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一向是粗的,瞋心又大,他不是好好地進去,“破其籬垣,入仙人處”,他進去不從門進,他把圍牆打破、沖進去,跑到仙人住處,“在上風坐”,那就不謙虛了。在上風坐,那是上位,就是高處。“仙怪是事,皆不敬之”,仙人看這個人,這麼粗裏粗氣的、不謙遜,就不恭敬他,這個人不對頭,不恭敬他。這個阿修羅王就氣了:帝釋天來,你們恭敬;我來了,你們怎麼不恭敬我呢? “甚生憤恨”,心裏非常瞋恨。
他說,“汝等何故但敬帝釋,而輕蔑我”,你們爲什麼對帝釋天那麼恭敬、對我就不恭敬?“欲苦諸仙”,阿修羅有神力,就想懲罰仙人,使他們受苦。“諸仙忏謝”,仙人很謙虛,他們是修行的人,看到他發脾氣了,好好好,對不起,就跟他道歉、忏悔。“其恨不已,不受仙悔”,但是這個阿修羅王瞋恨心大,你對他忏悔,他還是懷恨在心,不受仙人的忏悔(書上的這個“誨”,“不受仙誨”,大正藏裏是“不受仙悔”,應當是忏悔的悔,大家可以旁邊寫一個),“諸仙心念,令返衰惱”,這些仙人不用神通,他們心裏說,你不受忏謝,那算了,我們就使你感到不舒服吧,“應時毗摩質多羅王即大困苦”,由他們的心念的加持,當下這個阿修羅王就受很大的苦惱,他受不了,“遂生悔心”,反過來“慚謝仙等”,他就對仙人們求忏悔。“仙等心念,赦其僣失”,仙人是寬大的,你忏悔嘛,就算了,就饒了他過去的那些不謙遜的過失,“即還如本”,還給他原來的那個樣子,不受苦了。
這是引《中阿含經》的一段文,說仙人的意念能使阿修羅王受苦惱(相類似之故事參見《雜阿含經》(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卷40(一一一五)及《別譯雜阿含經》卷3(四四))。
“今此論說阿修羅得夢,經說覺時遭苦”,我們的論裏邊說阿修羅得一個不好的夢,而在《阿含經》裏說,他醒著的時候就受苦惱,雖然有點小小的不同,但是大致是一樣的,“然理大同”,都是由于心念的力量而使他受苦。
“此前所說,皆增上緣,令他事起,非親爲緣,令有此事”,這個說了很多。一個是說明,由心識的力量可以使對方受苦,當然這個苦是增上緣,並不是親自緣他的事,那就是我們唯識的講法,不能親緣。心外的境是沒有的,心外的有情的識是有的,這個識互相可以做增上緣,使他受損。前面說的善友、惡友,也是互爲增上緣,或使對方生正性,或者起邪定。這裏說也可以使他受苦,也可以使殺害的事情成功。
論:如是由他識轉變故,令他違害命根事起。
述曰:釋上半頌。如是者,結法也。增上緣中,由他能殺起殺害識轉變力故,令所殺者違害于己命根事起,如由鬼等意念勢力,他失念等,直以事喻,令義增明,不繁比量。
校注:「如是者,結法也」,江西校刊本(下冊.卷四.十四頁前面叁行)作「如是者結指法也」,查大正藏(T43,p.1004,b2.卷二)作「如是者結法也」結=指【甲】。
“如是由他識轉變故,令他違害命根事起”,既然能夠使他心裏不舒服、做異夢等等,那麼也可以由識的轉變使他命根斷掉,這些事也可以做。“釋上半頌”,這是解釋上半個頌“由他識轉變,有殺害事業”。
“如是者,結法也”,這個比喻會到法上去,“增上緣中,由他能殺,起殺害識轉變力故”,增上緣裏有這個屠夫,能夠起殺害的識,這個識就是阿賴耶識裏邊把對方殺掉,由這個轉變力量(阿賴耶識的轉變),就聯系到對方的阿賴耶識也受到損害,“令所殺者,違害于己命根事起”,使所殺的那些羊,它的命根就不能再繼續下去;這個緣壞掉了,這個命不能繼續下去,那麼也就是殺害的事情成功了。“如由鬼等意念勢力,他失念等”,就像鬼等(等指仙人)心念的力量,使他人失念等等,或者使他斷命,或者令他失念,都可以做。“直以事喻,令義增明,不繁比量”,這個就直接以事實來使道理清楚,因明的東西就不要用了。
這裏就說明,心識的力量可以使對方失念、做夢、受苦,也可以使對方斷命。怎麼樣子斷命?下文就講。今天時間到了。
[相關經典學習] 天帝釋與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的故事
又如阿練若仙人意憤勢力,令吠摩質咀利王夢見異事
(中阿含經未見,待查找)
①《雜阿含經》(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卷40(一一一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聚落,有諸仙人于聚落邊空閑處住止。
時,有諸天、阿修羅去聚落不遠,對陣戰鬪。爾時,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除去五飾,脫去天冠,卻傘蓋,除劍刀,屏寶拂,脫革屣,至彼仙人住處,入于門內,周向看視,不顧眄諸仙人,亦不問訊。看已,還出。
