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五讲▪P3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不晓得是哪一本书上看到过。萨婆多(有部)认为梦境也是有实在体的,“梦觉境俱是有,造行当果不同”,他们认为梦境跟觉境都是有的,而造业感的果还是那样:梦中造业,感的果微小,或者是不感果;醒时造的业,果决定是有的。就是说,你们(小乘外道)的主张,各式各样都有。有的说梦里边境没有,觉里边境是有的;也有说梦里边跟觉里边境都是有的,而感的果却是不一样的。照你们这样子的逻辑的话,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这么说呢?“何妨我义”,就是“无境觉梦虽同,造行感果有别”,哪里能妨碍我们的这个道理?醒的时候跟睡的时候,都是没有境界的,而造业感果则有差别,这个道理为什么不成立?你们都有几个道理可以承认,例如梦中与觉时同样是见色闻声,而境的有无则有不同(梦无觉有),这是你们(外道)的逻辑;或者有部的逻辑是,醒时与梦中境都是有的,而造的业、感的果是不同的。我们的主张则是,境都是没有的,醒时也没有境,梦中也没有境,而造的业、感的果有不同,这个道理为什么不成立?你们可以那么说,而我们这么说,你们一定要否定,这是没有理由的。

  

  “此中难释,返覆无穷”,这里边问难跟解释返返覆覆很多,“恐厌烦文,略示纲要”,因为太多了,恐怕人家看了之后,头昏、看不进去,所以“略示纲要”,把这个重要的纲稍微说一下,“诸有智者,准此应思”,里面还有很多问题,有智能的人自己去推求,我不能讲得太多。这是窥基大师说,写得太多,文太烦,有的人看了脑壳子会昏掉,那么大概指个纲要,那里边还有很多问题,你们自己去推究吧。

  

  这一个难,是说梦中与醒时的境界、感果差别。因为唯识论者认为梦心跟醒时一样,境界都是假有,都是不实在的,那么外人就问难说,既然是不实在,为什么做梦里造业不感果,或者感小果,醒时造业感果就很厉害?他们的意思是说,醒时境是实在的,感的果就厉害;梦里境是假的、不实在的,感的果就很微劣。他们从这一点,要想证明既然醒时感果是很厉害的,那么境界决定是有的。

  

  后面还要讲到这个问题,即杀羊的问题。如果说羊是假的,没有这个境,那么你杀了,当然没有罪;而羊是客观有的,杀了就感重罪。这个问题下边还要牵涉到。这里就是讲到,实在有境的,罪就重;没有外境的,罪就轻。这个,世亲菩萨就把它否定了。他说,感果的轻重,不在境的有无,而在心的力量的强弱。不但是梦中没有境,这个心弱,所以不感果,就是你们认为醒觉的时候有境,那些狂的人、醉的人,他的心被醉狂所坏的时候,感的果也是很轻微。总之,不在境,而在心。这个很明显。所以造业感果的重轻,不在于境,是在于心。这是基本的回答。

  

  这里边还有问题,对方还可以问难。“既尔梦心为睡所坏,觉心不尔,何不梦位由眠所坏,其境实无,觉境便有……”,梦的心为睡眠心所所坏,觉心不是这样,为什么你不说心坏之后(梦里),境就是假的,心没有坏时(觉时),境就是真的,为什么你不承认这个?等等,还有其它辩论。他这里说了一些,当然还有很多,他就不说了,主要的纲要提一提。你们讨论的时候,可以用你们的智能,再钻钻看,还没有其它的漏洞可以钻?钻出来之后,再看唯识家又怎么来回答?这个你们可以开动脑筋。窥基大师说清楚了,里边还有很多问难。也就是说玄奘法师在讲的时候说了很多,窥基大师把重要的纲要记一下,其它的太多了就不写。

  

  下边是第六个外难。一共七个,第六个就要开始,这样很快,这部论就完了。下一个计划,《摄大乘论》的教材要赶快去请,再不请的话,他寄来要很久。

  

  丙六又释外难无境杀等无、返诘他宗失 分二

     丁一初一颂解……………………由他识转变,有杀害事业;

     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论:若唯有识,无身语等,羊等云何为他所杀?

  述曰:自下二颂,大文第六,①又释外难无境杀等无、返诘他宗失。初叙外二难,次一颂解,后一颂诘。此即初难。若唯有识,色等境无,由此便无身语业等,彼羊等云何为他人所杀?心外法故。②方今世人,此难多生,达此论文,应休劣意。

  校注:①「又释外难无境杀等无」,据大正藏(T43,p.1003,a22-23),江西校刊本(下册.卷四.九页后面.四行)作「又释外难无境杀无罪」。②「方今世人」,据江西校刊本(下册.卷四.九页后面.八行),大正藏(T43,p.1003,a26)作「方今世士」士=人【甲】。

  

  现在讲第六个问难。“自下二颂,大文第六”,下边有两个颂,是讲第六个难的,“又释外难无境杀无罪,返诘他宗失”,你说没有境,那么再提个问题,没有外境,你杀一个羊,这个羊是你的识变的,那得什么罪?你杀自己心里变的东西,那又怎么得杀罪?外人以这个难来问,论主给予答复;“反诘他宗失”,论主不但把这个难解释掉,而且还反过来指出对方的过失。

