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大家都害怕的一件事情,他叫他去做。是不是密勒日巴尊者的公案我记不清了,反正是有这么一个公案。那你说这个师父对不对?你不能以一般的知见去衡量善知识。
这是说如何亲近善知识,四种亲近圆满的相,就是这里正文说的“如四亲近行”。
“如四亲近行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你以这样子的方式(四亲近行)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的话,“正性决定”,那决定能够进入“正性”。什么叫正性?这又是一个笔记,我们看一看,正性决定,什么叫正性?
[名相注释]正性决定:正性,《俱舍论》卷第十云:“何名正性?谓契经言,贪无余断,瞋无余断,痴无余断,一切烦恼皆无余断,是名正性。定者谓圣;圣谓已有无漏道生,远诸恶法,故名为圣;获得毕竟离系得故,定尽烦恼,故名正定。”
《俱舍论颂疏》(唐圆晖述)卷第十:“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余。释曰:上句标,下句释。谓诸圣人名正性定聚,造五无间者名邪性定聚,自余凡夫名不定性聚。颂言余者,正邪定余,即无间外余凡夫也。言正性者,所谓涅槃;定者是圣,有无漏道,远一切恶,故名为圣,获得毕竟离系得故,定尽烦恼,故名为定;圣于正性得决定故,名正性定也。言邪性者,谓三恶趣;定谓造无间人也,造五无间,必堕恶趣,故名为定;造无间人于邪性中,得决定故,名邪性定也。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余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定性聚。”
这在《俱舍论》第十卷里有解释。“何名正性”,什么叫正性?“谓契经言”,契经就是修多罗,不是一部经,很多的经都这么说,“贪无余断、瞋无余断、痴无余断”,贪瞋痴,这三个是最根本的烦恼(三毒),“无余断”,都全部断完;“一切烦恼皆无余断”,最根本的、最重的三毒烦恼断完之后,枝末的烦恼也全部断完,“是名正性”,这样子就叫正性。正性就是涅槃性,就是一切烦恼都全部断得干干净净。正性决定,就是我们可以进入正性里边去。
一般说,有情有三种,分三个聚(类):一是“不定聚”,他碰到善的,他可以进入善的,若碰到恶的,就进入恶的。这一类是两边倒,碰到好的就向好的走,碰到坏的向坏的走。这是一般的,凡夫都是如此。二是“正定聚”,决定可以进入正性、将来决定会证涅槃,就是已经生起净信、是见道的以上的圣者,再也不可移转、不会再走邪路了。三是“邪定聚”,决定是作了极大恶业罪、又死不改悔的那些人,就是决定要进入邪道、不可扭转的一类有情。
我们也会碰到那些人。你劝他信佛法,有些人他是好心,你劝他,他虽然不全部信,多少还顺着佛法而做点好事;有的人就听你的话,皈依乃至修法很精进。但是有的人就是死不改悔,你再怎么说,他都不听;你把事实摆给他看,说某某人信佛之后得了什么感应,他也不相信,他说“这是你们的唯心主义,那些人自以为是,实际上他本来就会好的,他不念佛也会好,你们说是他念佛好的,那是你们的想法”,他总是有一套来和你辩论。这一类是邪定聚,扭不过来的,那一时是没有办法,等他吃够苦头,他自己心里起悔,再慢慢地扭转过来。
这里说,如果你能够圆满地依止善知识,亲近他、听闻正法(他讲的当然是正法了),那么你就进入正性,将来决定会证涅槃。这个涅槃不一定是声闻涅槃,佛的无住涅槃、大般涅槃,都属于正性所包含。总之,正性决定,将来决定会证入圣道。
在我们修行的路上,“暖必证涅槃”,如果证到暖位,还在资粮道,还不敢保证,可能邪见的种子还没有断,有的时候可能还会生邪见,但是证到暖位即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的“暖”的时候,虽然还会退,但是他的种子扎实,将来必定会证涅槃。“暖必证涅槃”,这是《俱舍论》里说的,得暖位之后,他决定是会证涅槃的。那等于授记一样,即使他还要到地狱里去,但是他总有一天要证涅槃、要证果证道。这是正性决定。
有的人依止善知识,目的不是听闻正法,他只是培些福就完了。这样子得的益处就很少。我们之所以要亲近善知识,就是为了法而来的。并不是善知识跟我很要好,他认为我这个人很好、很满意,我就高兴,我培点福就算了。这是得不到法益的。善知识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他有法,我们要亲近他,也主要是为法。如果亲近善知识,而不听闻正法,那正性决定也得不到。所以真正要得到正性决定,除了要如法地亲近、圆满地依止善知识之外,还得要听闻正法。