時,有一仙人遙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除去五飾入園,看已,還出。見已,語諸仙人言:『此何等人?有不調伏色,不似人形,非威儀法,似田舍兒,非長者子,除去五飾,入于園門,高視觀看,亦不顧眄問訊諸仙人。』有一仙人答言:『此是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除去五飾,觀看而去。』彼仙人言:『此非賢士,不好不善,非賢非法,除去五飾,來入園門,看已,還去,亦不顧眄問訊諸仙人。以是故,當知天衆增長,阿修羅損減。』
時,釋提桓因除去五飾,入仙人住處,與諸仙人面相問訊慰勞,然後還出。複有仙人見天帝釋除去五飾,入于園門,周遍問訊。見已,問諸仙人:『此是何人?入于園林,有調伏色,有可適人色,有威儀色,非田舍兒,似族姓子,除去五飾,來入園門,周遍問訊,然後還出。』有仙人答言:『此是天帝釋,除去五飾,來入園門,周遍問訊,然後還去。』彼仙人言:『此是賢士,善好真實威儀法,除去五飾,來入園門,周遍問訊,然後還去,以是當知天衆增長,阿修羅衆損減。』
時,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聞仙人稱歎諸天,聞已,瞋恚熾盛。時,彼空處仙人聞阿修羅王瞋恚熾盛,往詣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所,而說偈言:『仙人故來此,求乞施無畏,汝能施無畏,賜牟尼恩教。』
毗摩質多羅以偈答言:『于汝仙人所,無有施無畏,違背阿修羅,習近帝釋故。于此諸無畏,當遺以恐怖。』
仙人複說偈言:『隨行殖種子,隨類果報生,來乞于無畏,遺之以恐怖。當獲無盡畏,施畏種子故。』時,諸仙人于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面前說咒已,淩虛而逝。
即于是夜,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心驚叁起,眠中聞惡聲言:『釋提桓因興四種兵,與阿修羅戰!』驚覺恐怖,慮戰必敗,退走而還阿修羅宮。
時,天帝釋敵退得勝已,詣彼空閑仙人住處,禮諸仙人足已,退于西面諸仙人前,東向而坐。時,東風起,有異仙人即說偈言:『今此諸牟尼,出家來日久,腋下流汗臭,莫順坐風下。千眼可移坐,此臭難可堪。』
時,天帝釋說偈答言:『種種衆香華,結以爲華鬘,今之所聞香,其香複過是,甯久聞斯香,未曾生厭患。』」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于叁十叁天爲自在王,恭敬出家人,亦常贊歎出家人,亦常贊歎恭敬之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常應恭敬諸梵行者,亦當贊歎恭敬之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T02, p.294, c19)
②《別譯雜阿含經》卷3:(四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往昔之時,遠于聚落阿練若處,多有諸仙在中而住。離仙處不遠,有天阿修羅,而共戰鬪。爾時,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著五種容飾,首戴天冠,捉摩尼拂,上戴華蓋,帶于寶劍,衆寶革屣,到仙人住處。行不由門,從壁而入,亦複不與諸仙言語,共相問訊,還從壁出。
爾時,有一仙人而作是語:『毗摩質多羅等無恭敬心,不與諸仙問訊共語,從壁而出。』複有一仙而作是言:『阿修羅等若當恭敬問訊諸仙,應勝諸天,今必不如。』有一仙問言:『此爲是誰?』有一仙言:『此是毗摩質多阿修羅王。』仙人複言:『阿修羅法知見微淺,無有法教,無尊敬心,猶如農夫,諸天必勝,阿修羅負。』
爾時帝釋後到仙邊,即舍天王五種容飾,從門而入,慰勞諸仙,遍往觀察,語諸仙言:『盡各安隱,無諸惱耶?』問訊已訖,從門而出。複有一仙問言:『此爲是誰?安慰問訊,周遍察行,然後乃出,甚有法教,容儀端正。』一仙答言:『此是帝釋。』有一仙言:『諸天極能敬順,爲行調適,諸天必勝,阿修羅負。』
毗摩質多羅聞諸仙贊歎諸天,毀呰阿修羅,甚大瞋恚。諸仙聞已,往詣阿修羅所,語言:『我等聞爾,甚大瞋忿。』即說偈言:『我等故自來,欲乞索所願,施我等無畏,莫複生瞋忿,我等若有過,願教責數我。』
毗摩質多以偈答言:『不施汝無畏,汝等侵毀我,卑遜求帝釋,于我生毀呰,汝等求無畏,我當與汝畏。』
爾時,諸仙以偈答言:『如人自造作,自獲于果報,行善自獲善,行惡惡自報。譬如下種子,隨種得果報,汝今種苦子,後必還自受。我今乞無畏, 逆與我怖畏,從今日已往,使汝畏無盡。』
諸仙面與阿修羅語已,即乘虛去。毗摩質多羅即于其夜,夢與帝釋交兵共戰,生大驚怕,第二亦爾。第叁夢時,帝釋軍衆,果來求戰。時,毗摩質多即共交兵,阿修羅敗,帝釋逐進,至阿修羅宮。
爾時,帝釋種種戰诤既得勝已,詣諸仙所。諸仙在東,帝釋在西,相對而坐。時,有東風仙人向帝釋即說偈言:『我身久出家,腋下有臭氣,風吹向汝去,移避就南坐,如此諸臭氣,諸天所不喜。』
爾時,帝釋以偈答言:『集聚種種華,以爲首上鬘,香氣若幹…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