之後,有一個化生有情,就是中有,它能投生到後輩子去!

  

  持斷見的人,這一輩子盡量地吃喝玩樂享受,他說,反正死掉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如果這一輩子不享受的話,將來就沒有時間享受了,死掉之後就享受不到了。所以就拼命地享受。這樣的人生觀、世界觀是最墮落的,他們就不知道還有後輩子。所以佛就跟他們說,還有中有(化生有情),它能往後世,到了後世之後,你這輩子所造的業都要受報的,並不是說白白地享受、做了很多壞事之後就可以一走了之,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非爲實有,說化生也”,佛說的這個“中有”,並不是真的一個不滅的靈魂,僅僅也是五蘊所化,相似相續,看上去好象是有個我,實際上一分析,並沒有我,是整個的五蘊的聚合體。這樣子對斷見有情說有化生有情,並不是說化生有情是實在的。佛對那些相當于要聽色等十處的有情而說“有色等十處”,也不是說這十處是實在的,就像化生有情不是實在的一樣。所以說是你們自己誤會。

  

  下邊再說化生有情是什麼。外人問:“若非實有,佛如何說?”

  

  論:彼但依心相續不斷、能往後世密意趣說,不說實有化生有情。

  述曰:以諸色等斷或不續,諸轉識等或斷或隱,唯第八心相續不斷,能從前世往于後世,結生不斷。佛觀此心密意,說有化生有情,非現實有化生有情乃複說也。此舉極成,以況二家不極成法。

  問:何故化生知非實有密意趣說?

  [名相注釋]“彼但依心不斷、能生後世密意趣說,不說實有化生有情” 《成唯識寶生論》卷叁雲:“謂欲調伏一類有情,是故佛言有化生有…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