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五讲
丙五又释外难梦觉心无异、无造行果差失(半颂)
……………心由睡觉坏,梦觉果不同。
丙六又释外难无境杀等无、返诘他宗失 分二
丁一初一颂解……………………由他识转变,有杀害事业;
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上一次我们讲了第四个外难。善友、恶友的正教、邪教,对他生的关系:亲近善友,他可以成正性决定;听了邪的法,可以成邪定聚。就是说,识外的有情,可以对识内产生影响。外人问难说,既然识外的有情可以产生影响,应当识外有境,那就是有客观实在的了。论主回答说,这个“客观存在”的东西——“识”是有的,识以外是没有的;你说的这个有情,他还是识,没有离开识;这两个识互相为增上缘,可以产生影响,这在唯识宗里说,也是成立的。所以你们这个问题,并不能难倒唯识。唯识里边有这个增上缘,可以互相促进、产生影响。你们说的客观存在的外境,是没有的,但是识并不遮,“非遮心外他有情等”,心外的有情,当然是不遮的,他还是识;都是唯识的,识是不遮的。心外的这个境(他识),自识是不能去亲缘的。
佛经里,很多话听起来很费解,但是学了唯识之后,就很容易解决。前面也讲过,“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两个法之间是不能互相产生直接关系的。还有“法法不相及”、“法法不相到”,这些话,在我们没有学唯识之前,要解释是相当困难,各个法不生关系的,怎么无关?我们学了唯识之后,就知道,每一个人(有情)的法都在识里边,亲自所缘的是自己识内的境,识外的境(他识)是不能亲缘的,但是可以做增上缘。
又如“一切法非有非无”,这个话,有就是有,无就是无,非有就是无,非无就是有,怎么又是非有、又是非无?这在一般听起来是矛盾的。但是学了唯识之后,经上的这些话,很顺利地就把它解了。这个话的意思,依他起上的偏计执是“非有”,而圆成实是“非无”。这个“非有非无”,各有所指,偏计执是没有的,圆成实性是有的,这样,很简单地就把它解了。
所以,学了唯识之后,像这一类的事情,我们用唯识的观点一看,不用费脑筋。它那个“架子”都摆好了。依他起是一个中心点、纽带,从依他起上所生的偏计执是没有的,这是“非有”;把偏计执除掉之后,所显的就是圆成实性,这个是有的,“非无”。所以“非有非无”这句话,在唯识里讲,不要费脑筋,很明显地就摆出来,把这个三性一比,马上就比出来了。如果不用唯识道理去讲,那就很费脑筋,怎么又是非有、又是非无?这个东西怎么说?唯识道理本来就是解释经的,以唯识的观点来讲经,就可以很简单地解释清楚。所以说唯识宗有它的好处,有些很费解的经文,用唯识的观点一解,很容易地就解了。
下边,继续讲第五个外难。
丙五又释外难梦觉心无异、无造行果差失(半颂)
……………心由睡觉坏,梦觉果不同
论:若如梦中,境虽无实,而识得起,觉时亦然。
述曰:自下半颂,大文第五,又释外难梦觉心无异、无造行果差失。初外人难,后论主释。初难之中,先牒此义,后方为难。此即牒也。若觉时识,犹如梦中,境虽无实,而亦得起。
“自下半颂,大文第五”,下面半个颂的文,是属于第五个外难的内容,“又释外难梦觉心无异、无造行果差失”。既然梦跟觉都是识,都没有外境,那为什么梦里造业不感果,醒着的时候造的业感的果就很严重?你用梦境来比喻醒时,这个好象还是有问题。同样的没有外境,梦里造的业,几乎不感果,我们醒的时候造的业,那非感果不可,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这个因果是不错的,怎么有这个差别?你说梦跟醒一样,我们现在醒着时是无明大梦,也在做梦,但是睡眠做的梦,那是不感果的,而那个无明大梦的心造的业是要感果的,这个就不等,就是有差失了,你这个比喻好象不对头。
“初外人难,后论主释”,先是对方问难,然后是论主解释。“初难之中,先牒此义,后方为难”,对方问难的时候,先把论主的这个观点说一下,然后从里边找毛病、问难。
“若如梦中,境虽无实,而识得起,觉时亦然”,你说一切法,外境是没有的,而心是可以起的,虽然没有实在的外境,而我们仍旧可以起心动念;醒的时候跟梦中一样,也是没有外境,而我们心里可以起各式各样的活动。
“此即牒也”,这是你们(论主)说的,以梦来比喻醒时的觉,你们的主张如此。“若觉时识,犹如梦中,境虽无实,而亦得起”,窥基法师再解释一下。一般的外道也好,凡夫也好,二乘也好,都认为心要起来,决定是根境相对,有外境才能起心,现在你说不要外境,同样能起心;梦中如此,醒的时候也如此,不要有外境,而可以起心。这是论主的主张,外人先把这个主张说一下,然后指出这个主张里边有错误。
论:何缘梦觉造善恶行,爱非爱果当受不同?
