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同”,這兩個量,從兩邊說,說的話不一樣,而意思是一個。“《成唯識論》第一卷”裏邊也有說,“小與此同”,意思也差不多。它怎麼說?“彼論說言:非諸極微共和集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此識上無極微相故。”即使那些極微合攏來,也不能給五識作所緣,因爲極微很小,在五識上沒有它的相;既然沒有相,作所緣的條件就不夠。好了,這就是引《成唯識論》的一個量來破。總的說,雖然說的話不一樣,但意思都是差不多的。極微太小了,縱使像你們說的,它是有實在體的,承認你們這一點,它還是不能作所緣,因爲它很小,在識裏邊帶不起它的相出來,不能作所緣緣,猶如五根是不能看到、不能聽到……。“理亦非多”,這是破它,很多極微造成的色,也不行。
論:又理非和合或和集爲境。
述曰:下破經部正理論師。此即總非,下自別破。
“又理非和合或和集爲境”,這是總的破經部跟新有部。經部跟新有部說,很多的極微固然是太小、看不到,現在它可以合攏來,成一個和合相,那就大了,可以看到了;或者是集攏來,成一個和集相,也是大了,這個色就粗了,可以看到。這是他們修正的道理,經部說是和合,有部說是和集,這兩個的差別等一下再說。“下自別破”,下邊,論主各別來破。
論:一實極微,理不成故。
述曰:經部等極微有一實體,唯意識境;薩婆多師等亦有一實體,十處所攝,六識之境。然汝所執一實極微,我不許有,理既不成,故說極微和合和集,義皆乖返。
然觀所緣論破經部師言:色等和合,于眼識等上有彼相故,設作所緣,以粗顯故,識現相故,然無緣義,無實體故。如眼錯亂,見第二月,彼無實體,不能生故。遂立量雲:和合于五識設所緣非緣,彼體實無故,猶如第二月。
“一實極微理不成故”,這一個實在的極微是不能成立的。他後邊還要問,爲什麼不成立?先把這裏看了。
“經部等極微有一實體,唯意識境”,經部論師,他們認爲極微有一個實在的體,它很小,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看不到、聽不到、聞不到、嘗不到、觸不到,但是意識可以知道,意識能夠知道很小很小的東西。這我們也可以想象得到。它是意識的境,眼耳鼻舌身是做不到的,然而它是實在有的。
“薩婆多師等亦有一實體”,有部一樣,也認爲極微是個實體,但是他們說,這個實體是“十處所攝,六識之境”。薩婆多論師認爲,這個極微是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十個處所攝的,六個識都能緣。
這樣,兩家就不一樣了,經部認爲這個實體很小,眼耳鼻舌身是不能緣的,唯意識境;而薩婆多師說,六個識都能緣。
“然汝所執一實極微,我不許有”,這是破它了,你們所執著的一個實在有的極微,我們大乘是不承認有的。“理既不成,故說極微和合和集,義皆乖返”,一個實在有的極微都不能成立爲有,你把它們再合攏來也好、集攏來也好,那當然還是不成立的。根本的一個極微都沒有,你堆啥東西?所以,盡管你說它是和合也好、還是和集也好,都是不合理的。
《觀所緣緣論》裏邊,怎麼破經部師?“然觀所緣論破經部師言:色等和合,于眼識等上有彼相故,設作所緣,以粗顯故,識現相故,然無緣義,無實體故。如眼錯亂,見第二月,彼無實體,不能生故。”
經部立的主張說,極微是實在有的,但五識是看不到的,五識裏邊不能帶著極微的相顯出來,等到這些極微合攏來,合到一個大的東西(這個就叫和合),這時候五識就能看了。極微是真的,和合相是假的,所看到的是和合的假相,真正的極微,五識是看不到的。這是經部的意思。
《觀所緣緣論》就破經部,說,你說極微是真的,這個和合的相是假的,這個和合相,在“眼等識上”可以帶它的相生起來,那麼姑且允許你,可以作所緣(實際上是不承認的)。“設作所緣”,縱使照你這麼說,這個極微堆起和合色,是大的,眼識上可以帶著它的相生起來,可以作所緣,“以粗顯故”,因爲它大了,比較明顯了,“識現相故”,識上也現出它的相,那麼可以作所緣。“然無緣義,無實體故”,但是所緣緣的緣的意思沒有,因爲它是假的,你們經部自己說它是假相。要作所緣緣的話,要有實在的東西,才能作所緣緣。你說是假的,即使作了所緣,還是不能作緣,那也就不成立了。
“遂立量雲:和合于五識設所緣非緣”,“設所緣”,即使能作所緣,“非緣”,但是緣的意思不夠,“彼體實無故”,這個和合的東西,你自己也說是假的,既然沒有實體,那就不能作緣。作所緣緣,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帶相而起,一個要體是實在的。現在你缺一個,那就不能作所緣緣,五識還是緣不到它。能夠作所緣緣,五識能緣它,現在既然不能成立是所緣緣,五識也不能緣。打個比喻,“猶如第二月”。什麼叫第二月?我們把眼睛掐住、按一下,天上本來是一個月亮,你眼睛一掐之後,看上去就有兩個月亮了。這第二個月亮是假的,並不是實在的,你不能緣它。你緣這第二個月亮,識不會生出來。這是第一個月亮,你把眼睛一掐,顯的假相。“設作所緣”,假設你所緣的第二月是有的,但是這第二個月,你是找不到的,你要去真正緣它的話,沒有這個東西。你們的這個和合相也是這樣,即使識上顯有它的相,但是它本身是沒有體的,不能生起眼識來。他以“第二月”來作比喻。
