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四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是大家都害怕的一件事情,他叫他去做。是不是密勒日巴尊者的公案我記不清了,反正是有這麼一個公案。那你說這個師父對不對?你不能以一般的知見去衡量善知識。

  

  這是說如何親近善知識,四種親近圓滿的相,就是這裏正文說的“如四親近行”。

  “如四親近行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你以這樣子的方式(四親近行)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的話,“正性決定”,那決定能夠進入“正性”。什麼叫正性?這又是一個筆記,我們看一看,正性決定,什麼叫正性?

  

  [名相注釋]正性決定:正性,《俱舍論》卷第十雲:“何名正性?謂契經言,貪無余斷,瞋無余斷,癡無余斷,一切煩惱皆無余斷,是名正性。定者謂聖;聖謂已有無漏道生,遠諸惡法,故名爲聖;獲得畢竟離系得故,定盡煩惱,故名正定。”

  《俱舍論頌疏》(唐圓晖述)卷第十:“正邪不定聚,聖造無間余。釋曰:上句標,下句釋。謂諸聖人名正性定聚,造五無間者名邪性定聚,自余凡夫名不定性聚。頌言余者,正邪定余,即無間外余凡夫也。言正性者,所謂涅槃;定者是聖,有無漏道,遠一切惡,故名爲聖,獲得畢竟離系得故,定盡煩惱,故名爲定;聖于正性得決定故,名正性定也。言邪性者,謂叁惡趣;定謂造無間人也,造五無間,必墮惡趣,故名爲定;造無間人于邪性中,得決定故,名邪性定也。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余有情,遇聖入聖,遇邪入邪,名不定性聚。”

  

  這在《俱舍論》第十卷裏有解釋。“何名正性”,什麼叫正性?“謂契經言”,契經就是修多羅,不是一部經,很多的經都這麼說,“貪無余斷、瞋無余斷、癡無余斷”,貪瞋癡,這叁個是最根本的煩惱(叁毒),“無余斷”,都全部斷完;“一切煩惱皆無余斷”,最根本的、最重的叁毒煩惱斷完之後,枝末的煩惱也全部斷完,“是名正性”,這樣子就叫正性。正性就是涅槃性,就是一切煩惱都全部斷得幹幹淨淨。正性決定,就是我們可以進入正性裏邊去。

  

  一般說,有情有叁種,分叁個聚(類):一是“不定聚”,他碰到善的,他可以進入善的,若碰到惡的,就進入惡的。這一類是兩邊倒,碰到好的就向好的走,碰到壞的向壞的走。這是一般的,凡夫都是如此。二是“正定聚”,決定可以進入正性、將來決定會證涅槃,就是已經生起淨信、是見道的以上的聖者,再也不可移轉、不會再走邪路了。叁是“邪定聚”,決定是作了極大惡業罪、又死不改悔的那些人,就是決定要進入邪道、不可扭轉的一類有情。

  

  我們也會碰到那些人。你勸他信佛法,有些人他是好心,你勸他,他雖然不全部信,多少還順著佛法而做點好事;有的人就聽你的話,皈依乃至修法很精進。但是有的人就是死不改悔,你再怎麼說,他都不聽;你把事實擺給他看,說某某人信佛之後得了什麼感應,他也不相信,他說“這是你們的唯心主義,那些人自以爲是,實際上他本來就會好的,他不念佛也會好,你們說是他念佛好的,那是你們的想法”,他總是有一套來和你辯論。這一類是邪定聚,扭不過來的,那一時是沒有辦法,等他吃夠苦頭,他自己心裏起悔,再慢慢地扭轉過來。

  

  這裏說,如果你能夠圓滿地依止善知識,親近他、聽聞正法(他講的當然是正法了),那麼你就進入正性,將來決定會證涅槃。這個涅槃不一定是聲聞涅槃,佛的無住涅槃、大般涅槃,都屬于正性所包含。總之,正性決定,將來決定會證入聖道。

  

  在我們修行的路上,“暖必證涅槃”,如果證到暖位,還在資糧道,還不敢保證,可能邪見的種子還沒有斷,有的時候可能還會生邪見,但是證到暖位即加行道“暖、頂、忍、世第一”的“暖”的時候,雖然還會退,但是他的種子紮實,將來必定會證涅槃。“暖必證涅槃”,這是《俱舍論》裏說的,得暖位之後,他決定是會證涅槃的。那等于授記一樣,即使他還要到地獄裏去,但是他總有一天要證涅槃、要證果證道。這是正性決定。

  

  有的人依止善知識,目的不是聽聞正法,他只是培些福就完了。這樣子得的益處就很少。我們之所以要親近善知識,就是爲了法而來的。並不是善知識跟我很要好,他認爲我這個人很好、很滿意,我就高興,我培點福就算了。這是得不到法益的。善知識之所以可貴,是因爲他有法,我們要親近他,也主要是爲法。如果親近善知識,而不聽聞正法,那正性決定也得不到。所以真正要得到正性決定,除了要如法地親近、圓滿地依止善知識之外,還得要聽聞正法。

  

  “能教者識,成悲決定”,“能教者識”就是善知識的識,一切有情都是唯識,都是八個識,能教的這個善知識,由于他悲心的決定,“能聽者識,成慧決定”,那麼當然,這個所依的、能聽的弟子,他決定會成就這個智能,即無漏的智能、能夠證空性的智能,決定會成就。這是親近善知識的好處。

