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一向是粗的,瞋心又大,他不是好好地进去,“破其篱垣,入仙人处”,他进去不从门进,他把围墙打破、冲进去,跑到仙人住处,“在上风坐”,那就不谦虚了。在上风坐,那是上位,就是高处。“仙怪是事,皆不敬之”,仙人看这个人,这么粗里粗气的、不谦逊,就不恭敬他,这个人不对头,不恭敬他。这个阿修罗王就气了:帝释天来,你们恭敬;我来了,你们怎么不恭敬我呢? “甚生愤恨”,心里非常瞋恨。
他说,“汝等何故但敬帝释,而轻蔑我”,你们为什么对帝释天那么恭敬、对我就不恭敬?“欲苦诸仙”,阿修罗有神力,就想惩罚仙人,使他们受苦。“诸仙忏谢”,仙人很谦虚,他们是修行的人,看到他发脾气了,好好好,对不起,就跟他道歉、忏悔。“其恨不已,不受仙悔”,但是这个阿修罗王瞋恨心大,你对他忏悔,他还是怀恨在心,不受仙人的忏悔(书上的这个“诲”,“不受仙诲”,大正藏里是“不受仙悔”,应当是忏悔的悔,大家可以旁边写一个),“诸仙心念,令返衰恼”,这些仙人不用神通,他们心里说,你不受忏谢,那算了,我们就使你感到不舒服吧,“应时毗摩质多罗王即大困苦”,由他们的心念的加持,当下这个阿修罗王就受很大的苦恼,他受不了,“遂生悔心”,反过来“惭谢仙等”,他就对仙人们求忏悔。“仙等心念,赦其僣失”,仙人是宽大的,你忏悔嘛,就算了,就饶了他过去的那些不谦逊的过失,“即还如本”,还给他原来的那个样子,不受苦了。
这是引《中阿含经》的一段文,说仙人的意念能使阿修罗王受苦恼(相类似之故事参见《杂阿含经》(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卷40(一一一五)及《别译杂阿含经》卷3(四四))。
“今此论说阿修罗得梦,经说觉时遭苦”,我们的论里边说阿修罗得一个不好的梦,而在《阿含经》里说,他醒着的时候就受苦恼,虽然有点小小的不同,但是大致是一样的,“然理大同”,都是由于心念的力量而使他受苦。
“此前所说,皆增上缘,令他事起,非亲为缘,令有此事”,这个说了很多。一个是说明,由心识的力量可以使对方受苦,当然这个苦是增上缘,并不是亲自缘他的事,那就是我们唯识的讲法,不能亲缘。心外的境是没有的,心外的有情的识是有的,这个识互相可以做增上缘,使他受损。前面说的善友、恶友,也是互为增上缘,或使对方生正性,或者起邪定。这里说也可以使他受苦,也可以使杀害的事情成功。
论:如是由他识转变故,令他违害命根事起。
述曰:释上半颂。如是者,结法也。增上缘中,由他能杀起杀害识转变力故,令所杀者违害于己命根事起,如由鬼等意念势力,他失念等,直以事喻,令义增明,不繁比量。
校注:「如是者,结法也」,江西校刊本(下册.卷四.十四页前面三行)作「如是者结指法也」,查大正藏(T43,p.1004,b2.卷二)作「如是者结法也」结=指【甲】。
“如是由他识转变故,令他违害命根事起”,既然能够使他心里不舒服、做异梦等等,那么也可以由识的转变使他命根断掉,这些事也可以做。“释上半颂”,这是解释上半个颂“由他识转变,有杀害事业”。
“如是者,结法也”,这个比喻会到法上去,“增上缘中,由他能杀,起杀害识转变力故”,增上缘里有这个屠夫,能够起杀害的识,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里边把对方杀掉,由这个转变力量(阿赖耶识的转变),就联系到对方的阿赖耶识也受到损害,“令所杀者,违害于己命根事起”,使所杀的那些羊,它的命根就不能再继续下去;这个缘坏掉了,这个命不能继续下去,那么也就是杀害的事情成功了。“如由鬼等意念势力,他失念等”,就像鬼等(等指仙人)心念的力量,使他人失念等等,或者使他断命,或者令他失念,都可以做。“直以事喻,令义增明,不繁比量”,这个就直接以事实来使道理清楚,因明的东西就不要用了。
这里就说明,心识的力量可以使对方失念、做梦、受苦,也可以使对方断命。怎么样子断命?下文就讲。今天时间到了。
[相关经典学习] 天帝释与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的故事
又如阿练若仙人意愤势力,令吠摩质咀利王梦见异事
(中阿含经未见,待查找)
①《杂阿含经》(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卷40(一一一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聚落,有诸仙人于聚落边空闲处住止。
时,有诸天、阿修罗去聚落不远,对阵战鬪。尔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脱去天冠,却伞盖,除剑刀,屏宝拂,脱革屣,至彼仙人住处,入于门内,周向看视,不顾眄诸仙人,亦不问讯。看已,还出。
