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四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情。对大众里边有病的要照顾,对外边,那些病、贫,每年做一次,是过年时候去慰问一下、送点东西,那是象征性的,那是不够的。这样好不好?好是好,但很不够。如果一年的生活,三百六十天,你只照顾他一天,一天里对他的帮助仅几个小时,当然精神上有点安慰,实际上帮助还是不大。真正有困难的,那就要恒常地去照顾。但是,主要是自己团体,我们不是在做那个慈济,外边的,有经济力量,还是要能照顾的就照顾一下。我们这里说的,是对善友应当要这么做,其它的,当然不一定要求那么高。

  

  “二、于善友随时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业,而为供养。”这个善友,至少也是善知识了。你对这个善知识,经常要去恭敬地问讯、礼拜,奉迎合掌。见他来了,要迎接;他要去了,要送。合掌表恭敬。“殷勤修和敬业”,很殷勤(精进)地修和敬业,六和的恭敬的事情,要好好做,“而为供养”,以这样的行动来作供养。这是身供养。

  

  “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养。”这是生活的必需品。这些必需品是如法的,这个很重要。我们生活的资身什物,要是如法的、是必需的东西。过分的,不要;不如法的,太简薄的,或者是有害的,也不能要。

  

  对善友,他的如法的衣服,出家人的衣服不能太奢侈,颜色不能太鲜,质料不能太好,那是如法的,供养是对的;如果你对出家人供养极好的衣料,甚至于什么丝绸、杀生害命的那些东西,那不如法,我们就不能要。当然,他来供养,你不能说我不要,那样说也不好,但是供养之后,这个衣料不能受用,就要想办法怎么处理。供养,应当要如法的。

  

  我记得在文革以后,宗教才开始开放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广东的居士供养出家的人,供养什么?毛料西装。他的心是很好,毛料的东西很贵重,在在家人看起来,这是很贵重的礼品,但是他是出家人,你送给他西装干啥?他穿又不好穿。当然,文革才结束的时候,因为出家人是不允许穿僧服的,很多出家人穿在家衣服,那是有的。但是那时候已经开始恢复政策,就不需要去送在家的衣服了,应当送袈裟之类的,出家人里边的衣服要大量衣,不能穿小量衣。在家的衣服不能要,那是不如法的。

  

  饮食也一样。出家人的饮食是要合适,既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差。尤其荤的、腥的那些东西,包括一些药,混有荤的东西做的那些。以前有人送什么乌龟壳,鳖(甲鱼)壳做的、还有蛤士蟆的什么东西,他们世间上说是很贵重,但是我们出家人是不敢吃的,这些荤的、杀生害命的东西,把它的命害了拿来补养自己的身体,这个我们是不忍心的,因为一切众生都是父母。

  

  我年轻的时候吐血,那个时候看起来还蛮严重,有人就说,用条黄鳝把它敷在背上,用老酒什么东西的,把它布缠起来,会好;是单方,非常灵!这个我就不敢用。活的黄鳝,把它杀了——自己要病好,就把人家的生命牺牲掉,这个我们佛教徒是想不通的,所以说不能用。不能用,还是好了。有些人用了,不一定会好。这是业报的关系,不要专门从这些方子去看。当然医药是可以用的,杀生害命的事情,还有这些单方,就不一定要去采取。

  

  用的卧具也一样。出家人的生活用品,如席梦思、沙发之类,软绵绵的,他的这个供养心很好,但是出家人用不来。

  

  我就有这个感觉,不要说高贵的宾馆,那一次我们到澳洲去,他们没有出家人的房间,那个床,是弹簧的。弹簧的床,我们要打坐的话,一坐下去,就不行了——后边就往下沉,那个腿就往上抬,这个人就倒起……,唉呀,坐得很不舒服。幸亏我以前在广化的一个学生,他也在澳洲,他在那个庙里住的时间很久了,比较熟悉,“唉呀!”他说:“你们给老法师这个床,他不要的,赶快找个硬板的。”后来总算找了一个日本的榻榻米那样的、不晓得叫什么的东西,它是硬一点,坐着还舒服一些。你们可以去试试看嘛,很软的沙发之类的东西,你怎么盘坐?一坐坐下去,人就往后仰起来,坐在那里,劲也没有。平时我们坐的座子很舒服的,它这个软的东西上一坐,腰也软起来,坐也不直,很不自在。

  

  一九五五年,海公上师到维也纳去开国际和平大会,宾馆里招待他,那是海外宾馆,很考究,也是席梦思床,他也住不惯。他就叫侍者师跟服务员说,要一块硬板。服务员想了半天,没有什么硬板啊,这么高级的宾馆里哪有硬的板?后来没有办法,问你宾馆里门板有没有?不管旧的、坏的,门板拿一个来。服务员也莫名其妙,就去拿个门板。拿来之后,海公上师就把门板铺在床上面,坐在那里。后来服务员一看,坐在门板上?!大吃一惊,从来没有这样子的贵客坐在门板上的。那是我们出家的人没有办法的,席梦思的床是坐不来的,板还是可以坐一下。我们这里的凳子都是板,都是木板做的凳子。

