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實境,而或有處,見有村園男女等物,非一切處;即于是處,或時見有彼村園等,非一切時。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處、時定,非不得成。
說如鬼言,顯如餓鬼。河中膿滿,故名膿河;如說酥瓶,其中酥滿。謂如餓鬼,同業異熟,多身共集,皆見膿河,非于此中,定唯一見。等言顯示,或見糞等,及見有情,執持刀杖,遮捍守護,不令得食。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多相續不定義成。
又如夢中,境雖無實,而有損失精血等用。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有虛妄作用義成。如是且依別別譬喻,顯處定等四義得成。
““如夢”意說,如夢所見”,這是解釋頌第一句“處時定如夢”裏的“如夢”。“如夢”兩個字,不是指其它,而是指夢中所見的東西。
“謂如夢中,雖無實境”,在夢裏邊,雖然沒有實在的境界。做夢,大家都知道了。你在做夢,你看到山河大地,各式各樣的東西,人物、男女,甚至老虎、獅子等等,做惡夢的時候還會亂叫,但是旁邊的人看到你還在睡覺,什麼東西也沒有,你喊什麼呢?就像那個娑羅那比丘,他在夢裏被人家(惡生王)五花大綁,雞毛插在頭上,要殺頭了,他急得大叫,但是他的師父(尊者迦旃延)看看他,什麼事都沒有;把他喊醒過來,“你醒過來看看吧,什麼事情都沒有呀!”那就是說,夢裏邊是沒有實境的。
“而或有處,見有村園男女等物,非一切處”,外人難說,沒有實境的東西,不應當在某一地方看不到,因爲都是心裏變的,應當什麼地方都能看到;論主回答說,那不一定!夢裏邊變的境界是識變的,但也不是什麼地方都能看到。我們做夢的時候,某個地方有聲音,看到花園、男女等物,但在某個地方就看不到,而是有另外的境界顯現。夢境雖然是不實在的,但也不是一切處都能夢見,還是有某些地方沒有夢見。你們說“處定”不能成立,顯然是不對的,我們說能成立!在夢裏邊也是這樣的。
“即于是處,或時見有彼村園等,非一切時”,就在夢境裏的那個地方,有的時候看到有村園等,有的時候就看不到有村園;在終南山地區,你在房間裏的時候就看不到,跑出外面去就能看到,並不是任何時間裏都能看到。你們說“時定”不能成立,也不對!時間決定也能成立。
“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處、時定,非不得成”,這就是那兩個結論——雖然沒有離開識之外的客觀實在的外境,但是“處定”、“時定”,並不是不能成立,用“如夢”一個喻,就能證明。你們的問難是“不遍”的。如果你說一句話,沒有例外的,那麼你這個話就見效了,我們說的“唯識”,只有內識沒有外境的這個主張就被你破掉,但是現在你說的話是有例外的,我們用“如夢”一個喻就把你的問難破掉了。這樣,只有識、沒有外境(唯識無境),這個主張當然可以成立了;爲什麼能成立?你說的話沒有普遍性(不遍)。這就把時定、處定的問難破掉了。
下邊說相續不定。
“說“如鬼”言,顯如餓鬼”,先解釋第二句頌“身不定如鬼”裏邊的“如鬼”兩個字,他講得很仔細。“如鬼”是什麼意思?“顯如餓鬼”,說“如鬼”這個話,說明就像餓鬼那樣“同見膿河等”。
什麼叫“膿河”?他再解釋第叁句頌裏的“膿河”二字:“河中膿滿,故名“膿河”;如說“酥瓶”,其中酥滿。”河裏邊充滿了膿水,就叫“膿河”。他打個比喻,舉一個一般的、在印度都經常碰到的事情,印度人賣東西,街上賣酥油,一個裝滿酥油的瓶,他們叫賣酥瓶,實際上這個“賣酥瓶”就是“賣充滿酥油的瓶”,亦即“賣滿瓶的酥油”。“酥瓶”就是裝滿酥油的瓶,裝滿了當然不會只賣給你半瓶,也不是僅僅賣給你這個裝過酥油的瓶子,所以“賣酥瓶”就是“賣滿罐的酥油”,滿罐的酥油、滿瓶的酥油,意思是一樣的。這個“膿河”,也就是裝滿膿水的河,跟這個“酥瓶”是一樣的意思,亦即滿河的膿水。這就把“膿河”兩個字解釋完了。
“謂如餓鬼,同業異熟,多身共集,皆見膿河”,這些餓鬼,由于共業所感,他們的異熟果,很多的餓鬼在一個地方結集的時候,都能夠看到“膿河”。假使他們都集在河邊,這條河,他們看到的都是膿河;不會說有的餓鬼看到膿河、有的餓鬼看到不是膿河,因爲他們共業所感,大家的業是一樣的。你說由識變的,應當跟眼花那樣,有的看到頭發、有的看不到頭發,我們說不一定,就像餓鬼,雖然這個膿河是不實在的,但是他們看到的都是膿河,沒有看到不一樣的。
“非于此中,定唯一見”,在這個裏邊,並不是說只有某些餓鬼看到膿河,就像眼睛花的人能看到發蠅,眼睛不花的人就看不到發蠅,並非如此,而是都看到膿河,好象是客觀實際的一樣。
““等”言顯示或見糞等,及見有情,執持刀杖,遮捍守護,不令得食。”