时,有一仙人遥见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入园,看已,还出。见已,语诸仙人言:『此何等人?有不调伏色,不似人形,非威仪法,似田舍儿,非长者子,除去五饰,入于园门,高视观看,亦不顾眄问讯诸仙人。』有一仙人答言:『此是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除去五饰,观看而去。』彼仙人言:『此非贤士,不好不善,非贤非法,除去五饰,来入园门,看已,还去,亦不顾眄问讯诸仙人。以是故,当知天众增长,阿修罗损减。』
时,释提桓因除去五饰,入仙人住处,与诸仙人面相问讯慰劳,然后还出。复有仙人见天帝释除去五饰,入于园门,周遍问讯。见已,问诸仙人:『此是何人?入于园林,有调伏色,有可适人色,有威仪色,非田舍儿,似族姓子,除去五饰,来入园门,周遍问讯,然后还出。』有仙人答言:『此是天帝释,除去五饰,来入园门,周遍问讯,然后还去。』彼仙人言:『此是贤士,善好真实威仪法,除去五饰,来入园门,周遍问讯,然后还去,以是当知天众增长,阿修罗众损减。』
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闻仙人称叹诸天,闻已,瞋恚炽盛。时,彼空处仙人闻阿修罗王瞋恚炽盛,往诣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所,而说偈言:『仙人故来此,求乞施无畏,汝能施无畏,赐牟尼恩教。』
毗摩质多罗以偈答言:『于汝仙人所,无有施无畏,违背阿修罗,习近帝释故。于此诸无畏,当遗以恐怖。』
仙人复说偈言:『随行殖种子,随类果报生,来乞于无畏,遗之以恐怖。当获无尽畏,施畏种子故。』时,诸仙人于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面前说咒已,凌虚而逝。
即于是夜,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心惊三起,眠中闻恶声言:『释提桓因兴四种兵,与阿修罗战!』惊觉恐怖,虑战必败,退走而还阿修罗宫。
时,天帝释敌退得胜已,诣彼空闲仙人住处,礼诸仙人足已,退于西面诸仙人前,东向而坐。时,东风起,有异仙人即说偈言:『今此诸牟尼,出家来日久,腋下流汗臭,莫顺坐风下。千眼可移坐,此臭难可堪。』
时,天帝释说偈答言:『种种众香华,结以为华鬘,今之所闻香,其香复过是,宁久闻斯香,未曾生厌患。』」
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恭敬出家人,亦常赞叹出家人,亦常赞叹恭敬之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常应恭敬诸梵行者,亦当赞叹恭敬之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T02, p.294, c19)
②《别译杂阿含经》卷3:(四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往昔之时,远于聚落阿练若处,多有诸仙在中而住。离仙处不远,有天阿修罗,而共战鬪。尔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着五种容饰,首戴天冠,捉摩尼拂,上戴华盖,带于宝剑,众宝革屣,到仙人住处。行不由门,从壁而入,亦复不与诸仙言语,共相问讯,还从壁出。
尔时,有一仙人而作是语:『毗摩质多罗等无恭敬心,不与诸仙问讯共语,从壁而出。』复有一仙而作是言:『阿修罗等若当恭敬问讯诸仙,应胜诸天,今必不如。』有一仙问言:『此为是谁?』有一仙言:『此是毗摩质多阿修罗王。』仙人复言:『阿修罗法知见微浅,无有法教,无尊敬心,犹如农夫,诸天必胜,阿修罗负。』
尔时帝释后到仙边,即舍天王五种容饰,从门而入,慰劳诸仙,遍往观察,语诸仙言:『尽各安隐,无诸恼耶?』问讯已讫,从门而出。复有一仙问言:『此为是谁?安慰问讯,周遍察行,然后乃出,甚有法教,容仪端正。』一仙答言:『此是帝释。』有一仙言:『诸天极能敬顺,为行调适,诸天必胜,阿修罗负。』
毗摩质多罗闻诸仙赞叹诸天,毁呰阿修罗,甚大瞋恚。诸仙闻已,往诣阿修罗所,语言:『我等闻尔,甚大瞋忿。』即说偈言:『我等故自来,欲乞索所愿,施我等无畏,莫复生瞋忿,我等若有过,愿教责数我。』
毗摩质多以偈答言:『不施汝无畏,汝等侵毁我,卑逊求帝释,于我生毁呰,汝等求无畏,我当与汝畏。』
尔时,诸仙以偈答言:『如人自造作,自获于果报,行善自获善,行恶恶自报。譬如下种子,随种得果报,汝今种苦子,后必还自受。我今乞无畏, 逆与我怖畏,从今日已往,使汝畏无尽。』
诸仙面与阿修罗语已,即乘虚去。毗摩质多罗即于其夜,梦与帝释交兵共战,生大惊怕,第二亦尔。第三梦时,帝释军众,果来求战。时,毗摩质多即共交兵,阿修罗败,帝释逐进,至阿修罗宫。
尔时,帝释种种战诤既得胜已,诣诸仙所。诸仙在东,帝释在西,相对而坐。时,有东风仙人向帝释即说偈言:『我身久出家,腋下有臭气,风吹向汝去,移避就南坐,如此诸臭气,诸天所不喜。』
尔时,帝释以偈答言:『集聚种种华,以为首上鬘,香气若干…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