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有情。
《俱舍论》里有一个颂,说中有有五个名字(大家写一下,今天笔记很多):“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
第一个是“意成”,它是意识所成,不是父精母血所成。第二个是“求生”,中有总是急于投生的(求投生),它没有什么可耽搁的,它的任务就是赶快投生,所以说最快的马上就投生,慢一些的七天,最迟不会超过七七四十九天,在这期间,它该投生的都投生去了。第三个是“食香”,中有的五根很利,哪里有香,它远远地就能闻到,就飞到哪里去吃那个香。因为身体很细,它吃东西并不要吃粗的那些米饭、馒头,只要一闻香味道就够了。第四个就叫“中有”,生有跟死有中间的那个有。第五个叫“起”,我们人生出来,那叫“生”;中有不叫“生”,它叫“起”,“生”是异熟果了。这个“起”也就是“中有”的意思。
一共是五个名字:意成、求生、食香、中有、起。这五个名字都是说中有。这里说的“中有”就是其中的一个名字。
中有,我们在讲十二缘起的时候讲过了,但没有听到的人就不知道了。
十二缘起里边,我们这个五蕴死掉之后,它就化了一个很微细的身体,就是中阴了。这个中阴,它不断地在变化,七天一生死;它这个生死是很快的,死了之后马上就生,又化一个跟它原先一模一样的中阴;这样子,它七七四十九天里边,决定投生。这是因为有一类人,认为人死掉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了对治他们这些断见,佛就说人死后还会有中有、还要投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但是这个投生的中有,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等,其中没有一个真正的主宰的我;它缘这个五蕴,五蕴的因缘和合就产生中阴,中阴根据业力的牵引就去投生,并没有一个自在的我在里边,都是五蕴的作用、烦恼的作用、业的作用而感的果。那么这个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有情了,“我”是没有的,而投生的现象是有的。
“经部中有,说如大乘,但假有情,无实我故”,经部讲的中有,跟大乘的说法一样,都认为中有是假的有情,是五蕴和合而生的。这个在有部也好,经部也好,讲十二缘起的时候,都知道投生的这个我(补特伽罗)是五蕴合成,没有真正实在的一个“常”、“一”的“我”。这个经部也承认,所以我们举这个喻,没有毛病;如果你举一个喻,这个喻经部不承认,那这个喻还得要成立,你就不能拿来作比喻。打比喻,一定要双方都承认的,才可以作比喻。这个中有是化生有情,不是真的“我”,对方也承认,那么就可以做比喻了。
此中所言密意趣者,意趣有四:一平等意趣,如佛说我曾名胜观;二别时意趣,如说愿生极乐界等;三别义意趣,如说诸法皆无性等;四众生意乐意趣,如说一善根,或时称赞,或时毁訾,乃至广说。今约第四众生意乐趣,说有色等十处,故名为密意;非许实有,说色等处。
[名相注释]意趣有四:《摄大乘论》(卷二 所知相分第三)四意趣者:
一、平等意趣:谓如说言,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非昔时毗婆尸佛(胜观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证平等法身,故说我即被,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
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是为劝懈怠者,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
三、别义意趣:谓如说言,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
(言说与意义不同,如说奉事几许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凡夫能思维即能之,不须遭恒沙之佛,唯证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萨始能之。今言事恒河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然其意实在证得大乘之实理,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名为别义意趣。)
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随众生之意乐而种种说法也)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五曰:意趣秘密有差别者,谓佛世尊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是名意趣。由此决定令入圣教,是名秘密。⑴平等意趣者,谓如有人取相似法说如是言,彼即是我,世尊亦尔,平等法身置在心中,说言我昔曾于彼等,非彼昔时毗钵尸佛即是今日释迦牟尼,依平等义所起意趣作如是说。⑵别时意趣者,谓此意趣令懒惰者由彼彼因于彼彼法精勤修习,彼彼善根皆得增长,此中意趣,显诵多宝如来名因是升进因,非唯诵名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如有说言由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于一日,意在别时,由一金钱是得千因故作此说,此亦如是,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当知亦尔。⑶别义意趣中于大乘法方能解义者,谓于三种自性义理自证其相,若但解了随名言义是佛意者,愚夫于此亦应解了,故知此中言解义者,意在证解,要在过去逢事多佛。⑷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者,谓如为一先赞布施后还毁訾,此中意者,先多悭吝为赞布施,后乐行施还复毁訾令修胜行,若无此意,于一施中先赞后毁则成相违,由有此意赞毁应理。于尸罗等当知亦尔。一分修者,谓世间修。