成唯識論複破彼言:非和合相,異諸極微,有實自體,分折彼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彼和合相既非實有,故不可說是五識緣,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此中難意,若有實極微,容有和合假,能合實非有,所合假成無。
《成唯識輪》裏破它,說,“非和合相,異諸極微,有實自體”,和合相跟極微不一樣,極微有實體,和合相沒有實體,“分析彼時,似彼相識定不生故。彼和合相既非實有,故不可說是五識緣,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
這個話也是差不多的。這個和合相是沒有自體的,把它分析的時候,“似彼相識定不生故”,那個跟它相像的識不會生起來。“彼和合相既非實有”,這和合相是假的,前也說過,是假的,“故不可說是五識緣”,那就不能說是五識所緣的境,因爲作所緣緣,一定要是實在的境。它是假的,不是實在的,也是以第二月作比喻,“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
“此中難意,若有實極微,容有和合假”,《成唯識論》意思是說,假使極微是實在的,那麼也可以容許你有一個假的和合相;“能合實非有,所合假成無”,能夠合的極微是沒有的,既然你所合的是假的,那當然也是沒有的了。《成唯識論》說的,把它根子都取掉了。這個能夠和合的極微本身就是沒有的,那你這個和合的假相,當然更不要談,更是沒有的了。這是《成唯識論》的一個說法。
總的來說,我們記住這個問題就行了:這些大的假相,識上顯相,雖然能作所緣,但它是假的,不能作緣,不符合所緣緣的意思,少了一個條件。既然不符合所緣緣,五識就不能緣它。就是“理亦非多”,說多也不行。各別各別的極微不行,多的合攏來做個和合相,也不行。
觀所緣緣論破正理師言:如堅等相雖是實有,于眼等識容有緣義,而非所緣,眼等識上無彼相故。色等極微,諸和集相,理亦應爾,彼俱執爲極微相故。遂立量雲:極微和集相,設于眼等識,是緣非所緣,許極微相故,猶如堅濕等。
執眼等識,能緣極微,諸和集相,複有別生:瓶瓯等覺相,彼執應無別,非形別故別,形別非實故。又不應執極微,亦有差別形相。所以者何?極微量等故,形別唯在假,析彼至極微,彼覺定舍故。
[名相注釋]“和集” 《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曰:“此第四,敘衆賢論師新薩婆多義,爲前非破色等法。極微是緣非所緣,以五識上無彼相故,便救之言:其五識上,亦有極微相。色等雖有多相,一分是現量境,此諸極微,共和集時,展轉相資,各有粗相生。如阿拿色七極微相資,皆有阿耨色許大微相。如經部師阿耨色是假法,薩婆多雲彼和合故,非五識境,五識必依實法生故。今者所說,此相相資,各別極微,能生五識。一處相近名和,不爲一體名集。即是相近,體各別故,是實法故;有力生識,以相粗故,識有此相,故所緣緣理具足有。”
“非形別故別,形別非實故” 非形別故,覺彼瓶等之識上有差別相,形別唯在瓶等假法上有,非極微上有故,五識不緣假法故。
前面把經部師的和合破了之後,還要破新有部的和集。和集是什麼東西?跟和合有什麼不同?我們有個筆記,大家看一看。
這個“和合”,是很多的極微合攏來的一個大的假相。假使合了一個瓶子,這個瓶子實體是很多極微,極微相堆攏來之後,成一個瓶的樣子,這個瓶是假的,打爛了就沒有了。但裏邊極微是打不了的,它是實在有的。這是經部的說法。這個說法給《觀所緣緣論》破掉了。你雖然極微是有的,但是你和合相是假的,和合相是假的就不能生識,不能作緣;即使你是大的,能作所緣,但是它是假的,不是實在的境,不能作緣,所緣緣的條件還是少一個,五識就不能取它。這是破了經部的說法。
新有部就修改了一下。什麼叫和集?他說,很多極微,它不是合攏來的,並沒有合攏來。“一處相近名和”,在一個地方,它們沒有合了一個,但是挨得很近,叫和;“不爲一體名集”,雖然合攏來,但不是合了一個東西,叫集。集,很多東西集在一起;和,和在一起。前面經部叫和合,他叫和集,集攏來還是很多東西,一個一個分得開的。他什麼意思呢?極微是實在的,合攏來假的是不能緣,但實在的極微還是能緣,它相又粗、又大了,五識能有所緣;它的體又是實在的,極微是一個…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