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P3

  ..续本文上一页而是说要证到大乘的空性(“大乘之实理”就是真如性)。“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这些言说只解大乘之教义跟证得大乘之实理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名为别义意趣”。

  

  这些意思如果我们不懂的话,你执了个文字,“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依文解义的话,三世佛都要冤枉——该不要说的,说了你要搞错了!它有别义意趣。这些道理,如果没有传承,你如何会知道呢?所以说,我们汉地对传承不重视,结果搞得大家你说一个、我说一个,到处闹矛盾、起斗诤,这就是没有传承的过失了。藏地里边就比较好,一切依传承来,管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这个传承是不会乱搞的,它是从佛一代代传下来的,决定有它的道理,不能怀疑。因为它里边有很多意趣: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如果我们是一般的凡夫,你拿了一本经,你怎么知道里边有那么多的意趣?即使给你说了,看看简单的几句话,你知道它是什么意趣呢?是平等意趣?还是别时意趣?还是别义意趣?这个我们不能乱配啊。所以说一定要有传承,上边怎么说、我们怎么听就完了。

  

  四是“众生意乐意趣”,《摄大乘论》里叫“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根据众生的意乐而给他说种种的法。《述记》里说:“如说一善根,或时称赞,或时毁訾”,同样一件事情,有的时候称赞它,非常地赞叹,有的时候又毁訾它,说它极为不好,“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我们在经上也能看到,佛对声闻法,有的时候说出离怎么怎么地好,赞叹得很,但是有的时候把阿罗汉都骂成焦芽败种,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就是众生补特伽罗意乐意趣。他还没有得到这个果之前,你要赞叹他,他才去修这个法;他证到这个果之后,就满足了、不往前进了,这时候就要诃责他:你这一点是不够的!得了这个就自以为满足了,那就是焦芽败种,将来真正的菩提的果你就得不到。

  

  有的时候赞叹、有的时候诃责,那么弄得不好,有人就会搞错。我们汉地就很多,看到佛诃责二乘(声闻乘),就认为小乘(正名根本乘)不好,一概否定,一开始就要拿大乘(菩萨乘)!结果,大乘的楼还没有建起来,地下的基层(根本乘)先把它拆掉了,你怎么建呢?佛说三乘——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中士道就是二乘。你下士道、中士道不要,就说我只要修建上士道,你怎么建?过去佛在讲经的时候,就有这个公案。

  

  佛在一部经里说,有一位国王,他到邻国去参观,看到邻国造了一座五楼的亭阁,非常好看,尤其是亭子上面那一个古建筑的翘角,做得很好,他在上面玩,很舒服,回国之后,他就对他的匠人说,给我造一座五楼的亭阁,就像邻国那个样子。还把图纸给匠人看,匠人就去造了。这位国王很着急,才过了两天,他就去看,看到匠人和很多的工人在挖地,他想:我是要造楼的,你们怎么挖起地来了?地在下面,楼在上面,这个不对头啊,待过两天再来看看。过了两天,来不及又去看:还在挖地。过了几天,再去看:还是在挖地!国王熬不住了,就发起脾气来了:我叫你造楼阁,你尽挖地干啥了?匠人说:唉呀!国王啊,不挖地,地基不牢固,你这个五楼怎么架得上去呢?那就是说国王很愚痴了,只知道要上层建筑,不知道先有基础设施。我们现在汉地有些地方也是这样子,只知道大乘的高,却不知道下面地基——下士道、中士道都是需要的;中下士道都抽掉了,这个上士道也就成了一个空架子。

  [文献资料]《百喻经》卷一(T04, p. 544)“三重楼喻”与此相类:「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踈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欲得彼阿罗汉道!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这个“众生意乐意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就是说,对某一类有情,因为他还在低层次,你要劝他、赞叹他:这个很好、你要修;到高层次之后,他守着这个法不愿前进了,那时就要诃责他:你这个还不够,前面还有很多路要走。所以同样的一个事情,有的时候赞叹、有的时候诃责,就是根据众生的意乐不同,所说的法也不同。这些东西都是佛菩萨才能掌握的,我们凡夫只能听话,佛这么说、菩萨这么说,我们就这么去理解好了。若仅凭自己那么一点点智能,就想要在经论里边去讨一个分晓,说这个是别时意趣、那个是平等意趣,那就是乱套了,你就会把经教的原义都失掉。所以我们再三地强调要传承。

  