述曰:此申难也。梦时与觉,无境是同,觉时与梦,俱造众业,何故觉行感果苦楚,或有现报等,梦时造行感果微劣,或无果等?如梦杀人,定无现在为他报杀;若觉时杀,定为现在他人杀报,未来亦感果,故定不同。如杀他人、淫他人等,余一切行,其果亦尔。此外人质,以问论主。下论主答。
“何缘梦觉造善恶行,爱非爱果当受不同?”你说梦里没有境,也能够生心,识能生起;醒的时候,境也是假的、不实在的,同样也能生起这个识来,那应当是跟梦一样了,但是就有不同啊,梦里跟醒时造的善恶行,感的果是不同的。梦里做坏事不一定感果,做好事也不见得有好报,而醒的时候,造善行得“爱果”,造恶行得“非爱果”,受的果是不同的。你说梦跟醒是一样的,那就有问题了。
这里我们看,讲法相就是非常之严格的。造善恶行,感的果是“爱非爱果”,而不是“造善行感善果,造恶行感恶果”。“行”有善恶,是有记的,而“果”是无记的,异熟果无记的,只有“爱、非爱”。
“此申难也”,这是把论主的主张说了之后,提出的问难。你说梦与觉时相同,但是有不同;不同在何处?感的果不同。这个难就这么提出来了。
“梦时与觉,无境是同”,你说梦中与醒时外境都是虚幻的,梦境是虚幻的,醒的时候外境也是虚幻的,应该是相同了,“觉时与梦,俱造众业,何故觉行感果苦楚,或有现报等,梦时造行感果微劣,或无果等?”同样是不要外境就能起心造业,但是问题就来了:这个心造业的时候,感的果却是不同。觉时与梦中,都可以造业,有的时候梦中杀人,有的时候梦中偷盗,或者梦中邪淫,等等,都有这些事情;醒的时候,做这些事情,感的果就很厉害,但若是梦中,感的果极就微劣,或者简直就不感果,这是什么道理?
“何故觉行感果苦楚”,做了坏事(十恶业)之后,假使是醒的时候做的,那感的果是极大的苦楚,感苦报;“或有现报等”,或者是现报,或者是生报,或者是后报,“等”字,等指生报、后报。现报就是现世受报,生报是下一辈子受报,后报是再下一辈子,第二世以后的报都是后报。“梦时造行感果微劣,或无果等”,做梦的时候造的行(业),感的果非常轻,甚至于不感果,有这些不同。这是什么原因?
举个例。“如梦杀人,定无现在为他报杀,若觉时杀,定为现在他人杀报”,梦是不感果的,梦里边杀人,绝对不会被人家报仇或者杀掉,梦里杀的那个人,根本就是没有的,他怎么来找你报仇?但是醒觉时杀人,就不同了,醒的时候,杀了人,他的同党决定会报仇,要把你杀掉。这个就不一样。“未来亦感果”,未来还要感恶道果。梦中杀人,感的果极微劣,因为梦里的心是不强的,而醒觉时杀人,不但现世要被人家报复,将来感的果,就是地狱恶道的果。“故定不同”,所以说,这个梦中跟醒觉时,决定是不一样的;你说是一样的,那不对头,照这个感果的方面看,就是不一样。
“如杀他人、淫他人等,余一切行,其果亦尔”,梦中杀了人,或者做邪淫等等,感的果几乎是零,人家不会报复,而醒的时候就不行了,你做这一类事情的话,马上受果报,或者把你抓起来、枪毙等等,未来还有苦果,那就是不一样。
“此外人质,以问论主”,质,就是问难,外人质问论主说,你说一样的吗?就有不一样啊。“下论主答”,论主怎么回答?像这一些,大家可以自己先考虑一下。假使你是这个唯识家,人家提出这些问难的时候,你该怎么回答?自己想一想,然后看论主怎么回答,自己的回答是不是跟论主一样?如果一样,那你的唯识观有点成就了;如果不一样,那你还早,唯识还没学好。
论:颂曰: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
述曰:上句显理,下显不同。由在梦位,造善恶心,睡眠所坏,故梦与觉,感果不同。
“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论主回答说,梦中不感果,醒觉时感果,原因是在心,不在境。有境无境,是不相干的。醒的时候没有境,要感果,而梦中没有境,不感果,或者感极少的果,问题就在心上。
“心由睡眠坏”,由于睡眠的时候,“造善恶心,睡眠所坏”,这个心的力量被睡眠心所所损坏,非常微劣,力量不强,当然感的果就不大;醒的时候,没有受到睡眠心所的侵犯,它的力量是强的,感的果当然就很厉害,“故梦与觉,感果不同”,所以说“梦觉果不同”,梦中的果跟觉时所感的果,当然不同。那是心的力量不同,感的果就不同,不在于有境无境。所以你们把梦中跟醒时都没有境的相同,来说感果的不同,是不相干的,关键是在心的力量强不强的问题;感不感果,不由于外境的有无…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