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叁講▪P4

  ..續本文上一頁情,是密意說也。謂彼斷見所害有情,隨自樂爲者,無後世者,無善惡因果者,爲欲洗除此之惡見,是故說心相續不斷。心相續言顯當生故。此死彼生,由斯理故,相續不斷,說有化生,是爲密意。離識之外,更無別我。”

  “諸轉識等或斷或隱” 轉識中前六識有間斷,第七識滅盡定時斷。或隱者,第七識無始以來一昧任運而轉,一類內執,不假外緣故。轉謂轉變生起,即知六識從根境生,待緣而起,故無主宰,不得自在,即無有我,以無根境,識不生起,生已還滅,不常住故。

  叁轉義 《大乘廣五蘊論》: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複生起,又令生死流轉回還故。

  

  佛說“有化生有情”,這個教是依“心相續不斷、能往後世密意趣”而說。我們的心(即識,五蘊中的識蘊)是相續不斷的,它可以到後世去,依據這個秘密的意趣,佛說有化生有情。

  

  我們的八個識,可以不斷地投生。一般說是阿賴耶識的見分。我們看《八識歸矩頌》裏邊:“去後來先作主公”,有的人看到這句話,又把阿賴耶識當成靈魂看待:死的時候最後離去、投生的時候最先來到,這個是靈魂。這樣理解,又搞錯了。所以說我們學法,一定不要執著。佛在《解深密經》中說:“阿陀那識甚深細”,這個阿賴耶識非常深、非常細,“一切種子如瀑流”,它裏邊種子多得很,就像瀑流一樣,“我于凡愚不開演”,佛對凡夫、二乘,不說阿賴耶識的事情,爲什麼呢?“恐彼分別執爲我”,恐怕他們又要起分別執實爲“我”。因爲它很像一個“我”,所以佛不跟凡夫、二乘說,只對大乘的高層次的人才說有阿賴耶識,這些人不會執著它是“我”。所以我們學唯識,不要把阿賴耶識執作一個我,否則又糟糕了。依心相續不斷、能往後世,主要就是這個阿賴耶識了。

  [經典導讀]《解深密經》卷一〈心意識相品〉:“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成唯識論》卷叁:“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成唯識論述記》卷叁:“梵雲阿陀那,此雲執持。”

  

  “以諸色等斷或不續”,這個色法(色聲香味觸),它會斷掉。假使一張桌子,把它打爛、沒有了,就不能再繼續使用它。這個色法是要斷的、不繼續的。“諸轉識等或斷或隱”,什麼叫轉識?就是前七識,它們都是阿賴耶識裏生出來的,所以叫轉識。這七個轉識,“或斷或隱”,“唯第八心相續不斷”,只有阿賴耶識相續不斷,去投生的是阿賴耶識。但是不要把阿賴耶識當做靈魂。只是心相續不斷。阿賴耶識裏邊,很多種子、很多現行,前後相似、相續不斷,就像一條河水一樣,你看見一條河,裏邊各式各樣的水都有,那麼不是一個。

  

  “諸轉識等或斷或隱”,這個我們抄有一個筆記,大家看一看。

  

  什麼叫轉識?諸轉識等就是前七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其中前六識有間斷。眼識:我們看東西時,它就生起來;眼睛閉了,它就斷掉了。耳識:耳朵聽聲音,它就生起來;沒有聲音了,它就斷掉了……。睡覺的時候,六個識都斷掉了:你最睡熟的時候,夢也不做了,第六意識也休息了,那麼六個識都斷掉了。有間斷的就不能投生,投生要不間斷的,相似相續不斷的才能投生。“第七識滅盡定時斷”,第七個識也有間斷,什麼時候斷?滅盡定的時候,它斷掉了。“諸轉識等或斷”,這句話意思就是:前六個識決定有間斷,第七識在滅盡定的時候也要間斷。“或隱者”,這個“或隱”是說:“第七識無始以來,一味任運而轉,一類內執,不假外緣故”。第七識,我們看不到它,它隱在裏頭、執著那個阿賴耶識;它又沒有什麼變化,任運而生,不需要什麼境就自然生起來;它執持阿賴耶識的相見分,說這個是我、這個是我、這個是我……就完了。它隱在裏邊,又不向外,我們感覺不到有這麼一個東西,所以叫隱;雖然它存在,但是隱在裏邊。

  

  “唯第八心相續不斷”,只有第八個識是相續不斷的,“能從前世往于後世,結生不斷”,就是投生了。

  

  “佛觀此心密意,說有化生有情”,因爲阿賴耶識有這一層密意,佛就說有化生有情。並不是阿賴耶識又是一個我。佛所以不說阿賴耶識,就是恐怕凡愚執爲我。它的道理很深細。那麼佛在這裏已經直接先提出來了,阿賴耶識不是我,我們以後學阿賴耶識的時候,就不要執著是我了。佛的密意說,這個化生有情是就阿賴耶識而說的,把這個阿賴耶識叫作化生有情,“非現實有化生有情乃複說也”,並不是真正有這麼一個有自性的補特伽羅(靈魂之類)才這麼說的。

  