“同見膿河等”裏的“等”字,還包涵有別的意思,“等”什麼別的意思?““等”言顯示”,“言”就是“字”,“等”這個“字”表示除了前面講的看見膿河之外,還有“或見糞等”,或者看到的是糞便、屎尿,“及見有情,執持刀杖,遮捍守護,不令得食”,或者還看到有情拿著刀杖守護,不給他們吃。因爲餓鬼餓狠了之後,哪怕膿河也要吃,大糞也要吃;因爲餓慌了,什麼都要吃,雖然想吃,但是又見到有鬼卒拿著刀杖守衛,不給他們吃。這是解釋“等”字。同樣地都看到那個境,見到濃河、還看到有鬼卒在旁邊守著不給他們吃;並不是有些餓鬼看到,有些餓鬼看不到,而是大家都看到——同見“膿河”、同見“等”。
“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多相續不定義成”,由此可知,雖然沒有離開識的客觀實在外境,但是“多相續不定”的道理是可以成立的。不一定是有的看到,有的不看到,而是都能看到;“相續不定”的意思,就是大家都能看到,不是說某些看到、某些看不到。這個道理,你們說不能成立,其實也能成立。
“又如夢中,境雖無實”,這是說“有作用”的問題了。“又如夢中”,這個“如夢”用了很多。前面“處時定如夢”,這裏又來了個“如夢”,就像夢中的境界。夢中所見的境界,雖然是沒有實在的——大家都知道,夢是假的、沒有東西的,但是作用有沒有?“而有損失精血等用”。當然這個不是絕對的。前面說過,“夢中所得飲食刀杖毒藥衣等,無飲等用”,夢中吃的飲食等等,那是吃不飽、不會飽的,這個是沒有作用的。但是也不能據此而說,夢中都是沒有境的,所以什麼作用都不會起。那不是普遍性的(不遍),是可以有例外的;既然可以有例外,那麼我們的唯識道理當然也可以在這個例外之中了,所以也不能排除唯識。夢裏邊的例外尚且排除不了,唯識怎麼能夠排除?夢裏邊,雖然沒有實境,但是損失精血的事情還是有的。
“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有虛妄作用義成”,你說若離開識沒有實境的話,作用就沒有了,那不盡然!在夢中,有時候夢到穿了衣服不暖和,但是有的時候還是有作用的,所以說不一定;“有作用”的道理,你說不能成立,也不盡然。
“如是且依別別譬喻”,這是根據各別各別的譬喻,四個難,用四個喻來各別地把它破掉,“顯處定等四義得成”。
到這裏就把四個外難都破掉了,下邊再以一個總的喻來破。
複次頌曰:
⑶一切如地獄 同見獄卒等 能爲逼害事 故四義皆成
以一個頌、一個譬喻來把這四個外難都解決掉。“一切”就是指他們的四個難,都可以用“如地獄”這麼一個喻,把四個外難都破掉,可以把四個道理都講得通。
論曰:應知此中,一地獄喻,顯處定等,一切皆成。
如地獄言,顯在地獄受逼害苦諸有情類。謂地獄中,雖無真實有情數攝獄卒等事,而彼有情,同業異熟增上力故,同處、同時、衆多相續,皆共見有獄卒狗烏鐵山物等,來至其所,爲逼害事。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處定等,四義皆成。
何緣不許獄卒等類是實有情?不應理故。且此不應那落迦攝,不受如彼所受苦故;互相逼害,應不可立彼那落迦、此獄卒等;形量力既等,應不極相怖;應自不能忍受鐵地炎熱、猛焰恒燒然苦,雲何于彼能逼害他?非那落迦,不應生彼。
如何天上現有傍生?地獄亦然,有傍生鬼爲獄卒等。
“應知此中,一“地獄”喻”,前面每一個難各用一個喻來作比方,現在以一個地獄作喻,“顯處定等,“一切”皆成”,你說四個道理不能成立,現在舉這一個喻,“一切”,包括你那四個難,處定、時定等等道理,都能夠成立。
““如地獄”言”,他很仔細,大家仔細看看,世親菩薩作的這個長行解釋,講得很仔細。頌裏邊的“如地獄”叁個字(“言”就是說這叁個字),是什麼意思?“顯在地獄受逼害苦諸有情類”。“如地獄”,不是指地獄的地方,也不是指地獄的時間,而是指地獄裏邊受逼害苦的這一類有情,叫“如地獄”。
“謂地獄中,雖無真實有情數攝獄卒等事,而彼有情,同業異熟增上力故,同處、同時、衆多相續,皆共見有獄卒狗烏鐵山物等,來至其所,爲逼害事。”
頌裏邊“同見獄卒等,能爲逼害事”說的就是這些內容。“同見獄卒等”,這個“等”就是“等”那些狗(烏駁狗)、烏(鐵嶲,鐵嘴鳥)、鐵山(羝羊山)等物,地獄裏受苦的那些有情都看到這些東西,“來至其所,爲逼害事”。
(24B)對地獄裏邊受苦的有情來說,雖然地獄裏邊沒有實在的有情數攝的獄卒等事情,就是屬于有情的那些獄卒等物是沒有的。這個後邊要廣辯。因爲這個頌說了之後,有的人不承認,他認爲獄卒等是實在有情,那就要辯論了。這個辯論後頭再說,現在把這個客觀事實先擺一下。
地獄裏的那些獄卒、烏駁狗、鐵…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