  

  “初叙外二难,次一颂解,后一颂诘”,先说对方提的两个难,接下去以一个颂来解释这个难,然后再以第二个颂追问对方。先说对方提的难。

  

  第一个难,“若唯有识,无身语等,羊等云何为他所杀”,假使你说只有识,那个身语业(身语是色法,就是物质的色法,在唯识里边,身是形色,语业是声音,都是色蕴的色法)等等都是没有的,那么那个“羊”,“等”就是等牛、马等等,“云何为他所杀”?身语是没有的,只有一个心识,那么这个杀,怎么杀得掉?心里想一想,就能把它杀死?那是不会死掉的,要动手拿刀杀才会死掉。你说身语等外境是没有的,这个识是一个思想,它怎么杀?怎么能把羊杀得掉?这个问题,一般人也提到。

  

  当然唯识跟唯心主义不一样。对于唯心主义,经常有这个问题:你们心里想一想、动个念头,就解决问题了,这个怎么解决问题呢?客观的外境你可以否定吗?不可以否定的。他这里也是这样子,他不知道这个“识”有八个识,里边很复杂,他以为是很简单的识,识就是心,身语没有的,身三口四意三,只有意业,没有身口业,你怎么杀得掉?你杀羊、杀鸡,怎么杀?

  

  “此即初难”,这是第一个难。“若唯有识,色等境无”,如果只有识的,那些色法等境是没有的,“由此便无身语业等”,身业、语业都是色法,身是行动,语是声音,都是色蕴所摄,那么这个身语业也没有了;身语也没有了,你怎么杀呢?“彼羊等云何为他人所杀”?当屠夫要杀羊的时候,只有一个心,没有身语,怎么杀得掉?“心外法故”,因为这杀羊等业是心外的法,这心外法是没有的,那怎么杀?

  

  “方今世人,此难多生”,这是在窥基大师的时候,他就说,现在的世间人,这样的问难极多。不但是窥基法师唐朝的时候这个问难就很多,现在这个二十世纪、快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这样的问难还是不少,还是很多。碰到这些问题,我们如何回答?世亲菩萨代我们回答了,下文有讲。“达此论文,应休劣意”,这是窥基大师的一个感叹,他说现在我们唐朝的人,这样的难还很多,你把这个论文通达(学好)之后,你这个下劣的思想,也可以休息了,可以不要再提这些问题了。就是这部论,把你们的这些卑劣的思想的问难,早就解决了,你可以不再问了。

  

  论:若羊等死不由他害,屠者云何得杀生罪?

  述曰:此第二难。心外羊等,若其死位,不由他人之所害者,世间杀羊鱼等,屠者云何可得杀生之罪?若许罪是有,即杀心外之羊;心外羊无,屠者云何得罪?返覆二责,无所逃刑。

  

  你说没有身语的,那么第一个问题,你怎么杀?第二,“若羊等死不由他害”,你说唯识,这个识是内部的,对外境,这个羊在你外边,你不能杀外头的境,“屠者云何得杀生罪?”那么杀羊、杀牛的屠夫,他怎么得这个杀生的罪?他杀自己心里的羊,外边的羊并没有杀掉,这个杀罪怎么成立?

  

  “此第二难”,这是第二个难,这个难也是一般人都会问的。

  

  “心外羊等,若其死位,不由他人之所害者,世间杀羊鱼等,屠者云何可得杀生之罪?”凡夫、外道、二乘,他们认为这些羊等是在你心以外的,不是在你心里边,如果这个心外边的羊,它被杀的时候,“不由他人之所害者”,它死的时候不是他人杀的。你说唯识,你杀的不是外边的东西,识是内部的,就是前面说的“无有少法可取少法”,你既然是只许内部的识(相分),这识外的羊你怎么杀呢?“世间杀羊鱼等,屠者云何可得杀生之罪?”既然你杀不了心外的羊,为什么世间上杀羊、杀鱼的屠夫,他有杀生之罪呢?你自己心里变的东西,你做梦杀了多少牛,你不得杀罪的,而真正的你醒过来,这个羊,你杀掉之后,就得杀生之罪,这个就不一样。他的意思就是证明,屠夫所杀的羊决定是实在有的,不是心里变的。既然你说离心外没有羊的,那杀生罪怎么成立?

  

  “若许罪是有,即杀心外之羊”,假使你说杀生罪是有的,那么决定是要杀心外的羊。识内的羊,你自己心里想出来的羊,怎么有杀生罪?假使有杀生罪的话,决定是杀客观上存在的那个羊。“心外羊无,屠者云何得罪?”但是你又说心外的羊这个境是没有的,那么屠夫的这个杀罪,你怎么安立呢?

  

  “返覆二责,无所逃刑”,翻来覆去,这边问、那边问,你都不能逃避,所以说你这个唯识是错误的。他们这样两方面夹起来问,这面说也不对,那面说也讲不通。那么看世亲菩萨如何回答。

  

  论:颂曰:由他识转变,有杀害事业,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述曰:上二句颂,先…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