  

  这是说如法的饮食、衣服、卧具。还有药,药还是要如法的。佛教的药是陈弃药,陈弃药就是人家丢的、不要的、过期的药。当然这是说中药。西药过期的,变质、有毒的,那当然不能吃。中药,那些时间久、药的气味走掉,世间上的人就不重视、不要,就弃掉,我们出家人就吃这个药。这个药性不太强烈,但是也能治病,叫陈弃药。这是如法的。现在我们固然不要去专门供养一个陈弃药,把人家丢的、药碴碴的东西,供养出家人,这个也不必,但是,也不要太高贵的药。太高贵的药,尤其是前面说的什么蛤士蟆、龟鳖甲做的东西、荤的那些药,最好还是不要去供养出家人好些。还有这个“资身什物”,身上洗浴用的其它小零碎的东西,都要如法的供养、随时供养。这“随时”,是需要的时候去供养。这是第三种亲近方式。

  

  第四种亲近方式:“于善友若正依止,于如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无有倾动,如实显发,作奉教心,随时往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

  

  如果你对善知识如法依止之后,“于如法义”,对于他说的话(“如法义”就是他讲的东西),“若合”,跟经论是合的;“若离”,跟经论不符合,是他自己发挥的。这样子的情况之下,有的人,合乎经论的,我就听;不符合的,我就不听,乃至反驳他。而这里要求,该怎么做?“随自在转”!随善知识的自在转,善知识怎么讲,就怎么做,“无有倾动”,没有摇动。

  

  这是不是说,善知识说错的话,你也照听?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所认为对的、认为错的,这个标准,到底是不是合适的?这个不敢说。我们学的经论比较少,经上所说的话,你看了一点点,就认为这样才对,就把它普遍于一切,一切以这个标准来说话,恰恰在某些地方,该那么做的,你没有看到,那么你的这个看法就偏了。善知识,他毕竟是学的时间长,经验丰富,有传承,他看得要多一点。不要看到不合适自己的观点,就说善知识错了,反对他,甚至于批判起来,到处宣传。我们有的时候就会犯这个错误。

  

  密勒勒巴的公案,大家最容易知道的。他的上师玛尔巴是大善知识,密勒日巴一心不疑地相信他的教导。玛尔巴叫他做什么?背石头、盖房子,辛辛苦苦盖好了,该是好了嘛,玛尔巴说不对,拆了重做!不但要重做,你这个石头,是哪里搬来的,还要先搬回原地摆好。这个你想得通吗?石头已经搬过来,你说不要嘛,就随便摆在那里、不妨碍就行了,他说一定要原地摆好,这个石头哪里搬来的,还摆到原地方去。甚至于有一次,造屋子,因为太辛苦,他的几个师兄弟主动来帮他搬石头,他的师傅知道了,好啊,哼,你是偷懒,叫人家帮忙,不行!他们帮搬运的那些石头,全部要退回去,你重新搞过。像这样的事情,一般人是想不通的。甚至于人家求法,玛尔巴上师很慈悲,给他们传,而密勒日巴进来,不但不给他传法,一顿臭骂,再痛打一顿,还用脚把他踢出去。这个你们想不通的。想不通就会认为他不对了,说善知识有偏见,对人有爱恚怖痴,对密勒日巴,他穷、没有供养,就不给他传法。是不是这样子的?你们认为很不合理?其实上不是这样的。那是要折伏他、消除业障,非要这么折磨一下不可。这个凡夫是不会知道的。

  

  所以说不管善知识说的话、讲的法义,“若合”,你听起来是合乎经论的,“若离”,你听起来好象不符合经教的,都要“随自在转”, 随善知识的自在而做,不要“倾动”。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这第四个方式是比较高的要求。

  

  “如实显发,作奉教心,随时往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假使你有什么事情做错了,善知识“如实显发”,指出你的过失,你哪里哪里错了,这个时候有的人就受不了;这个时候自己观察内心,不要我慢心起来,要作恭敬心,“作奉教心”,请善知识教示,恭恭敬敬地奉事他;“随时往诣”,哪些不懂的,随时去请问,恭敬地承事、请问听受。

  

  这是说对善知识,要圆满地亲近,圆满地亲近善知识(不是一般地亲近),要做到这四个相。这样子做,能够得到真正的好处、利益。如果你做得不圆满,利益就不圆满;如果你根本就不做,当然就没有利益。

  

  但是这一点,我们还是要回过来,要辩证地看问题,对善知识,还是要抉择一下。如果你糊里湖涂地,听人家说这个是大善知识,“哦,那我也去亲近他、随他转,他叫我怎么就怎么”,那就成问题了。这个善知识的抉择要根据《菩提道次第》,经过抉择的,那才可以随教奉行;没有经过抉择的,那就不敢随教奉行。这在《广论》里也有辩论、抉择的标准。经过抉择的,那就不要怀疑。我记得好象是《密勒日巴传》里说的,因为这本书我很早、大概才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看过,以后就没有功夫再去详细看,好象有这么一个事情,人家结婚,他的师父叫他抢亲去,把那个女人抢过来。这…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