  

  反過來,“近惡友時,成邪定亦爾”,你親近惡友,你就成邪定聚,道理是一樣的。一個是正定聚,將來決定會進入正性離生、趨向涅槃性;一個是邪定聚,你親近惡友,那就趨向邪定。邪的事情定下來之後,你就轉不過來了。社會上也有這個名詞,叫死黨,他跟他要好、跟他是一個黨,就是跟他混合在一起的,無論如何你都勸他不過來,即使你能證明那個人是壞透了,但那是他的死黨,他不聽你的,他還是忠于他的死黨。就像狗的忠那樣,忠于主人,你給它好東西吃,它不管你(主人)是賊還是盜,它就是聽你話,忠得不得了。你是好人,你養它,它就忠于你;同樣,一個賊、或者強盜,他養一條狗,狗也會忠于他、聽他的話。當然我們不是把人來比狗,而是說近惡友(惡知識)的時候,他的邪法跟你講,你聽了之後,也會把邪的種子不斷地增長、成邪定。邪定就是像做壞事無間等等最壞的那些、一闡提之類。

  

  “即能所教,二識決定”,親近善友,正性決定;同樣,親近惡友,就是邪性決定;能教的識與所教的識,這兩個是決定的。能教的識若是善友,那決定是慈悲,那麼能聽的識,決定是智能,就是那句話:“能教者識,成悲決定,能聽者識,成慧決定”。能教的識若是惡友,他教的就是那些壞的煩惱,那所教的識聽了之後,也不會生智能,而生愚癡,乃至邪見都會生起來,這是決定的。這是世間上都共許的,也是論敵雙方都共許的:親近善知識就會得好處、得利益,親近惡知識就會受損害。

  

  或近善惡二種友故,其能近者,各成正邪二識決定。准此下釋,即能所教,二識決定,前解爲是。若准舊論,今此難中,文既含隱,其能近者,各隨所應,成于邪正二識決定,後解爲是。然文既含隱,二解並得,任情取舍。

  校注:江西校刊本(下冊.卷四.五頁後面.十行)“或近善惡二種友故”,大正藏[size=2](T43, p. 1002, b1.卷2)作“或近善惡二種友如”。

  

  “或近善惡二種友故,其能近者,各成正邪二識決定”,這句話(論文“彼諸有情近善惡友聞正邪法二識決定”)有好幾個解釋,前面是一個解釋,另外還有一個解釋:不從能教的方面(善知識)說,單是就能親近的人來說,他親近善知識,就得正識的決定;他親近惡知識,就成邪識的決定。這樣子講也可以,單方面講,僅就能聽的人來說。前面是兩邊都講,這裏是單邊講。

  

  “准此下釋,即能所教,二識決定”,根據下文的解釋,是說能教與所教兩個識決定的,那麼應該以“前解爲是”。就是說,“彼諸有情近善惡友聞正邪法二識決定”這句話的意思,以前面的解釋爲好,即能教的、所教的兩方面都有決定性,這個解釋好一點。第二個解釋單是從能親近的人來說,意思就少了一點。

  

  “若准舊論,今此難中,文既含隱”,這又是比較了,若依照以前的翻譯,在這個問難裏邊,它的文字非常之含蓄,不明顯。“其能近者,各隨所應,成于邪正二識決定”,能親近的人,“各隨所應”,根據他親近的,若是善友,就成正性決定;若是邪的(惡友),就成邪性決定。這樣子的話,“後解爲是”,就以第二個解釋爲好。我們這裏是采取前面的解釋。這是說以前的翻譯(舊論),我們也沒有去看那部論,就不管它也可以。

  

  “然文既隱,二解並得,任情取舍”,但是這個文,它又翻譯得很隱蔽,不太明顯,那麼這兩個解釋都可以用,隨便你自己采取哪一個都可以,“任情取舍”,隨你怎麼取好。這兩個解釋,本來原則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從兩方面說,一個從單方面說。

  

  論:既無友教,此雲何成?

  述曰:此正爲難。諸識既緣不離識境,無心外法,理即便無善惡二友,亦無他說正邪二法,此能聽者,或正或邪,二識決定,雲何得成?或無外境,雲何得有能教所教二識決定?下釋妨難。

  

  “既無友教,此雲何成”,外人講了唯識宗的主張,也講了世間共許的事實,然後就提出正難。既然你說所緣的境都是識內的,識內的境,說來說去都是自己的,那麼是哪裏來的善知識以正法來開示呢?又哪裏有惡知識以邪法來教導呢?這個“友教”的事實,是大家公認、世間共許的,就不可能了。都是你自己心裏變的東西,變來變去都是自己的,怎麼受人家影響?不可能的。

  

  這個問難也就在這裏。既然你不承認識以外還有境,那麼這個“友”就在你自己心裏,善友是你自己心裏變的善友,惡友是你自己心裏變的惡友,變來變去,還是你自己,怎麼還能受善知識的教就成正性決定、聽了惡知識的教就成邪性決定?這個世間共許的事實就不可能了。

  

  “此正爲難”,這個難,還是忒厲害的,下面窺基法師就解釋一下。

  

  “諸識既緣不離識境”,“諸識”,你的識,不管是第八識還是第六識等等,緣的都是不離識的境,是緣識的相分,沒有離…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