  这就是四个意趣,“乃至广说”。所以佛说“化生有情”也好、说“有色等十有色处”也好,都有他的密意趣,并不是依文解义可以得到的。我们经常说的这个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佛说的话都有很深的涵义,你如果依了文字去解它的意思的话,那么佛就叫冤枉了:不该说的,说了你却搞错了。现在很多人要把佛的经用白话的意思翻译,或者要翻成什么外语,如果你不知道佛的密意趣,你一翻译,成了文字方面的东西了,那就是会把很多的意思都搞错。所以这些事情,不是大菩萨,不要随便搞。

  

  “今约第四众生意乐趣,说有色等十处”,佛的密意里边有四个意趣,现在说的“有色等十处”是属于第四个众生意乐意趣。不是说真的有十个处,因为有这个密意在里边,佛才说有色等十处。所以你引佛的教说有色等十处,就认为这十个处是实在的,那是你搞错了,你不知道佛的密意。我们看看经部都会搞错,我们想想自己的智能能够顶得上经部的论师吗?根本谈不上了啊!所以说,不要依自己的意思去解经解论。

  “故名为密意”,这个意思含蓄在里边,不是一般的人随便就能看得到的,叫密意,也就是密法了。“非许实有,说色等处”,佛说这个话,是根据众生意乐意趣(众生意乐意趣是什么?下边要讲),并不是说实在有色等十处——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并不是实在有,佛之所以要说这十个处,有他的原因,是对所化的机而说。

  

  

  论:如佛说有化生有情。

  述曰:此释第四能成喻句。有断见外道闻说无我,来问佛云:我体既无,谁往后世?今佛世尊,为答断见者,说有中有:化生有情,能往后世!非为实有,说化生也。若非实有,佛如何说?

  

  “如佛说有化生有情”,这还是对机而说,佛说有化生有情,就是对那些断见的人而说,因为他们认为人死掉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就跟他们说还有中阴。但是这个“中阴”,并不是实在有自性的这么一个补得特伽罗我(外道所执的神我、灵魂之类)。如果这样去理解,那就又搞错了。佛说有中阴,很多人就搞到灵魂去了,甚至于佛教徒也说灵魂不灭、有什么什么东西,把灵魂掺杂在里面,又执了一边去,就是不知道佛的密意。

  

  “此释第四能成喻句”《唯识二十论》里说“如佛说有化生有情”,这句话是解释第四句颂(举喻以成)。

  

  “有断见外道闻说无我,来问佛云”, 那些断见外道听到佛说一切法无我,他就来问佛:“我体既无,谁往后世?”这个“我”既然没有了,那么这一辈子死了,哪个来投生到后世去呢?外道就执了个神我,或者是灵魂,人死掉之后,灵魂不死,灵魂可以去投生。你说这个“我”是没有的,那么哪个去投生?这一辈子,人也死掉了,灵魂也没有了,投生到下辈子去的是什么呢?“今佛世尊,为答断见者,说有中有:化生有情,能往后世”,佛回答那些断见外道说:不是死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死了之后,有一个化生有情,就是中有,它能投生到后辈子去!

  

  持断见的人,这一辈子尽量地吃喝玩乐享受,他说,反正死掉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这一辈子不享受的话,将来就没有时间享受了,死掉之后就享受不到了。所以就拼命地享受。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最堕落的,他们就不知道还有后辈子。所以佛就跟他们说,还有中有(化生有情),它能往后世,到了后世之后,你这辈子所造的业都要受报的,并不是说白白地享受、做了很多坏事之后就可以一走了之,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非为实有,说化生也”,佛说的这个“中有”,并不是真的一个不灭的灵魂,仅仅也是五蕴所化,相似相续,看上去好象是有个我,实际上一分析,并没有我,是整个的五蕴的聚合体。这样子对断见有情说有化生有情,并不是说化生有情是实在的。佛对那些相当于要听色等十处的有情而说“有色等十处”,也不是说这十处是实在的,就像化生有情不是实在的一样。所以说是你们自己误会。

  

  下边再说化生有情是什么。外人问:“若非实有,佛如何说?”

  

  论:彼但依心相续不断、能往后世密意趣说,不说实有化生有情。

  述曰:以诸色等断或不续,诸转识等或断或隐,唯第八心相续不断,能从前世往于后世,结生不断。佛观此心密意,说有化生有情,非现实有化生有情乃复说也。此举极成,以况二家不极成法。

  问:何故化生知非实有密意趣说?

  [名相注释]“彼但依心不断、能生后世密意趣说,不说实有化生有情” 《成唯识宝生论》卷三云:“谓欲调伏一类有情,是故佛言有化生有…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