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情,是密意说也。谓彼断见所害有情,随自乐为者,无后世者,无善恶因果者,为欲洗除此之恶见,是故说心相续不断。心相续言显当生故。此死彼生,由斯理故,相续不断,说有化生,是为密意。离识之外,更无别我。”
“诸转识等或断或隐” 转识中前六识有间断,第七识灭尽定时断。或隐者,第七识无始以来一昧任运而转,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转谓转变生起,即知六识从根境生,待缘而起,故无主宰,不得自在,即无有我,以无根境,识不生起,生已还灭,不常住故。
三转义 《大乘广五蕴论》: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
佛说“有化生有情”,这个教是依“心相续不断、能往后世密意趣”而说。我们的心(即识,五蕴中的识蕴)是相续不断的,它可以到后世去,依据这个秘密的意趣,佛说有化生有情。
我们的八个识,可以不断地投生。一般说是阿赖耶识的见分。我们看《八识归矩颂》里边:“去后来先作主公”,有的人看到这句话,又把阿赖耶识当成灵魂看待:死的时候最后离去、投生的时候最先来到,这个是灵魂。这样理解,又搞错了。所以说我们学法,一定不要执着。佛在《解深密经》中说:“阿陀那识甚深细”,这个阿赖耶识非常深、非常细,“一切种子如瀑流”,它里边种子多得很,就像瀑流一样,“我于凡愚不开演”,佛对凡夫、二乘,不说阿赖耶识的事情,为什么呢?“恐彼分别执为我”,恐怕他们又要起分别执实为“我”。因为它很像一个“我”,所以佛不跟凡夫、二乘说,只对大乘的高层次的人才说有阿赖耶识,这些人不会执着它是“我”。所以我们学唯识,不要把阿赖耶识执作一个我,否则又糟糕了。依心相续不断、能往后世,主要就是这个阿赖耶识了。
[经典导读]《解深密经》卷一〈心意识相品〉:“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成唯识论》卷三:“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梵云阿陀那,此云执持。”
“以诸色等断或不续”,这个色法(色声香味触),它会断掉。假使一张桌子,把它打烂、没有了,就不能再继续使用它。这个色法是要断的、不继续的。“诸转识等或断或隐”,什么叫转识?就是前七识,它们都是阿赖耶识里生出来的,所以叫转识。这七个转识,“或断或隐”,“唯第八心相续不断”,只有阿赖耶识相续不断,去投生的是阿赖耶识。但是不要把阿赖耶识当做灵魂。只是心相续不断。阿赖耶识里边,很多种子、很多现行,前后相似、相续不断,就像一条河水一样,你看见一条河,里边各式各样的水都有,那么不是一个。
“诸转识等或断或隐”,这个我们抄有一个笔记,大家看一看。
什么叫转识?诸转识等就是前七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其中前六识有间断。眼识:我们看东西时,它就生起来;眼睛闭了,它就断掉了。耳识:耳朵听声音,它就生起来;没有声音了,它就断掉了……。睡觉的时候,六个识都断掉了:你最睡熟的时候,梦也不做了,第六意识也休息了,那么六个识都断掉了。有间断的就不能投生,投生要不间断的,相似相续不断的才能投生。“第七识灭尽定时断”,第七个识也有间断,什么时候断?灭尽定的时候,它断掉了。“诸转识等或断”,这句话意思就是:前六个识决定有间断,第七识在灭尽定的时候也要间断。“或隐者”,这个“或隐”是说:“第七识无始以来,一味任运而转,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第七识,我们看不到它,它隐在里头、执着那个阿赖耶识;它又没有什么变化,任运而生,不需要什么境就自然生起来;它执持阿赖耶识的相见分,说这个是我、这个是我、这个是我……就完了。它隐在里边,又不向外,我们感觉不到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叫隐;虽然它存在,但是隐在里边。
“唯第八心相续不断”,只有第八个识是相续不断的,“能从前世往于后世,结生不断”,就是投生了。
“佛观此心密意,说有化生有情”,因为阿赖耶识有这一层密意,佛就说有化生有情。并不是阿赖耶识又是一个我。佛所以不说阿赖耶识,就是恐怕凡愚执为我。它的道理很深细。那么佛在这里已经直接先提出来了,阿赖耶识不是我,我们以后学阿赖耶识的时候,就不要执着是我了。佛的密意说,这个化生有情是就阿赖耶识而说的,把这个阿赖耶识叫作化生有情,“非现实有化生有情乃复说也”,并不是真正有这么一个有自性的补特伽罗(灵魂之类)才这么说的。
(17A)这里就是说,佛说有十二处的教,是对那些执着有我的人而说,使他们知道这个我是没有的,仅仅是由于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十二处的作用,就好象有一个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等等,实际上都是十二处兜拢来的,并不是真的我;目的是去我执,并不是说这十二个东西是实在有的,这个不要搞错了。就像说有化生有情一样,那是对断见的人说有后世,并不是说真正有这么一个化生有情,这个意思是一样的。