“此中所言“密意趣”者”,颂中第二句“世尊密意趣”,佛这样说是有密意趣的,这个密意趣是什么东西呢?“意趣有四:一平等意趣……乃至广说”,这四个意趣,我们昨天抄下来了,在《摄大乘论》第二卷里边,有四个意趣。
一是“平等意趣”,“如佛说我曾名胜观”。毗婆尸佛就是胜观佛。佛也这么说过:“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我过去在某个时候,叫毗婆尸佛。那么这个佛是不是真的就是毗婆尸佛呢?两尊佛,释迦牟尼佛跟过去的毗婆尸佛,是不是同一个呢?并不是。“但诸佛所证平等法身”,因为佛所证到的功德,尤其是法身,平等平等;这个“我”是就功德来说,跟毗婆尸佛是一样的;从所证的功德(从这个角度),法报化三身的功德都是平等的,而说我过去就叫毗婆尸佛(我曾名胜观),“故说我即被,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并不是说释迦牟尼佛就是毗婆尸佛。这个不能误会。释迦牟尼佛跟毗婆尸佛不是同一尊佛。
二是“别时意趣”,“如说愿生极乐界等”。“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我以前年轻的时候好象也在什么地方看到:你只要称多宝如来的名字,将来决定会成佛;你念阿弥陀佛,将来一定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个话,是不是说你一称念之后当下就成佛、就往生了?不是。“是为劝懈怠者,就别时利益说之”,你念多宝如来的名号,你将来总有一天会成佛;你念阿弥陀佛,将来总有一天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别时意趣(将来会这样子),“非言今直得此”,不是说现在马上就会得到。打个比喻,“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假使一个穷人,他捡了一个钱,他就去做生意,做了生意之后就赚钱,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慢慢慢慢赚了之后,成了一百个钱;这一百个钱是将来的事情,并不是说现在才得一个钱,就是一百个钱了,不能这么说。这个就叫别时意趣:你念多宝如来,将来能成佛,你念阿弥陀佛,将来可以生西方;并不是你现在马上就成佛、你现在马上就生西方。
所以我们看经,要懂得这些密意。如果你不是菩萨,你凭自己的主观意思,认了几个字,你去看:噢,念阿弥陀佛,生净土,怎么我念了那么多,还没有生?怀疑了。那你就没有懂佛的意思。你没有懂,你自己怀疑,你自己愚痴,这个不要怪佛。所以我们学经藏,没有传承是不行的。凭自己的像荧火虫那样的智能,要去看佛的深奥的道理,那是没有办法的。只有从我们的佛一代代传下来的祖师教下来的,他们是有依据、有传承的,这个话可信。
我记得昨天还抄了一个笔记(这个以后我们讲到的时候再详细说),即使这个传承的话,有的时候好象跟某个经教不合,也不能怀疑。因为它是过去一代代传下来的,不会错的;是真正的传承,就不能怀疑了。这也是别时意趣。因为你对经教,表面上看好象不对,实际上它有别时意趣、平等意趣等等,你怎么知道呢?那么我们依传承来说,不一定是我们自己已经懂得很透了,但是我们依传承,我们依它这么说也不会错。
三是“别义意趣”。前面是时间不一样,这个是意义不一样。“言说与意义不同”,表面上的文字跟所含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如说奉事几许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你要奉事很多的恒河沙的佛之后,才可以把大乘的道理解了、弄懂。“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大乘法的意思,我们经上、论上去看,也不是难得非要奉事几个恒河沙的佛那样才能弄懂,也不是那么一回事情,“凡夫能思维即能之,不须遭恒沙之佛”,大乘法的义理,即使是凡夫,他只要能够思维,就是有脑筋、肯用心思维的话,慢慢地也会懂,不需要去奉事那么多恒河沙的佛才能懂。但是怎么佛说要奉事几许恒河沙的佛以后才能懂(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呢?这个话里边,“解了大乘法”,并不是文字上说的“解了”,而是说要证得大乘的实理(证空性),那是要经过奉事恒河沙的佛之后,才能得到,“唯证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这个不是容易的事情,是地上菩萨才能得到的,“地上之菩萨始能之”。
“今言事恒河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现在说的你要经过奉事恒河沙诸佛之后才能解了大乘法, “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 这个话从表面上的文字看,好象是只要解了大乘的教义的意思,“然其意实在证得大乘之实理”,实际上它的意思并不是只说解了,…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