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
論:如大迦多衍那意願勢力,令①娑剌拿王等夢見異事。
述曰:即佛在世摩诃迦旃延。摩诃言大;迦多衍,此雲剪剃,如常所釋,此即其姓;那者男聲,即剪剃種,男聲中呼,表是男也,如言尼者,女聲中呼,表其女也。娑剌拿者,舊言②娑羅那,此雲流轉。即由剪剃神通意願,令王得夢。說此緣者,如舊中阿含經說。
校注:①「娑剌拏」,大正藏(T43, p. 1003, b27及 c2)作「婆剌拿」,江西校刊本(下冊.卷四.十一頁前面六行及十行至十一頁後面一行)作「娑婆剌拿」,考幹隆大藏經(第88冊大乘論(十一)叁六二頁上叁行)作「娑剌拿」。②「娑羅那」,江西校刊本(下冊.卷四.十一頁後面.一、叁行及十二頁前面四、九行)作「娑婆羅那」,大正藏(T43, p. 1003, c3 c5 c17 c18 c23)作「娑羅那」娑=婆【甲】。
“如大迦多衍那意願勢力,令娑剌拿王等夢見異事”,就像過去摩诃迦旃延(大迦多衍那)尊者,他的心的力量,使那個娑剌拿王做一個很奇怪的夢。這個事情下邊要講。
“即佛在世摩诃迦旃延”,就是大迦旃延尊者,他是論議第一。
“摩诃言“大”;“迦多衍”,此雲剪剃”,“摩诃”意思是“大”,“迦旃延”,漢語是“剪剃”的意思,剃頭,“如常所釋,此即其姓”,這是一般都這麼講,這個就是他的姓。““那”者男聲,即剪剃種,男聲中呼,表是男也”,就是在這個剪剃種裏邊,稱呼叫“那”,表示他是男的,男人;“如言“尼”者,女聲中呼,表其女也”,女衆叫尼,“尼”是女聲。“迦旃延那”是男的迦旃延,若稱“迦旃延尼”,就是女的迦旃延。這是印度的一些語法。這個就不去管它了。
“娑剌拿者,舊言娑羅那,此雲流轉”,娑剌拿是一位國王的名字,以前的翻譯叫娑羅那,在我們唐朝的詞語裏,意思是流轉。
“即由剪剃神通意願”,這個“剪剃”就是迦旃延尊者,由這位尊者心裏的神通力量,“令王得夢”,他心裏要使那位娑剌拿王得夢,娑剌拿王就得夢。“說此緣者,如舊中阿含經說”,這個因緣是在哪裏?在舊譯《中阿含經》裏有說。它是怎麼說的呢?
娑羅那王,是眉稀羅國主,容貌端政,自謂無雙,求覓好人,欲自方比,顯己殊勝。時有人曰:王舍城內,有大迦旃延,形容甚好,世中無比。王遣迎之。迦旃延至,王出宮迎。王不及彼,人睹迦延,無有看王者。王問所以。衆曰:迦延容貌勝王。王問大德今果宿因。迦延答曰:我昔出家,王作乞兒;我掃寺地,王來乞食;我掃地竟,令王除糞,除糞既訖,方與王食。以此業因,生人天中,得報端政。王聞此已,尋請出家,爲迦延弟子。
娑羅那王是眉稀羅國的一位國主(國王),他的相貌特別端正,“自謂無雙”,因爲在他的國家裏,他長得最好,就自以爲是世界上最好的,沒有人能跟他比。以前古文裏邊,有一個叫鄒忌的人,他也是自以爲自己很漂亮,結果有個城北徐公比他更好看;後來他就知道,人家之所以捧他好,都是對他有所求,或者是害怕他,或者是跟他有什麼私人感情,真正的第一並不是他。古代有這麼一篇文章,《鄒忌諷齊王納谏》,意思也是這樣,自以爲了不得。
“求覓好人,欲自方比”,他因爲自以爲最好,就經常派人去找那些好看的人,來比一比,“顯己殊勝”,跟醜的人比,當然是自己好看,這沒有什麼稀奇;若找一個漂亮的人一比,你比他更好,那就顯出你是了不得。他因爲要顯出自己,經常叫人去找長得好的人,拿來跟自己比一比,一比之後,顯出“我比他更好”。這是我慢。人,都有這些煩惱。
“時有人曰”,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告訴國王說,“王舍城內,有大迦旃延,形容甚好,世中無比”。他正要求長得端正的人,就有見識廣的人告訴他,說王舍城裏有一個大迦旃延,是大阿羅漢,他的相貌長得極好,世間上沒有比的;你是這個國家裏沒有比的,他是整個世間都沒有比的。國王一聽,他還不服,他總認爲自己比別人長得更好。因爲我們的心,都是只看自己優點,不看自己缺點。他照照鏡子、看看自己,好得不得了,認爲世間上不會有比他再好的。國王聽說大迦旃延是“世中無比”,他還不相信,還要比一比。
“王遣迎之”,國王就遣派使者去迎請他來。“迦旃延至”,他是羅漢,你一請他就來,就到了。“王出宮迎”,這個國王當然有他的好處,他還是很恭敬,親自出宮來迎接。“王不及彼”,但是這個國王,相貌再好,跟迦旃延比,那不好比了,不如他,“人睹迦旃,無有看王者”,這個時候很多看熱鬧的人,大家都睜大眼睛看迦旃延,都不看國王了。這個國王心裏就有點兒不大舒服,迦旃延受到大家恭維、瞻看,而自己沒人看了,就不好意思。