“能教者识,成悲决定”,“能教者识”就是善知识的识,一切有情都是唯识,都是八个识,能教的这个善知识,由于他悲心的决定,“能听者识,成慧决定”,那么当然,这个所依的、能听的弟子,他决定会成就这个智能,即无漏的智能、能够证空性的智能,决定会成就。这是亲近善知识的好处。
反过来,“近恶友时,成邪定亦尔”,你亲近恶友,你就成邪定聚,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是正定聚,将来决定会进入正性离生、趋向涅槃性;一个是邪定聚,你亲近恶友,那就趋向邪定。邪的事情定下来之后,你就转不过来了。社会上也有这个名词,叫死党,他跟他要好、跟他是一个党,就是跟他混合在一起的,无论如何你都劝他不过来,即使你能证明那个人是坏透了,但那是他的死党,他不听你的,他还是忠于他的死党。就像狗的忠那样,忠于主人,你给它好东西吃,它不管你(主人)是贼还是盗,它就是听你话,忠得不得了。你是好人,你养它,它就忠于你;同样,一个贼、或者强盗,他养一条狗,狗也会忠于他、听他的话。当然我们不是把人来比狗,而是说近恶友(恶知识)的时候,他的邪法跟你讲,你听了之后,也会把邪的种子不断地增长、成邪定。邪定就是像做坏事无间等等最坏的那些、一阐提之类。
“即能所教,二识决定”,亲近善友,正性决定;同样,亲近恶友,就是邪性决定;能教的识与所教的识,这两个是决定的。能教的识若是善友,那决定是慈悲,那么能听的识,决定是智能,就是那句话:“能教者识,成悲决定,能听者识,成慧决定”。能教的识若是恶友,他教的就是那些坏的烦恼,那所教的识听了之后,也不会生智能,而生愚痴,乃至邪见都会生起来,这是决定的。这是世间上都共许的,也是论敌双方都共许的:亲近善知识就会得好处、得利益,亲近恶知识就会受损害。
或近善恶二种友故,其能近者,各成正邪二识决定。准此下释,即能所教,二识决定,前解为是。若准旧论,今此难中,文既含隐,其能近者,各随所应,成于邪正二识决定,后解为是。然文既含隐,二解并得,任情取舍。
校注:江西校刊本(下册.卷四.五页后面.十行)“或近善恶二种友故”,大正藏[size=2](T43, p. 1002, b1.卷2)作“或近善恶二种友如”。
“或近善恶二种友故,其能近者,各成正邪二识决定”,这句话(论文“彼诸有情近善恶友闻正邪法二识决定”)有好几个解释,前面是一个解释,另外还有一个解释:不从能教的方面(善知识)说,单是就能亲近的人来说,他亲近善知识,就得正识的决定;他亲近恶知识,就成邪识的决定。这样子讲也可以,单方面讲,仅就能听的人来说。前面是两边都讲,这里是单边讲。
“准此下释,即能所教,二识决定”,根据下文的解释,是说能教与所教两个识决定的,那么应该以“前解为是”。就是说,“彼诸有情近善恶友闻正邪法二识决定”这句话的意思,以前面的解释为好,即能教的、所教的两方面都有决定性,这个解释好一点。第二个解释单是从能亲近的人来说,意思就少了一点。
“若准旧论,今此难中,文既含隐”,这又是比较了,若依照以前的翻译,在这个问难里边,它的文字非常之含蓄,不明显。“其能近者,各随所应,成于邪正二识决定”,能亲近的人,“各随所应”,根据他亲近的,若是善友,就成正性决定;若是邪的(恶友),就成邪性决定。这样子的话,“后解为是”,就以第二个解释为好。我们这里是采取前面的解释。这是说以前的翻译(旧论),我们也没有去看那部论,就不管它也可以。
“然文既隐,二解并得,任情取舍”,但是这个文,它又翻译得很隐蔽,不太明显,那么这两个解释都可以用,随便你自己采取哪一个都可以,“任情取舍”,随你怎么取好。这两个解释,本来原则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从两方面说,一个从单方面说。
论:既无友教,此云何成?
述曰:此正为难。诸识既缘不离识境,无心外法,理即便无善恶二友,亦无他说正邪二法,此能听者,或正或邪,二识决定,云何得成?或无外境,云何得有能教所教二识决定?下释妨难。
“既无友教,此云何成”,外人讲了唯识宗的主张,也讲了世间共许的事实,然后就提出正难。既然你说所缘的境都是识内的,识内的境,说来说去都是自己的,那么是哪里来的善知识以正法来开示呢?又哪里有恶知识以邪法来教导呢?这个“友教”的事实,是大家公认、世间共许的,就不可能了。都是你自己心里变的东西,变来变去都是自己的,怎么受人家影响?不可能的。
这个问难也就在这里。既然你不承认识以外还有境,那么这个“友”就在你自己心里,善友是你自己心里变的善友,恶友是你自己心里变的恶友,变来变去,还是你自己,怎么还能受善知识的教就成正性决定、听了恶知识的教就成邪性决定?这个世间共许的事实就不可能了。
“此正为难”,这个难,还是忒厉害的,下面窥基法师就解释一下。
“诸识既缘不离识境”,“诸识”,你的识,不管是第八识还是第六识等等,缘的都是不离识的境,是缘识的相分,没有离…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