“此举极成,以况二家不极成法。”怎么叫极成?这是因明的话:两边都同意、都没有异议,这就叫极成。化生有情不是实在有情,这个唯识、经部都承认,那么依大家都承认的这个法来作一个比喻,来证明大家两方不承认的法。一方承认,一方不承认,叫不极成。“二家不极成法”,如说色等的法是没有的、不是实在有的法,这是唯识家的主张;而经部家则认为色等法是实在有的,这就叫不极成法:一家承认,一家不承认。极成是两方面都承认。依两方面都承认的喻来做一个证明,使两方面不极成的法,也可以达到两方面都承认,起这个作用。
“问:何故化生知非实有密意趣说?”他这是一问问到底了:你说化生不是真正有,是佛的密意趣说的,那么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是密意趣说、不是实在有的呢?他还要追问下去。
论: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
述曰:由佛经中说无有情我及生者等八种事,但有其法,但有其因,从因所起,因即所由,所从生法,一切名因,都无实物,故知化生密意趣说。然旧论偈说:无众生及我,但法有因果。今勘三梵本,并无果字,然有故字,由此经故知说化生是密意教。若无故者,其理不成,无因成故。
[名相注释]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 《俱舍论颂疏》卷九〈分别世品第三之二〉:有业有异熟,作者不可得,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唯除法假。法假谓何?依此有故彼有,依此生故彼生。广说缘起。(十二缘起假立于我,名为法假也)。
生者等八种事 八种者谓:我、有情、意生、摩纳缚迦、养育者、数取趣、命者、生者(此说世间“我”种种相,合有八种也)。摩纳缚迦,译为儒耄,年少人,长者。《大日经疏》曰:“是毗纽天外道部类,正翻应为胜我。”
“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这就是佛说的十二因缘。“有情”的“我”是没有的;既然没有“有情我”,投生的“我”当然也没有,这个化生有情只是就相似相续的识而说。《俱舍》里边就说是五蕴,“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单是这五个蕴(中有)来投生,四有轮转。
佛经里边经常说“无有情我及生者等八种事……”,这“八种事”我们已经抄出来了。
“八种者谓:我、有情、意生、摩纳缚迦、养育者、数取趣、命者、生者”,这八个名字是经里边经常说的,都是指的“我”。“此说世间“我”种种相”,这个“我”,有的人执着它是能够投生的,就叫数取趣;有的人执着它是能够养育人的,就叫养育者;有的人说它是有感情的,就叫有情;有的说它是有自性、有个常一的,就叫我……等等各式各样的名字;世间认为“我”有这么多的相貌,从它某一个角度、它起什么作用,就安立一个名字,都是指这个补特伽罗是有自性的“我”。“合有八种也”,合起来有八种。
下面解释“但有法因故”。“但有其法,但有其因”,这个东西,只有它造作法的因,并没有真正的补特伽罗;“从因所起,因即所由”,从因所起的,就产生这个法(因就是它的原因);“所从生法,一切名因,都无实物”,它从哪一个法来的,这个法都叫因,并不是有一个实在的有情,都是说以这个因产生那个法,那个因又产生这个法。就是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是因,生一个行;行又作因,生(投生)一个识;识又作因,生名色;名色作因,又生六入……等等,一个因、一个法,“但有法因”,都没有真正的投生的我。“故知化生密意趣说”,所以说有化生有情是密意趣说,并不是说有真正的化生有情。因为佛说一切法都没有我的,那你投生又怎么有我呢?当然是密意趣说的了。
这里他又把新旧二论的翻译作一番比较。旧论(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本)的偈里边说:“无众生及我,但法有因果”,众生、我,这些补特伽罗的异名(灵魂等等)是没有的,但是一切法有因有果。“今勘三梵本,并无果字,然有故字”,现在我们校勘三个梵本(印度原文经本),里边都没有“果”字,而有“故”字;“由此经故,知说化生是密意教”,因为这部经的缘故,我们知道佛说化生是密意教。“若无故者,其理不成,无因成故”,假使没有“故”字,这个道理就不显了。这是说旧译的这个“果”字翻错了,应该翻作缘故的“故”字。
这个地方,他翻作因果的“果”,也有他的道理。《俱舍》里就有讲,我们把《俱舍》的文再引一下。它是一个颂,也是解释十二缘起的颂:“有业有异熟,作者不可得,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投生的现象,并不是有一个补特伽罗的我…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