“王問所以”,國王就問那些人:你們都盯著他看幹啥呢?“衆曰:迦旃容貌勝王”,大家都說:哎喲,迦旃延的容貌長得比你端正啊,我們要看他,不看你了。國王聽了,有點兒不大舒服,但是他畢竟還是有點見識,他不生妒嫉。有的人假使聽到不好的話,會生妒嫉心,甚至于要害那個迦旃延,他就不是那樣,他還是很謙虛。
“王問大德今果宿因”,國王就問迦旃延尊者,過去是什麼因緣,他自己雖然長得好,而不如迦旃延尊者?就問過去的那個因緣。
“迦延答曰”,迦旃延是阿羅漢,就告訴他了,“我昔出家,王作乞兒;我掃寺地,王來乞食;我掃地竟,令王除糞,除糞既訖,方與王食”,過去的某個時候,我出家做比丘,而你這個國王,那個時候是個乞丐,要飯的;我正在掃地(所以說香燈師功德很大,有的人不願意做香燈師,你看這個公案就知道,這個迦旃延,他是掃地,還不是香燈,不是管殿上的事情),我正在掃寺院的地的時候,你這個要飯的人來了,要討東西、要吃東西;我說你要討東西可以,我剛掃好地,你要吃東西,你也有該勞動,你幫我把掃地的垃圾拿去倒掉,倒掉之後,我再給你東西吃,你就去把垃圾倒掉了。“以此業因,生人天中,得報端正”,以過去世的這個因緣,生到人天當中,不但能生在人天當中,這個業報的緣故,也長得很端正。爲什麼得報端正?掃地也好、除糞也好,都是莊嚴國土,莊嚴佛土,佛土的莊嚴,這個業的報,就是自己的容貌莊嚴。因爲迦旃延,整個寺院的地都是他掃的,那麼當然,功勞大,長得很端正;而國王那時僅僅是倒了一次垃圾,也感到端正的報,舉國無雙,也不錯了。所以,因果如是,生生世世,生在人天,得到這個端正的報。
“王聞此已,尋請出家”,這個國王很聰明,知道因果如此,做好事有好報,那出家修行更好了,他就請求出家,他說還是出家算了,請求迦旃延那,他要出家,“爲迦延弟子”,就拜尊者爲師,做他的弟子。
後共迦延往阿盤地國中,山中修道,別處坐禅。阿盤地王,名缽樹多,時將諸宮人入山遊戲。宮人見王形貌端政,圍繞看之。缽樹多王,見娑羅那王,疑有欲意,問娑羅那曰:汝是阿羅漢耶?王答言非。次第一一問余叁果,王皆答言非。又問汝離欲不?又答言非。缽樹多瞋曰:若爾,汝何故入我婇女中,看我婇女?遂鞭身破,悶絕而死,至夜方醒,從本處起,至迦延所。迦延見已,心生悲愍,共諸同學,同爲療治。
校注:「入我婇女中,看我婇女」,此據大正藏(T43, p.1003, c20-21)「入我婇女中,看我婇女」看=著【甲】,而江西校刊本(下冊.卷四.十二頁前面七行)作「入我彩女中,看著我彩女」。
“後共迦延往阿盤地國中,山中修道”,他跟迦旃延遊方,來到一個叫阿盤地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裏有座山,他們到山上去修道,“別處坐禅”,一個人住在一個地方修禅定。一個人住,就是會有事情,有些妨害的事情會來,他就碰到這些難,違緣就來了。他正在那裏坐禅,坐禅本來是好事情,但是由于過去的業報,這個時候違緣就來了。
這個時候阿盤地國的國王叫缽樹多,“時將諸宮人入山遊戲”,他帶了一批宮娥彩女,也到這山裏去遊玩。“宮人見王形貌端正,圍繞看之”,這些宮娥彩女看見一個比丘坐在那裏修定,長得又極好,于是大家就圍觀,“圍繞看之”,越來越多都去圍觀。這個缽樹多國王很凶暴,妒嫉心極大,“見娑羅那王,疑有欲意”,看到他在那裏修定,他的宮娥彩女都在那裏圍觀,他心裏就不高興,懷疑他,這個比丘恐怕有壞心吧?欲意就是淫欲之意。
“問娑羅那曰:汝是阿羅漢耶?”就問他:你是不是阿羅漢?“王答言非”,娑羅那比丘很老實,回答說:沒有,我還沒有證得阿羅漢。這不能打妄語,打妄語是根本罪(大妄語),這個不能隨便的。“次第一一問余叁果”, 缽樹多王就再問說,你不是阿羅漢,那你是不是叁果阿那含?回答說,也不是;那麼是不是二果?也不是;初果呢?也不是。這樣一路問下來,“王皆答言非”,娑羅那比丘很老實,都說不是。“又問汝離欲否?”你沒有證果證道,那你世間的離欲道得到沒有?就是這個淫欲的事情,你離開了沒有?“又答言非”,還沒有離欲。這些都是老實話,但是這個國王就不對了,“缽樹多瞋曰”,他就生起妒嫉心,就發脾氣說,“若爾,汝何故入我婇女中,看我婇女?”你既然沒有證果證道,也沒有離欲,你跑到我的宮娥婇女中間,來看我的婇女,你不是想搞壞事嗎?“遂鞭身破”,他就用鞭子抽,抽得娑羅那比丘渾身皮肉都破,皮都裂開,“悶絕而死”,就昏倒了,“至夜方醒”,到半夜裏才醒過來。
“從本處起,至迦延所”,他醒過來之後,就從他修定的地方起來,到師父那裏。“迦延見已,心生悲愍”,他的師父看到,當…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