  (17A)這裏就是說,佛說有十二處的教,是對那些執著有我的人而說,使他們知道這個我是沒有的,僅僅是由于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處的作用,就好象有一個我在看、我在聽、我在想……等等,實際上都是十二處兜攏來的,並不是真的我;目的是去我執,並不是說這十二個東西是實在有的,這個不要搞錯了。就像說有化生有情一樣,那是對斷見的人說有後世,並不是說真正有這麼一個化生有情,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此舉極成,以況二家不極成法。”怎麼叫極成?這是因明的話:兩邊都同意、都沒有異議,這就叫極成。化生有情不是實在有情,這個唯識、經部都承認,那麼依大家都承認的這個法來作一個比喻,來證明大家兩方不承認的法。一方承認,一方不承認,叫不極成。“二家不極成法”,如說色等的法是沒有的、不是實在有的法,這是唯識家的主張;而經部家則認爲色等法是實在有的,這就叫不極成法:一家承認,一家不承認。極成是兩方面都承認。依兩方面都承認的喻來做一個證明,使兩方面不極成的法,也可以達到兩方面都承認,起這個作用。

  

  “問:何故化生知非實有密意趣說?”他這是一問問到底了:你說化生不是真正有,是佛的密意趣說的,那麼爲什麼這麼說?爲什麼是密意趣說、不是實在有的呢?他還要追問下去。

  

  

  論:說無有情我,但有法因故。

  述曰:由佛經中說無有情我及生者等八種事,但有其法,但有其因,從因所起,因即所由,所從生法,一切名因,都無實物,故知化生密意趣說。然舊論偈說:無衆生及我,但法有因果。今勘叁梵本,並無果字,然有故字,由此經故知說化生是密意教。若無故者,其理不成,無因成故。

  [名相注釋]說無有情我,但有法因故 《俱舍論頌疏》卷九〈分別世品第叁之二〉:有業有異熟,作者不可得,謂能舍此蘊,及能續余蘊。唯除法假。法假謂何?依此有故彼有,依此生故彼生。廣說緣起。(十二緣起假立于我,名爲法假也)。

  生者等八種事 八種者謂:我、有情、意生、摩納縛迦、養育者、數取趣、命者、生者(此說世間“我”種種相,合有八種也)。摩納縛迦,譯爲儒耄,年少人,長者。《大日經疏》曰:“是毗紐天外道部類,正翻應爲勝我。”

  

  “說無有情我,但有法因故”,這就是佛說的十二因緣。“有情”的“我”是沒有的;既然沒有“有情我”,投生的“我”當然也沒有,這個化生有情只是就相似相續的識而說。《俱舍》裏邊就說是五蘊,“謂能舍此蘊,及能續余蘊”,單是這五個蘊(中有)來投生,四有輪轉。

  

  佛經裏邊經常說“無有情我及生者等八種事……”,這“八種事”我們已經抄出來了。

  

  “八種者謂:我、有情、意生、摩納縛迦、養育者、數取趣、命者、生者”,這八個名字是經裏邊經常說的,都是指的“我”。“此說世間“我”種種相”,這個“我”,有的人執著它是能夠投生的,就叫數取趣;有的人執著它是能夠養育人的,就叫養育者;有的人說它是有感情的,就叫有情;有的說它是有自性、有個常一的,就叫我……等等各式各樣的名字;世間認爲“我”有這麼多的相貌,從它某一個角度、它起什麼作用,就安立一個名字,都是指這個補特伽羅是有自性的“我”。“合有八種也”,合起來有八種。

  

  下面解釋“但有法因故”。“但有其法,但有其因”,這個東西,只有它造作法的因,並沒有真正的補特伽羅;“從因所起,因即所由”,從因所起的,就産生這個法(因就是它的原因);“所從生法,一切名因,都無實物”,它從哪一個法來的,這個法都叫因,並不是有一個實在的有情,都是說以這個因産生那個法,那個因又産生這個法。就是十二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無明是因,生一個行;行又作因,生(投生)一個識;識又作因,生名色;名色作因,又生六入……等等,一個因、一個法,“但有法因”,都沒有真正的投生的我。“故知化生密意趣說”,所以說有化生有情是密意趣說,並不是說有真正的化生有情。因爲佛說一切法都沒有我的,那你投生又怎麼有我呢?當然是密意趣說的了。

  

  這裏他又把新舊二論的翻譯作一番比較。舊論(陳天竺叁藏真谛譯本)的偈裏邊說:“無衆生及我,但法有因果”,衆生、我,這些補特伽羅的異名(靈魂等等)是沒有的,但是一切法有因有果。“今勘叁梵本,並無果字,然有故字”,現在我們校勘叁個梵本(印度原文經本),裏邊都沒有“果”字,而有“故”字;“由此經故,知說化生是密意教”,因爲這部經的緣故,我們知道佛說化生是密意教。“若無故者,其理不成,無因成故”,假使沒有“故”字,這個道理就不顯了。這是說舊譯的這個“果”字翻錯了,應該翻作緣故的“故”字。

  

  這個地方,他翻作因果的“果”,也有他的道理。《俱舍》裏就有講,我們把《俱舍》的文再引一下。它是一個頌,也是解釋十二緣起的頌:“有業有異熟,作者不可得,謂能舍此蘊,及能續余蘊。”投生的現象,並不是有一個補特伽羅的我…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